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新闻·市场
  • 7:新闻·财富管理
  • 8:调查
  • 9:新闻·公司
  • 10:新闻·公司
  • 11:新闻·公司
  • 12:路演回放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财富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专版
  • B3:股市行情
  • B4:市场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 适当调整监管安排
  • 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互联网金融对构建
    多层级资本市场意义深远
  • 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从业人员应思考金融的本质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朱晓明:推动互联网金融从竞合走向融合
  •  
    2014年6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特别报道
    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 适当调整监管安排
    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互联网金融对构建
    多层级资本市场意义深远
    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从业人员应思考金融的本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朱晓明:推动互联网金融从竞合走向融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从业人员应思考金融的本质
    2014-06-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王媛 ○编辑 孙忠

      

      面对互联网金融大潮的冲击,令不少传统银行资深从业人员开始思考金融的本质。

      “什么是金融?从事了20多年金融业后,我的理解很简单,就是从资金的赋予方,向资金输入方输入,资金在路上,但资金转移也有不同的形式。”现任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主任贲圣林昨日在参加“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时指出。

      他此前曾表示,所谓金融就是资金融通,反过来也可以说成融通资金,因此,金融本身就拥有三个功能,第一个是资金在路上,第二个就是所谓的代销和理财的功能,第三个是融资的功能。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大家纷纷炒作的支付类、理财类、融资类功能。

      在浙大任职前,贲圣林曾在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汇丰银行、荷兰银行等外资银行任职,在传统银行从业时间二十多年。他昨日发表演讲时认为,一些人为的因素令本来简单的金融活动复杂化了,如特殊时点“拉存款”,这对实体经济没有任何好处,此外,金融在有些方面已显得“产能过剩”。

      事实上,金融机构到底是不是以最低价格,向实体经济输血,这个问题值得反思。而对于金融本质的思考,也引起了参加本次论坛的浦发银行零售业务总监汪素南的共鸣。

      在汪素南看来,金融的本质,首先应是一种信任关系,有了信任才能谈及金融。因此,金融机构应把信任放在非常高的位置,未来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应走这个道路。

      “而从功能来看,金融的本质还应该更像三座桥梁。”汪素南告诉记者,这包括资金富裕者和用款人之间的桥梁、时间上的桥梁和空间上的桥梁,银行应努力“搭好”这三座桥梁。

      “我们无论做金融创新也好,做互联网金融也好,都需先搞清楚金融存在着原因是什么?”贲圣林认为,各种金融创新也需服务实体经济,从事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首先应该服务实体经济,同时也但应创造全社会的财富,并且做好阻隔风险的把控。

      虽然说互联网金融这个名词是中国原创,但在国外,很早就开始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于热议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贲圣林认为,通过和国外互联网金融的对比,在众筹这方面,国内的监管和国外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不仅仅是人民银行、银监会没有搞清楚,而是我们很多事情发生得太快。”他建议,应建立的法规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要求。

      他同时认为,互联网金融实际上在催生金融更市场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互联网金融为什么这么火,实际上是市场对金融压抑的一个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