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将风险王国钥匙
    交给不盲信数学的朋友
  • ■披沙录
  • 现代化,并不是一部欧洲支配史——《1661,决战热兰遮》还原的历史细节
  •  
    2014年7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将风险王国钥匙
    交给不盲信数学的朋友
    ■披沙录
    现代化,并不是一部欧洲支配史——《1661,决战热兰遮》还原的历史细节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现代化,并不是一部欧洲支配史——《1661,决战热兰遮》还原的历史细节
    2014-07-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严杰夫
      《1661,决战热兰遮》
      (美)欧阳泰 著
      陈信宏 译
      社九州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现代化,并不是一部欧洲支配史

      ——《1661,决战热兰遮》还原的历史细节

      ⊙严杰夫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1661年的中荷战争是历史上中国与西方列强的第一次冲突,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率领下收复台湾,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民族自豪感。而对西方人来说,这场战争则拥有更深广的意义:战争双方是在17世纪世界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国家,荷兰是率先完成资本主义革命的当时西方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当时的对外贸易额占全球半数份额;中国则是当时东方世界的中心,亚太地区的宗主国,也是这一地区的贸易核心。从这个角度来看,1661年中荷战争可被视作西方国家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第一次尝试性挑战。

      不过,尽管关注这场战争的历史学者很多,但“无论在哪种语言里,都不曾有人利用中国与欧洲的许多现存史料,针对这场战争从事过重大研究”。有幸的是,史景迁的弟子、美国历史学家欧阳泰的新作《1661,决战热兰遮》,借助东西方史料,详细探究了郑成功为何能获得胜利,而荷兰人却惨遭失败的原因。

      或许是继承了史景迁的特点,欧阳泰也展现出了极强的描写和叙事能力。在他的笔下,“国姓爷”郑成功分裂的个性被描绘地极为鲜明,一方面他是杰出的领袖,不仅充满了中国传统智慧,而且对外国军事策略和技术抱以开放态度。欧阳泰认为,这一特质,是郑成功和他的军队获胜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欧阳泰又把郑成功描绘成一个自负、残暴的君主,无法忍受任何细小的失败以及来自敌人的挑衅,因此常常一怒之下就斩杀手下的将领和荷兰俘虏,其中还包括数位郑氏亲属。而荷兰方面的几位主要人物,也都被刻画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例如荷兰最后一任台湾长官揆一被描述成睚眦必报、极难相处的人物,而荷兰军事官拔鬼仔显得极为愚蠢,地方官猫难实叮则懦弱而自私。

      欧阳泰对历史细节的还原,依据的是对史料的考证。如荷兰人梅氏在战争开始不久就被俘,在为中国军队服务的过程中得以近距离接触郑成功,他留下的日记,帮助作者勾勒出了郑成功个人形象的多个侧面。当时荷兰舰队的司令博多、指挥官卡乌等人的日记,也为作者还原这场战争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欧阳泰当然并不满足于为读者讲个“好故事”,事实上他是想通过还原真实的历史,来指出当时东西方世界在军事发展上的差异。在西方世界,对于东西方发展的差异,一直存在两种主要的派别:“西方优越论”认为,西方自始至终都在各方面长期领先,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有许多学者认为,枪炮是欧洲发明的。到了上世纪下半叶,在彭慕兰的《大分流》、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等名著发布后,“欧洲优越论”被颠覆,加入这一颠覆阵营的学者指出,欧洲的领先是十分晚近的事,西方的崛起与亚洲的落后这一世界史上的“大分流”,起码是在18世纪末期工业革命后才出现的趋势。

      欧阳泰依据对1661年中荷战争的研究,提出了与上述两种观点都不同的看法。他发现,与许多学者宣扬中国军队军纪涣散而欧洲军队纪律严明的观念不同,郑成功的军队同样遵守着严格的军事纪律,并且如同欧洲军队一样操练,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他们的火炮、枪械在功能上也不逊于荷兰人。欧阳泰还特意提到,曾被认为16世纪末出现于日本和欧洲的排枪射击法,在1387年的明朝文献中即可被查到。这些细节都说明,“军事革命”并不是欧洲独有的现象,在中国军队中也出现了同样的变化。

      不过,欧阳泰发现,荷兰人在船只和堡垒两方面确实拥有压倒性优势。荷兰舰船不仅在火力上远胜中式帆船,而且逆风航行的能力极强,当时的中国学者郁永河在《裨海游纪》中如此评价荷兰舰船:“为帆如蛛网盘旋,八面受风,无往不顺”。当时叛降的中国人也都认为,荷兰船舰在海上的拦截能力闻名遐迩,只要荷兰人发起封锁行动,就可以阻遏郑氏军队来自大陆的补给品。遗憾的是,揆一领导的荷兰人没有采纳这一策略。另一项赋予荷兰人巨大优势的技术,是文艺复兴堡垒的建造。这种诞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军事技术,帮助荷兰人在人数处于劣势且没有得到外援的情况下,坚守了9个月。郑成功此后也是在德国人的帮助下,才最终攻下了热兰遮城堡。

      中荷战争中表现出的军事技术细节,表明在16世纪中期亚洲与欧洲在军事发展水平上尚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但欧洲在某些领域已体现出优势,这为欧洲列强200年后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埋下了伏笔。由此,中荷战争也揭示出近代史上中西“大分流”的复杂性。为此,欧阳泰表示,现代化的历史不是欧洲的支配史,而是文化扩散现象越来越快的过程,正如我们在中荷战争前后的历史中所看到的,军事革命始于中国,传到欧洲,后来又从欧洲传了回来。这种相互借取的现象已存在数千年之久,但在17世纪达到新的高潮。这也说明,现代化本身是一种相互适应的过程。

      有意思的是,欧阳泰还注意到,气候因素在1661年的中荷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史实显示,在战争还没开始前,台风就摧毁了荷兰人的一座城堡,并改变了城堡所在的沙洲,以至于城堡无法重建,郑成功由此得以顺利靠近台湾海岸线,荷兰守卫军因此无法抵御;在战争过程中,天气更是一次又一次改变着战局形势。更重要的是,放到更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正是16世纪中叶发生于菲律宾的火山爆发,导致全球气温迅速降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农业造成了致命打击,明帝国在由灾害导致的农民叛乱中崩溃,原本居于关外的满清政权迅速南下,间接促使郑成功放弃大陆而转向台湾寻求新基地。

      不过,欧阳泰觉得,相较于我们在21世纪可能遇见的灾难,17世纪的气候变迁微不足道,大自然显然即将要给我们现代人上一堂关于谦卑的课。作者这种谶言似的预测,或许有些危言耸听,却暗含着某种警示。或许,在探寻人类历史发展的谜团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所有技术因素最终都会变得无关紧要,具有决定性力量的还是那些人类无法控制的“不可抗力”。历史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缓缓前行。正像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教授伊恩·莫里森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中所说的,“社会发展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但不是以我们自己选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