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人物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重塑反垄断秩序还看政府职能如何回归
  • “评估系统”价格是怎么来的?
  • 趋利避害
    为员工持股计划打几个补丁
  • 二十四小时后
    英国裁决未来命运
  •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是深化改革应有之义
  •  
    2014年9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重塑反垄断秩序还看政府职能如何回归
    “评估系统”价格是怎么来的?
    趋利避害
    为员工持股计划打几个补丁
    二十四小时后
    英国裁决未来命运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是深化改革应有之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趋利避害
    为员工持股计划打几个补丁
    2014-09-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曹中铭

      

      自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以来,已有包括海普瑞、华英农业等多家上市公司推出了员工持股计划,受该消息的刺激,相关公司股价均有不错的表现。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虽然“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劳动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共享机制,改善公司治理水平”,然而,细细观察,某些员工持股计划却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在众多发布员工持股计划的方案中,大北农的员工持股计划无疑最吸引“眼球”。一是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总人数达到3000,人数较多且具有“普惠”性质;二是员工持股计划的股票数量巨大,前后三批共计涉及9848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6%,市值超过13亿;三是与其他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不同,大北农为自《指导意见》新增“股东自愿赠与”方式后的首个案例,其9848万股股票来自于实际控制人邵根伙的“自掏腰包”,邵根伙亦被认为是资本市场的“中国好老板”。这也是大北农员工持股计划的又一亮点。

      能够参与大北农的员工持股计划当然是幸运的,毕竟其员工付出的只有所赠与股票市值20%的资金。而无论是像金风科技的员工通过定增方式参与员工持股计划,还是像三安光电员工以合法薪酬、自筹资金作为资金来源等,其资金都来源于员工本身,背后的“成本”就要高得多了。

      员工持股计划并非“新生事物”。证监会2012年8月就发布了《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当年9月,广汇能源就成为《管理办法》出台后第一个吃“螃蟹”者。此后,张江高科、广发证券等均推出了与广汇能源相类似的以信托为“载体”的员工持股计划,并收到一定成效。

      上市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形势所迫。大北农自遭遇“偷玉米种”风波之后股价一路下跌,而其净利润增长率从2011年以来急剧下滑,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上市公司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振业绩。而有的推出员工持股计划更多是为了“股权激励”。相对于正常程序的股权激励须考核业绩,员工持股计划并没有业绩考核上的高门槛,其操作起来更为方便,但却能与股权激励一样达到同样的“激励”相关人员的效果。因此,在《指导意见》出台之后,今后更多上市公司或许会重员工持股计划而轻股权激励计划。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虽不乏多方面的亮点,但也有其显而易见的缺陷。其一,从众多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看,其董监高参与的程度更高,“分配”给一般员工的持股数量远远低于董监高的持股,这容易使“员工持股计划”蜕变为“高管持股计划”,导致新的不公平。其二,员工持股计划容易滋生利益输送现象。像金风科技等以定增方式推出员工持股计划的,按照规定其锁定期为36个月,一旦员工持股36个月的锁定期满后,上市公司为了其员工到时能以更高的价格出手套现,很可能会推出高送转方案或发布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告以助推股价上涨,类似现象在A股市场上已有过先例。其三,员工持股计划的相关股份解禁会对个股股价产生较大的压力,这一点在大北农上坑内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大北农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职工持股成本较低,如果这些股份集中于实际控制人邹根伙身上,其或许不会抛售,但如果被“摊”到职工头上,即使按其规定“满一年以后,每年可以转让或兑现其所持份额的25%”,9848万股的25%也足够对股价形成巨大的冲击了。

      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如何趋利避害,如何让员工受益又不影响其他投资者的利益,显然须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并拿出应对之策。笔者以为,既然是员工持股计划,那就应该以员工持股为主,更多股份须由员工持有,即使有上市公司董、监、高参与,他们的持股数量也不能高于员工持股的平均值。另一方面,针对员工持股计划可能会滋生利益输送的问题,不妨规定在相关股份解禁前后设立“窗口期”,严禁上市公司在“窗口期”出台足以引起股价大幅波动的利好消息。此外,如果员工持股计划的相关股份需要抛售套现,应规定其须提前两个交易日披露信息。

      (作者系资深市场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