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财富故事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中信银行托管规模三年增10倍 创新业务与传统业务并驾齐驱
  • 浙江金融困顿前行
  •  
    2014年9月3日   按日期查找
    3版: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调查
    中信银行托管规模三年增10倍 创新业务与传统业务并驾齐驱
    浙江金融困顿前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浙江金融困顿前行
    2014-09-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不良处置受困 逃废债或抬头

      虽几经努力,浙江省的不良贷款率仍在上行。

      截至7月末,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率为2.10%,环比上升0.14个百分点。其中,温州市的不良率最高,为4.56%,环比上升0.31个百分点。而受困于房地产价值缩水,转移资产、刻意脱保、假破产等逃废债行为也开始抬头。

      如何破解日趋扩散化、复杂化的区域金融风险,已成为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记者 高翔 ○编辑 枫林

      

      “全国经济看浙江,浙江经济看温州。”这一规律,在经济下行期的区域金融风险暴露上也不例外。浙江省银行业的资产质量起伏,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其他省份不良贷款走势的先兆。

      上证报记者近日调研发现,浙江省的不良贷款率水平仍处于环比上升态势,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仍未根本解决,呈现“区域扩散化、成因复杂化”的特点。截至7月末,温州不良贷款率再次超过4.5%,房价持续下跌导致资产缩水,限制了当地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贷款的空间。

      受访的银行业人士表示,从金融机构争相进入的宝地,到区域金融风险率先暴露的地区,这是完整经济周期的必经之路,不必“谈不良色变”。

      当前需要高度警惕的,并非企业的还款能力,而是下降的还款意愿,转移资产、刻意脱保、假破产等逃废债行为时有发生。银行业人士表示,政府应加大打击力度,防止“穷庙富和尚”的现象扩散。银、政、企、法四方,如果有一方逃避责任,担保链仍难有解。

      

      “两链”风险未根本化解

      去年以来,一些中西部省份的不良贷款率也开始抬头,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逐渐显露。一个细节是,今年6月合肥市金融办牵头组团赴杭州市调研化解企业资金链、担保链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此轮银行资产质量的下行,还是开始于浙江。温州市自2011年秋季爆发局部金融风波以来,原本潜伏在民间金融领域的风险浮出水面,体现到了银行账面上,不良贷款率开始蹿升。而截至今年7月末,温州市和浙江全省的不良率仍在环比上升。

      上证报记者获取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率为2.10%,环比上升0.14个百分点,较年初上升0.26个百分点。在地市一级,温州市的不良率最高,截至7月末为4.56%,环比上升0.31个百分点。

      宁波、绍兴、丽水和舟山截至7月末的不良率皆突破了2%。在浙江省11个地市中,截至7月末仅嘉兴、湖州和衢州的不良率较年初有所下降。

      温州地区一位银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如果要形容目前的金融环境,就是‘风险常态化’,化解不良贷款成了温州各家银行的常规业务。”

      今年5月21日,浙江省政府连续第三年召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大会,分管金融的副省长朱从玖主持。“化解不良贷款和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是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

      浙江省政府高层人士在会上直言:“我省的资金链、担保链风险没有像个别媒体报道的那样成片爆发,目前还处在点状、散发的状态。这个问题,不是浙江独有,别的省份也有,但浙江省联保互保贷款的规模要比别的省大很多——接近40%左右的贷款涉及联保互保,个别市县超过60%。”

      会后,义乌、杭州等地相继出台了针对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的文件。8月13日,央行金融稳定局梁世栋副局长一行到绍兴调研金融风险情况,实地走访企业了解经营情况和面临的困难,并召开专题座谈会。

      一位接近浙江银监局的人士对记者表示:“去年银行处置的不良贷款额同比增长超过100%,但‘两链’风险尚未从根本上解决,而且呈现区域扩散化、成因复杂化的特点。”

      浙江地区不良率的上升在各家上市银行陆续披露的半年报中也有体现。交通银行在半年报中表示,资产质量变化受钢贸业务和民营中小企业风险扩散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的零贷业务,具有较为鲜明的区域和行业特色。未来,资产质量的变化仍然取决于以民间借贷、担保链为主要特点的江浙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修复进程。在此进程中,不良资产可能还会呈现惯性温和增长。

      平安银行2014年度半年报披露,东部地区的不良率为1.19%,远高于排在第二的南部地区0.63%的水平。平安银行在半年报中将不良上升的原因归结为“受钢贸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联保互保等因素影响”。

      

      受困资产价格缩水

      一位在银行专职从事风险处置的人士表示:“资产价格持续缩水会影响信心。假如房价还在上涨,企业主会想保住自己的房子,会拼了命把企业做下去,或许就挺过去了。但在资产价格下行期,弃房甚至比还债更划算,身边逃废债的朋友也没有被追究,企业主就会产生‘算了吧’的想法,撒手不管了。”

      

      2012年,温州某皮鞋企业引进了运动鞋生产线,但无奈市场竞争太过激烈,在央视5套打广告的晋江运动鞋厂家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企业损失惨重。

      当时,温州市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刚刚开业,已在银行抵押的房产可以到登记中心做顺位抵押,再融一笔钱,受偿权排在银行之后。该鞋企老板果断处置了运动鞋生产线,回笼了部分资金,并将厂房做了顺位抵押,又融得一笔资金,企业得以“把这口气接上了”。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企业的生产经营慢慢恢复正常。

      但时至今日,多位银行人士对上证报记者表示,资产价格持续缩水使得如此操作的空间已越来越小。据悉,温州房价较顶峰时期已下跌近40%,部分楼盘价格腰斩。

      一位温州银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3年前你有一套500万的房子,向银行贷了300万。3年后贷款到期,如果极端一些,房子缩水一半跌到250万,贷款金额与房产价格就倒挂了,有50万就变成了信用贷款。而且,在资产价格持续缩水的情况下,银行就算把房子拿去处置,也很难找到接盘的人。”

      他进而表示,贷款到期后,企业主发现抵押物新近评估的价值远不如从前,进而能从银行贷出的金额也大幅缩水。通过从小贷公司、政府应急转贷基金甚至民间渠道凑足了过桥资金,还了贷款,可从银行新贷出来的钱却不够还过桥资金。在没有新增抵押物的情况下,只能寻求新的担保人,但目前温州信用体系受损严重,除了至亲密友,没有人愿意在担保协议上签字。这部分企业,已成为新发生不良的重要源头。

      农行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田继敏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农行上半年个贷不良余额有所上升主要因为江浙一带有弃房断供的情况,形成2亿元的不良。钢贸也有新增的不良贷款。”

      温州另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表示:“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在还过去的债。为什么民间金融风波前温州的银行每年能放这么多贷款?因为很多家庭都把房产证拿到银行来抵押,贷到钱后再通过担保公司或私人渠道转贷出去,赚取利差。温州的房价曾经超过杭州,直追上海,后来也经历了连续30多个月的下跌。温州人爱用杠杆,所以当经济处于下行通道时,振幅也比其他地方更大。”

      因此,促进房产交易量上升、使沉淀在房地产的资金流动起来,被温州市政府寄予厚望。7月30日,温州市住建委宣布放开限购:房屋交易登记时不再核查现有住房情况,在外温州人和新温州人在温购房享受与温州市户籍居民同等待遇。

      上述从事风险处置的银行人士表示,尽管信贷和税收政策还未松动,但还是希望限购的放开能止住房价的下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温州7月的房价已止住了环比下降的态势。

      

      防止逃废债成风气

      “有些本该承担担保责任的企业,以借款人骗贷或者银行违规放贷为由,试图逃脱担保责任,这种现象不在少数。有的就以签字签错了地方,作为银行违规放贷的理由。这样的害群之马,要坚决惩治。”某银监局人士表示

      

      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和稳定性,是银行在做信贷决策时考虑的三大因素。目前令浙江众多银行家头疼的事,首当其冲的并不是企业的还款能力,而是还款意愿。

      上述风险处置人士直言:“我们最害怕的,是逃废债渐成风气,企业老板之间互相传递‘银行的钱不用还,等着政府出面协调’这样的负面信息。现在就有一批企业主,不主动配合银行处置债务,接电话是算对你客气的,一些人干脆失联。”

      浙江省对逃废债的打击态度是坚决的。前述省政府高层人士在浙江服务实体经济大会上明确表态:“要坚决打击目前有所抬头的转移资产、刻意脱保等各种逃废债现象。逃废债是最糟糕的,把浙江人的信用都逃没了。”

      上述接近银监局人士表示:“有些本该承担担保责任的企业,以借款人骗贷或者银行违规放贷为由,试图逃脱担保责任,这种现象不在少数。有的就以签字签错了地方,作为银行违规放贷的理由。这样的害群之马,要坚决惩治。”

      温州区域金融风波以来,公安机关已经对200多名有出逃迹象的企业主及个人采取了阻止出境等防控措施;抓捕回近300名出逃人员。开展了“治赖”追逃专项行动,已抓回涉及金融违法犯罪“赖账出逃”的企业主和个人119名。温州机场配合法院系统,限制超过40名被执行人乘坐飞机。

      尽管如此,还是有银行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政府还应加大对逃废债的打击力度。前几年打击非法集资的力度很大,但目前打击的重点应该在逃废债。一些企业主将资产转移到国外,或转移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企业剩下一个空壳,再申请破产清算,这相当于‘合法地逃废债’。这种‘穷庙富和尚’的现象,是银行不愿看到的。”

      前述省政府高层人士在会上表示,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唯一无法从外部引进的战略资源。信用招牌砸了容易,再捡起来却不易。

      去年9月,央行征信中心温州分中心成立。由温州市发改委牵头的企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二期),为35个市级部门和11个县(市、区)开通了数据查询端口。《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的通过,为民间融资数据的积累提供了可能性。温州正慢慢地重建信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