•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路演回放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莫氏社会发展指数尺度下的东西方竞赛——评伊恩·莫里斯两本文明发展史著述
  • 没有永恒的定位,只有求变的智慧——评特劳特《新定位:定位战略的新进展》
  • ■披沙录
  •  
    2014年6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书评
    莫氏社会发展指数尺度下的东西方竞赛——评伊恩·莫里斯两本文明发展史著述
    没有永恒的定位,只有求变的智慧——评特劳特《新定位:定位战略的新进展》
    ■披沙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没有永恒的定位,只有求变的智慧——评特劳特《新定位:定位战略的新进展》
    2014-06-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胡艳丽
      《新定位》
      定位战略的新进展
      (美)杰克·特劳特、史蒂夫·里夫金 著
      马琳、施轶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没有永恒的定位,只有求变的智慧

      ——评特劳特《新定位:定位战略的新进展》

      ⊙胡艳丽

      

      上世纪70年代席卷市场营销领域的定位理论,被业界誉为继泰勒“科学管理”、德鲁克“管理”之后的第三次生产力革命。有“定位之父”之称的杰克·特劳特的定位系列著作因此备受追捧。这本《新定位:定位战略的新进展》是特劳特从大脑运作的思维机制、变化与危机之下的新定位、定位的艺术三个方面延展和再诠释定位理论的作品,揭示了不可信的市场调查、无效果的定位培训的真实原因,有助于读者在“道”和“技”的两个层面读懂定位,直达应用实践的核心。

      在过去,一种产品定位可以延续几十年,甚至数百年,成为流淌在历史中的经典,但在飞速变化的市场面前,面对各项技术的日新月异,一味固守传统无异于自我淘汰。面对竞争,迅速应变是在市场中游泳的企业必备的基本素质;面向未来,永恒的是竞争,变化的是定位之后的新定位。

      对于产品的新定位涉及几种情况:

      一是因科技发展,产品功能换代。比如传统胶片相机须向数码相机转变,手机在接听电话功能以外须与互联网、移动智能相融合。此时如再一味强调产品的历史、传统,而不是产品创新的功能、领先的技术、优质的体验,企业无疑是自毁江山。但在为产品定位时,不可为产品赋予过多的意义,更不可为涵盖市场上的所有消费人群而模糊了产品特性。对于企业而言,射中某一类消费者需求的靶心,比四面出击更重要,培育市场先有舍而后才有得,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强者。

      二是因市场风向变化随机而动。如今是潮流被操控的时代,争做潮流制造者、需求引导者有利于树立产品“第一”、“原创”、“行业引领者”的品牌形象。如错失了做行业第一的机会,则要争做超越潮流的随机应变者、后来居上者,通过小改进彰显产品优于“第一”的特性和品质。比如在时尚饰品、衣物、食品等领域,短期趋势上将维持渐进式的小变化,而长期趋势则是走出一轮一轮的大轮回,这是快销市场颠扑不破的定律,人们可以在此框架内不断定位自己的产品,在潮流之上引领潮流。

      三是在竞争中开辟蓝海领域。产品的一次重新定位,有时将引领企业进入另一片竞争区域,有时则将开辟出一个新兴市场。前者将抛开原有的竞争对手,在一片新领域里与该行业的原住民短兵相接,因其产品的“异质性”成为新入市场的规则颠覆者;而后者将在新兴市场中成为行业领导者、规则制订者,进而引来新的竞争对手,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共同做大做强市场。

      在信息过载、选择过多的时代,精简即是力量。尽管人类的大脑尚有无限可供开发的潜能,但那种潜能绝不是为机械的信息堆积准备的。疲惫的大脑欢迎简洁,更多的信息供给,更多的产品提供,并不能解决大脑的选择问题。事实证明,我们的感性大脑远比理性大脑发达,那些与我们自身情感、经历有关联的信息更易被记忆并产生丰富的联想,那些通过生动的视觉符号、听觉刺激进入大脑的信息,远比单纯的文字陈述更令人记忆深刻。对于需要圈定消费者心智资源的企业厂商而言,精准的产品定位,精简的品牌描述,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知。

      行为学家总结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金钱、功能、生理、社会、心理五大风险。提出在对产品作品牌定位时需小心避过消费者心理抵制区间,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情感需求,借产品实现消费者的某种自我表达。例如,通过对产品的高端定位,满足消费者彰显身份的需求;通过突出产品的安全性,消除母亲对婴孩安全性的焦虑等等。

      在品牌定位时,究竟是回归传统还是与时俱进,究竟是激起人们的情感回忆还是引领潮流,则视产品的特性而异,视目标消费者的深层需求而异。这里没有永恒的定律,只有在市场中实践的智慧。

      特劳特强调,听觉系统捕捉到的信息比视觉系统捕捉到的信息更易于被大脑辨认、记忆,广告设计师在设计广告时,应使用简洁的画面,通过声音的传递,加深目标消费群体对产品的印象,增强记忆深度。那种图像过于复杂的广告,将导致消费者产生认知障碍,进而在三秒钟之后直接将广告内容遗忘。

      定位理念追随者、营销战略大师劳拉·里斯,曾在《视觉锤:视觉时代的定位之道》中指出,在泛营销时代,语言的钉子很容易在消费者头脑中松动,而唯有抡起视觉的锤子,才能使语言深入人心。但特劳特的观点和里斯有异,笔者认为,这是个渐进的过程,不论是抽象的文字,还是生动的图像,他们都是为眼睛准备的,而视觉系统并非是大脑的天生宠儿,如果企业能在语言钉子,视觉锤子的合力作用之外,再加入声音的魅力,品牌将更容易深入消费者的心智。

      特劳特是实践主义大师,在其系列定位作品中从不避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使用的非常手段,也不避言在理论背后经常遭遇的现实尴尬。在本书中他就讲述了为企业做培训过程中经历的乌龙事件。再好的理论、建议,一旦与现实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就会衍生出无限的问题,比如企业原有决策者的尊严,过去决策失利产生的损失,在信息层层向上传导过程中经历的信息断流,以及被移花接木修改后的失真变形等,这些都使定位理论在现实中遭遇推广瓶颈。但培训师面对的这些问题与企业面对消费者时遇到的问题同根同源,再好的产品、理念,也需要巧妙的文字、语言、声音、技法的包装,才能直达目标消费人群的心智。立足实践,灵机应变,随机而动,站在目标消费人群的层面想问题,才有可能化解难题。

      营销定位是横跨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以及管理学多学科的应用实践科学,需要不断有新的实践总结赋予新的生机活力。由是观之,本书作为直接与实践对接的论著,在理论阐述上稍显薄弱,在实践方面,书中的应用案例对于今天的读者已显得很遥远,作者习惯性以典型案例代替众多应用实践,似也有些以偏概全。本书没能来得及讨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定位新应用。如何利用借媒体、新技术实现营销定位的新突破,如何利用大数据作市场调查、寻找目标消费群体等,只能留待今天的读者去琢磨与探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