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要闻
  • 4:公司
  • 5:专版
  • 6:互动
  • 7:研究·宏观
  • 8:艺术资产
  • 9:股市行情
  • 10:市场数据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国际机构爱上中国市场
    欧洲经典油画瞄准中产阶层
  • 马六明“十分之一秒” 从行为艺术回到绘画
  •  
    2014年7月5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国际机构爱上中国市场
    欧洲经典油画瞄准中产阶层
    马六明“十分之一秒” 从行为艺术回到绘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马六明“十分之一秒” 从行为艺术回到绘画
    2014-07-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见习记者 陈晓红 ○编辑 陈羽

      

      马六明,上世纪90年代著名的行为艺术家。前不久,上海的韩国学古斋画廊为马六明举办了个展“十分之一秒”,呈现的是他近年来创作的系列油画作品。他的油画创作有哪些特点,与其之前的行为艺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记者为此专访了马六明。

      行为艺术创造“芬·马六明”

      马六明是国内著名的行为艺术家,1988年的“自杀计划”是他一系列行为表演的开端。1993年到北京后,他与其他艺术家共同创立北京东村,成为当代艺术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翌年,马六明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创造了 “芬·马六明”的形象,很快就广为人知,迅速成为他的符号化标识,并且受邀参加了很多国际性的展览。

      从1997年开始,马六明在世界各地的展览上采用与观众合影的行为方式进行表演。与此同时,他也涉足油画、摄影、多媒体等媒介,展现出不停息的先锋精神和多向度的艺术视野。艺术史家巫鸿在《荣荣的东村》一书中写道:“北京的东三环和东四环之间,曾经有一座名叫大山庄的破旧村子。它的另外一个名字,“东村”,在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历史中声名远扬。荣荣、张洹、马六明,中国实验艺术的神话现场。”批评家栗宪庭也说过,“东村”,和纽约的东村有一比,至少在艺术的圈子里,这里也是前卫艺术的发生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里确实发生了很多值得载入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事件,尤其是行为艺术的事件,出现了像马六明、朱冥、张洹、荣荣、苍鑫等著名艺术家。

      自2000年开始,马六明的表演是他在展览现场赤身裸体坐在椅子上,让观众与其合影。为了特殊的效果他还服用安眠药,使自己处在浅层睡眠和迷迷糊糊的无意识状态,坐在椅子上不说话也没有表情,唯有观众进入拍摄区域对他或他身旁的空座位做些什么的时候,他才按下十分之一秒的快门。这次个展就有“芬·马六明在杜塞尔多夫”行为表演的影像。

      参展的还有13幅油画作品,是近几年马六明以其90年代的行为艺术为基础而创作的。马六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的行为艺术作品和我的油画作品中,人物的姿势都是相同的。因为我的这些油画作品是从行为的影像中抽离出来的。近几年的创作,和‘芬·马六明’系列的行为有一些结合。”

      再次寻求绘画上的突破

      虽然从1993年起就从事行为艺术探索,但热爱绘画、学油画出身的马六明始终没有放弃绘画。2004年儿子出生后,他的绘画创作有了一些变化。“我这个阶段的创作都是与自己的生活有关系的。”马六明坦言。他笔下描绘的是新的符号:孩子的身体上,长着马六明的脑袋。他告诉记者:“其实这是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符号,创造一个生活中不存在的一个符号,像‘芬·马六明’这种形象,女性化的脸和男性的身体,其实也是我创造的一个形象,一个符号。”这个系列的绘画创作持续了十几年,伴随着他的行为艺术探索。直至2003年做完最后一次现场行为艺术以后,这种风格的绘画也就停了下来。

      在他看来,那种风格是跟那个阶段的行为有关系的。“生命的东西对我还是有吸引力的。这个可能跟我们六十年代出生、成长的人有关系,我们对生命的主题感兴趣。”

      长期以来如何突破自己的绘画是他思考的中心。马六明开始慢慢琢磨绘画的所用材料。他定做了网眼很大的麻线编制画布,可以让油画颜料从画布后面溢出,形成特殊的肌理效果。他说:“其实是想迈开很大的步子改变自己以前的表达方法。想寻找一个新的创作方式。”和传统的油画布相比,马六明使用的油画布,是定制的画布。创作时,并非使用油画笔、油画刀等,而是直接用手抓了调制好的颜色,从网眼后面挤出来。画面正面可以看到柱状的颜料,色彩不一,长短不一,既有视觉的感受,又有触觉的感受。画面上,可以看到他从自己的行为艺术“芬·马六明在杜塞尔多夫”行为表演的影像中寻找到的影像素材,有的画面只有观众,有些画面有“芬·马六明”的影子。

      跨越媒介的艺术脉络

      虽然从行为艺术回归绘画,但其中却有马六明始终如一的艺术探索。当年,“85新潮”之后中国艺术家看到了西方的现当代艺术,突然开阔了眼界。1985到1990年代,许多中国的艺术家开始热衷于行为艺术,当时普遍采用包裹的形式。到了1990年代,马六明所在东村的艺术家又有了变化,开始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语言去表达。行为艺术的形式随之变得更加多样。马六明说:“中国当代艺术30年,想把别人百年的历史衍变一遍,还是需要时间消化的。然后我们再去整理这些年的发展,什么东西是有特色的?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自己整理,对后面的创作很有帮助。”

      自1993年“芬·马六明”被创造出来以后,迄今已21年,这个形象不仅是马六明个人艺术创作演变的结果,也折射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十分之一秒,是马六明在行为表演中与观众合影时的快门速度。十分之一秒,无疑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它是极其短暂的瞬间。但恰恰是在十分之一秒里,人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十分之一秒蕴含了无限的偶然性,而偶然性在今天的生活中越来越被感知到它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如今,他以此命名新的绘画系列,或许是对行为艺术中的“芬·马六明”的缅怀,也是对曾经参与过他行为艺术的观众的想念,他们共同创造了这些值得回味的作品。

      马六明的行为艺术,由于国内对行为艺术缺乏相对宽容的环境,而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其作品的收藏机构、藏家主要分布在欧美。马六明告诉记者,国外很多收藏家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行为艺术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艺术形式,藏家收藏马六明的作品,也是因为他的作品是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记录,反映着一个时代的问题。现在,马六明用他热爱的绘画方式,把这个文脉又接上了,也为中国内地的藏家带来新的选择:用他们熟悉的绘画去收藏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