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人造卫星简史
  • 卫星织梦智慧地球
  •  
    2014年8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科技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科技
    人造卫星简史
    卫星织梦智慧地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人造卫星简史
    2014-08-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虽然人造卫星冲不出太阳系,在发射失败或寿终正寝时会消失于天际,但无可争议的是,它是人类目前所发明出的最有用的航空器,没有之一,只有唯一。

      ⊙记者 王文嫣 ○编辑 龚维松

      

      “你们的偶像是明星,而我的偶像是一颗卫星。”这是最近热映的公路片《后会无期》中一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台词。片中人物阿吕在边境荒漠中指着天际,向同行者解释着已经飞出太阳系的“旅行者1号”。

      翻阅资料就会发现,“旅行者1号”是真实存在的,于1977年9月5日发射,截至2014年7月仍然正常运作,曾经近距离地“造访”过木星和土星,如今已经进入了恒星际空间,永远不会回来。遗憾的是,如此具有传奇色彩的“旅行者1号”准确地来说,它并不是一颗卫星,它是一艘无人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

      今天,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真正的人造卫星在做什么?能做什么?

      让每一个人都受益

      和“旅行者1号”一样,人造卫星也归类于无人航天器范畴内,同样需要运载火箭将它送出地球。作为一个卫星,不管是天然还是人造的,它的宿命是围绕另一颗行星运转,所以每颗卫星都会有它的运转轨道。可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这些卫星以不同的速度飞行,像一枚枚鹰眼俯瞰地球,传回大量遥感信息,同时与地面不断进行信息交换,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最先让千家万户受益的莫过于地球同步卫星,当这种卫星沿地球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同一方向飞行时,同时围绕地球运转的周期也和地球自转保持一致,相对位置一致看起来有一种静止感。上世纪80年代,同步卫星功能已足够强大,性能也足够可靠。于是卫星直播应运而生。地面上的人们则通过一个个白色锅状的接收天线接收电视信号,一度成为一道奇特的风景。如今国内也出现了几十家卫视频道,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更无须赘述。

      如今绝大多数手机都具备卫星导航功能,成全了不少人乃至是路盲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事实上卫星导航功能源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防部(US Department of Defense)建立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原本是军用项目,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搜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免费向民间开放。此外,俄罗斯、欧洲以及我国也分别建立了类似的卫星导航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与通信广播卫星不同的是,导航卫星其实是组网的卫星群,在距离地面高度较低的轨道上运行。例如GPS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经发射了16颗卫星。到2020年,将建成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0颗地球非静止轨道卫星组网而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用户位置由无线信号在接收器和4颗(乃至更多)卫星之间的传输时间来确定,这些卫星均配备了极为精确的原子钟。

      地球观测是另一个由军用扩展到民用的卫星技术衍生领域。与导航相似的是,这项应用最初也是用于国防。利用卫星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一张卫星图片可获取大量遥感信息的特点,从事间谍活动。如今,普通人只需要通过谷歌地球等各种地图应用,坐在中国的电脑前看到美国加州某栋民居的清晰影像,甚至是正在门口修剪草坪的屋主的面孔。

      使用领域还在拓宽

      值得注意的是,卫星技术除了在上述已趋成熟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在满足一些新的领域的需求。

      近年来,雾霾污染问题深深地困扰着中国,“喂人民服雾”的现状也刺痛了各级政府的神经,他们希望试图通过立法、财政鼓励等各种手段改善大气污染。在这场战役中,科技手段也至关重要。

      近日,IBM宣布其设在中国的研究中心也将参战。这项名为“绿色地平线”计划中,IBM将利用卫星数据、传感器网络以及无人机可提前48小时预测农作物状态,建立可以提前3天精确预测空气污染水平的模型。帮助北京市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作出更好的决策。

      这是一前所未有的尝试。不过对于IBM来说,卫星技术应用方面可谓得心应手。一则有趣的旧闻显示,IBM公司曾经和美国犹他州的一家公司合作,建设一个卫星数据网络,采集该州农牧场饲养的每一头牛的体温。让犹他州政府提早预防牲畜疾病。

      如果说IBM立志于让卫星网络覆盖到每只有“四只脚和一条尾巴”的农场动物。而科学家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图管理的范围则更宽泛。

      据外媒报道,研究人员正在通过卫星图像计算南极帝企鹅的数量,他们利用自动融合技术试图进一步提高图像分辨率,分辨出图像中的海鸟、冰块、阴影甚至是帝企鹅粪便。而NASA冰川科学家则利用卫星照片研究北极圈格陵兰岛冰盖的融化情况,为全球气候问题研究获取更精确的数据。

      虽然人造卫星冲不出太阳系,在发射失败或寿终正寝时会消失于天际,无可争议的是,它是人类目前所发明出的最有用的航空器,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