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中国环境债务超十万亿
  • “阿里号”金融平台正在深刻改变中国
  • 找到自然资源管理的平衡点才是要害所在
  • 经济新常态的
    变与不变
  • 5000亿SLF不等于货币进一步宽松
  •  
    2014年9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中国环境债务超十万亿
    “阿里号”金融平台正在深刻改变中国
    找到自然资源管理的平衡点才是要害所在
    经济新常态的
    变与不变
    5000亿SLF不等于货币进一步宽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5000亿SLF不等于货币进一步宽松
    2014-09-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郁慕湛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上周末公开向媒体证实,央行确已向五大行投放5000亿元的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SLF)。王洪章一再强调,这并不是刺激政策,只是央行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一部分,目前建行没有补充流动性的需求,多数银行流动性也没有大问题。央行上周在模糊回应向五大行注资SLF的消息时,也说过这不是实施力度更大的宽松政策(例如降准降息)。然而,5000亿毕竟不是个小数目,从规模上看,与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的资金量相近,怎能说不是货币宽松政策呢?

      王洪章说的是实话,建行没有补充流动性的需求,市面上似乎也资金充沛。根据调查,现在的问题在贷款需求不足,而不是银行信贷额度不足,或者市面流动性不足。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一直十分严重。近期工业产出、用电量、M2等经济和金融数据出现波动,8月外贸虽然出现较大顺差,但美元看涨,企业持汇意愿强烈,外汇占款再度负增长。因此,呼吁进一步宽松货币、加大刺激力度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有人提出“降准降息不是改革对立面”。

      降准降息,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加大刺激力度,当然不等于不要改革。但对于当前经济形势,高层认为当前就业、居民收入和环境保护三项指标都令人欣慰,且基本上是经济结构得到改善、服务业有所增长的结果,因此对于目前的经济下行是能够容忍的,没有必要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刺激力度。相反,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加大刺激力度,完全可能对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不利,对当前的经济改革不利。所以,高层一再强调没有强刺激,只有强改革。

      那么,如今央行的SLF5000亿,究竟算不算是一次政策宽松呢?

      今年4月起,宏观调控上的微刺激政策开始出台,加快城市棚户简屋改造、铁路建设以及优惠小微企业三项经济推进措施,大概需要2万亿不到的资金,以后又提出开发京津冀经济一体化、长江中下游经济带等蓝图。与之配合的货币政策,除了两次优惠“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定向降准,以及央行对国开行的1万亿再贷款,其他措施不多。而微刺激,加上各地、各部门的配套措施,起码也得十几万亿规模了。因此,现在央行实施的SLF5000亿只是微刺激在货币政策上的体现,“是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一部分”。

      另外,本次SLF虽然在规模与结果上与一次降准没什么两样,但是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却比一次降准更为灵活。本次SLF的期限为3个月,此后是否继续投放,央行握有主动权。相比于全面降准,SLF的短期效果近似,长远效果相对温和。实际上这大可看成是一次定时定向的降准,相比于全面降准可能普惠整体经济,对那些落后过剩产能、产业来说,货币政策依然并不宽松。

      宏观调控本来就是讲究因势利导。现在央行调控工具繁多,从公开市场操作到再贷款、再贴现,到常备借贷便利,从降准到降息。降准、降息动作大时效长但转向复杂,而公开市场操作则主动灵活,市场化强且时效控制灵便。今年微刺激措施出台以后,宏观调控层始终采取灵活的手段,把引导经济健康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

      SLF虽然比正式降准更主动更有时效性,比正式降准向市场释放进一步宽松货币的信号也要弱得多,可是SLF的透明度比正式降准更低,随意性更大,而且SLF更加容易偏向某些市场参与者,最重要的是动用SLF的过程创造了基础货币,相当于印钞。所以,央行在运用SLF过程中,除了主动性必须注意时效性。既然宏观调控讲究的是因势利导、“看菜吃饭”,那么当经济形势发展需要SLF展期时,一次展期(6个月)足矣,再次展期还不如正式降准。因为目前中国的银行准备金率实在太高,降下来一点,也有利于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中国各商业银行轻装上阵。

      我们支持央行在有需要的时候运用更多货币政策工具,前提是,央行应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能有效把控,确保其在执行中不出现偏差、不偏离轨道、不被截留、不被挪用。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