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激活需求思路确立了下半年楼市新基调
  • 查一查,你家的WIFI安全保护如何
  • 定向降准能否融化小微企业“融资贵”坚冰
  • 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之窗
  • 高密度重组孕育机会也积累风险
  •  
    2014年8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激活需求思路确立了下半年楼市新基调
    查一查,你家的WIFI安全保护如何
    定向降准能否融化小微企业“融资贵”坚冰
    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之窗
    高密度重组孕育机会也积累风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高密度重组孕育机会也积累风险
    2014-08-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肖玉航

      □肖玉航

      

      最新统计显示 截至8月18日,沪深A股市场共有228只个股停牌,其中沪市66家,深市162家,占据了可交易A股的9%。细查停牌原因,大多与重组密切相关。若称今年为A股市场的重组年,恐怕一点都不为过。如此众多的上市公司停牌重组,将会带给市场什么?其背后原因是什么?投资者又该如何抉择?值得探究。

      从历史轨迹来看,上市公司重组增多,个股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往往不错,进而刺激整个市场出现上涨。比如在2006年至2007年股权分置改革的时期,上市公司整体上市和券商借壳题材式重组成为热点,进而推动市场整体上行。历史会重演,但不会简单地重复。如果我们将市场实际与政策等充分结合起来,实际上目前所出现的大面积停牌重组,将很难有整体性表现。理性投资理念的普及,投资者逐渐步入成熟,都会影响对重组股的炒作温度;与此同时,尽管一些重组复牌公司的表现还算不错,但较大的重组风险正在积累,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重组并不都意味着投资机会。

      当然,重组作为资本市场不败的风景,其作用仍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市场环境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虽然重组被越来越多的公司运用于市值管理,但其影响将趋弱;而且,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重组的态度也在改变,现在大家更看重质量,希望通过重组,公司业绩能真正得到大幅提升,而非华而不实的概念。

      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大致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起步,一些先知先觉的公司利用重组题材,通过各种方式来尽力将公司的股价维持在某个水平上,这里既有优良的上市公司,也有亏损与绩差公司。这种方式对市场确实有积极意义,但我们也看到不少上市公司,历经不断重组后,其经营业绩并没有提升,甚至反而还出现较大面积的亏损,股价在短期维持后,遭遇大幅下跌。这种情况的频繁出现,势必降低未来重组对市场的影响力,并且加剧重组的风险。

      另外,由于市场改革的深入与上市公司体量的不断增加,这种复牌后的重组股,缺少其他投资者的参与,更多的是利益机构的一种炒作,而参与的资金往往具有短期性炒作、兑现的冲动,根本无法持续。这种局面的出现,是投资者更看重重组质量的信号——停牌重组在未来市场中的表现,主要还要看重组质量如何,重组质量才是最终能否吸引中长期投资者的根本原因。

      那么,今年以来停牌重组的家数为何如此之多呢?从市场层面来看,多层次市场的建设如新三板建设的步伐加快,同时沪深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股发行数量较小,这些都使得另类产业资本更加关注重组;而新的上市公司重组政策的发布等,也促使各类资金纷纷去资本市场寻找掘金的机会。另外,从一些本应退市或经营不佳的公司来看,也有需要引入其他股东与资金,而市值管理的冲动,更加大了其停牌重组的愿望。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新股发行虽然恢复,但一个月10多家左右公司的上市规模,使得审核制度下的上市排队现象非常突出;而700多家拟上市公司在排队,显然与股市健康运行不相协调。而对拟上市公司来说,一味排队等待IPO,其时间成本是难以想象的。不少坚持了多年的拟上市公司如白象食品等,因此放弃了IPO。产业资本要实现资本运作,最好的方式是直接参与上市公司控股或资本运营。

      归纳起来,今年以来沪深A股市场出现如此之多的停牌重组企业,是IPO发行政策、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需求、注册制改革缓慢等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体现。拉郎配式或应景式的重组与质量型的重组有着较大区别,对于未来A股市场的影响也将体现出差异化的影响。所以,目前密集的公司重组,还很难促成真正意义上的大行情,相反,重组风险却在不断累积。因此,在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基础上,扩张产业链、经营规模化的质量式重组,才值得关注。至于另类目的的重组对市场有害无益,甚至有可能形成 “有毒资产”,既不能提高公司自身业绩,还会伤害到投资者利益。

      所以,对于今年重组公司的增多,投资者应多分析其重组质量,不能认为凡是重组就是机会。

      (作者系新华社 望智库特约研究员,资深市场研究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