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财富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财富故事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良好治理诞生增长奇迹
  • 次高增长阶段的政策选择
  •  
    2014年7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上证观察家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上证观察家
    良好治理诞生增长奇迹
    次高增长阶段的政策选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次高增长阶段的政策选择
    2014-07-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政策框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做相机抉择的动态把握。我们现在的微刺激和弱刺激就是在相机抉择框架之下,属于常态调控中间力度的把握,调控的政策框架仍然延续了过去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

      □贾康

      

      在一季度的数据没有出来之前,市场上曾有过相当悲观的一些情绪和看法。决策部门也承认,我们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下行压力。现在可以相对从容一些,一季度的数据出来之后,大家看到的是7.4%这样一个量值。

      年度调控有一个年度增长目标,其实更准确地说,就是管理部门给出的年度经济增长的预期值,表述为7.5%左右。7.5%延续了两年,今年继续按“7.5%”提,但是增加“左右”两个词,这明显预示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对年度龙头指标内在逻辑认识的升级。

      

      如何护航次高增长阶段

      “7.5%左右”按照汉语的表述就是一左一右,一低一高,自然形成一个区间,这暗合李克强总理从去年到今年屡次提到的调控要有区间概念。向下“左”这边,主要是看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一个是看传统指标GDP,但关键还要看跟它联系的另外一个最实质性的指标:就业水平。上限方面,物价是与经济运行状况可接受度密切相关的指标,但现在主要的压力在下限。很多人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台阶之后可以先调控在7%至8%的运行区间。这样一个运行区间比较适应中国在前面高速发展三十多年之后,必然要出现的新一轮潜在增长率降低的状况。现在,要经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以上行因素对冲各种下行因素,尽可能维持一个比较好的次高增长阶段。

      我认为,今年达到7.5%左右没有太大问题。决策管理部门希望能够把今年实际运行增长速度通过微刺激,再让它表现得更好一点。事实上,这个微刺激手段已经表现出来。在政策框架不变的情况下,调控当局可以做相机抉择的动态把握。我们现在的微刺激和弱刺激就是属于相机抉择框架之下,属于常态调控中间力度的把握,调控的政策框架仍然延续了过去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

      积极财政政策代表性的指标就是比去年多出1500亿的总数为13500亿的赤字,这是积极的扩张性的代表指标。现在的体制之下早已经形成了一个赤字的弥补,而这必须靠举债。靠举债就不会由于财政的原因,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积极财政政策体现出来的13500亿的赤字水平,在绝对数上是创新中国历史记录,但是在相对数上延续了大约相当于年度GDP2.1%的赤字率水平,可以称之为积极稳妥。货币政策在表述为“稳健”的同时,也不排除权衡之下在银根方面做出必要的一些或松或紧的调整。

      关于大的框架之下的微刺激,在一季度数据没出来之前、市场信心有所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国家发改委不高调也不低调地给出信息,批出了4000多亿的中国高铁项目的投资,后来适当调到8000多亿,这称得上是微刺激中的一项。在整个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中间,政府的高铁投资调增一千多亿不算大动作,但是信号意义显然是明显的。

      我们来看一下货币政策。在降准方面,按照定向宽松定向降准已经有了几次操作,一开始强调的是面对“三农”,后来强调面对的是小微企业。

      我们的存准率现在总体水平是比较高的,在货币政策方面给出进一步促使经济景气上升的银根松动的政策调整选项还是很有余地的。至少现在的投资和货币方面的动向可以称得上是弱刺激、微刺激,其信号意义非常明显。

      相对来说,财政政策方面只是强调要进一步推进年度既定的一些预算管理改革,推进以营改增为代表的税制改革。作为新一轮改革的重头戏,财税配套改革已经形成方案,正式拉开帷幕,当然这要和以后的调控形成尽可能合理的互动关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做一个粗线条的预判。在微刺激之下,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先行指标还是比较灵验的,比如说PMI,已连续几个月企稳向好。合在一起,还应该看看其他的所谓先行指标,比如李克强总理和外国朋友聊天的时候,特别看中的三个指标,一个是发电量的变化,第二是货运的变化,第三是贷款幅度的变化,这三个数据这几个月都是向好的。

      另外,我们已经陆续看到按照月度公布的工业增加值的情况,还有逐渐披露出来的上半年国有企业财务指标也没有特别大的问题。如果二季度GDP站上7.4%,上半年的水平再往上延续,这些弱刺激、微刺激经过一个实质期以后还会有所表现。下半年的情况很可能延续前两年“前低后高”的运行轨迹,如果下半年走到7.6%,那么全年应该能达到7.5%,这是大概率事件。一般来说,下半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比上半年多一点。

      

      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目前看来,政府正遵从市场起决定性配置作用的理念,只要不到那种非出手不可的时候,政府绝不大力度地去刺激,而是依靠市场本身来优胜劣汰、挤出落后产能,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如果政府出手,政府要做什么?观察下来,我认为,在现阶段政府仍然要以投资为主。

      我们在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升级换代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样可以释放钢材、水泥等的过剩产能。几年前的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十年之内要在水利建设上投资4万亿元。如果有必要,农村一些水利设施的投资应该加快进行,这些投资也没有多少副作用。除此之外,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和平发展过程中必须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这都在规划过程中。期间,基础设施的投入是不可避免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给出了几个关键词。首先是现代国家治理,表述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显然有别于过去自上而下的管理调控架构,着眼于整个社会组织运行的制度和机制的安排,最大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和自组织、调控和自调控、管理和自管理的潜力和活力,解放生产力。第二个关键词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经过千难万难终于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打通了。第三个关键词是产权制度,要在混合所有制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实现形式,以后主打的就是混合所有制,它能够在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内部,产权结构可以充分混合起来,寻求最大的包容性,实现最大限度的共赢、多赢。

      把现代国家治理、现代市场体系以及现代市场体系的产权基石夯实以后,就可以对冲下行压力,尽可能在7%至8%区间维持长时间的增长,从而保证如期实现中国梦。

      (作者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感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对本版文章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