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路演回放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我们对医学和健康的认知
    有多少盲区——读《医疗与社会:我们时代的病与痛》
  • 在“销售漏斗”中的
    人生历练——读《输赢之惊鸿商机》
  • ■披沙录
  •  
    2014年9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我们对医学和健康的认知
    有多少盲区——读《医疗与社会:我们时代的病与痛》
    在“销售漏斗”中的
    人生历练——读《输赢之惊鸿商机》
    ■披沙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我们对医学和健康的认知
    有多少盲区——读《医疗与社会:我们时代的病与痛》
    2014-09-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华文
      《医疗与社会:我们时代的病与痛》
      (美)威廉·考克汉姆 著
      高永平 杨渤彦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我们对医学和健康的认知

      有多少盲区

      ——读《医疗与社会:我们时代的病与痛》

      ⊙陈华文

      

      看病难、住院难,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是当今我国社会的特大难题。近几年来,有关医患纠纷与冲突的新闻报道不绝于耳,有病人砍杀医生的、有病人家属逼迫医生下跪的、有医生误诊导致病人死亡的、有医生开出天价药方的……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无不蕴含着值得深思的问题:医院与病人之间的矛盾症结何在?医疗与社会的关系又是什么?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国人的健康意识显著增强,但诸如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这样的疾病却如影随形,成为这个时代的疼痛。基于美国的视角,《医疗与社会:我们时代的病与痛》从医疗与社会、健康与疾病、医生与病人、治疗与护理四个维度,叙述并剖析了美国的医疗百态。对于美国医疗福利制度的运行方式,本书并没有系统的解读,未免有些遗憾。不过,全书的相关细节叙述,对于我国当前如何处理好医患之间的各种矛盾,已颇具参考价值。

      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质

      本书作者考克汉姆是美国社会医学家,美国社会学会医学社会学分会中的职业与就业委员会主席,曾任国际社会学会健康社会学研究委员会主席。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医学社会学,特别关注健康与生活方式的关系这一课题长期专注于医学社会学领域的学术探索,尤其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研究有创新性见解。除了本书之外,他还出版过《日渐老化的社会》、《心理疾病的社会学》。作为横跨医学与社会学两大领域的著述,《医疗与社会:我们时代的病与痛》从人们普遍关注的医疗热点问题出发,采用大量调查数据、医疗案例,细细解剖医疗与社会的诸多关系。

      考克汉姆首先重新梳理了健康的定义。他认为,若对健康定义没有足够的了解,那也不会真懂什么是医疗。在我们的思维定势中,健康就是不生病,而他认为世上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T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与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疾病或者损伤的缺如状态。”这个定义提醒人们注意一个事实:健康涉及很多方面,而不仅仅是判定一个人患病或者受伤就是不健康。考克汉姆似乎很赞赏一位英国普通年轻女性对健康的描述:健康就是你浑身是劲,你感觉良好,容光焕发,没有任何事情能真正困扰你,生活是如此美好,你想做更多的事情。这样的健康观,无疑有更多心理和精神因素在内。依据这种理解,扪心自问:我们健康吗?

      在厘清了健康的内涵之后,考克汉姆又紧接着探讨医学之于社会的意义。在我们的认知中,医学就是救死扶伤。他却对医学做出了近似冷酷的阐述:医学就是预防疾病和早逝,以及照料那些患者和残疾人,医学不是创造幸福,而是把疾病和残疾从我们生活中祛除。医学被无数人认为是技术,可他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医学更具有社会科学的特质。

      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与每个人紧密相关。作为医学技术的行使人——医生,不仅仅谋生的职业,更应是思想者。对于医生的社会价值,考克汉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医生的言行举止,对于患者及患者家属,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医生每天要目睹无数的生离死别,对于人生的意义、人存在的价值有更多的切身之悟。医生在从事专业工作时,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

      致命病毒威胁人类健康

      人类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医学发展史。在遥远的古代,当人病卧床不起时,以为这是妖魔鬼怪在身体里捣乱,治疗的办法就是采用各种巫术,并以类似宗教的仪式驱除潜藏心中的恶魔。从这时起,医疗就与社会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在今天看来,这种医疗方式愚昧落后,可这是医学的开端。医学发展到今天也无不表明:药物并非万能,安慰患者的心灵,有时就是极灵验的治疗手段。所以,医疗与社会的关系,绝非简单的药物治疗与患者康复的关系,更牵涉地域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价值取向。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医疗技术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生物病理学和细胞学的突破,以及高端医疗器械在临床中大规模使用,医疗能力大大提高。于是有人就盲目地认为:按照现有的医疗技术发展之速度,将来任何疾病都可治愈。这种观点过于乐观。尽管医疗技术在发展,可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超标食物的大面积食用,在不断给医疗技术出难题。考克汉姆认为,在医疗技术成熟的今天,人类对某些传染性病毒还束手无策,显得力不从心。

      比如1995年、2001年,埃博拉病毒曾在刚果、加蓬、乌干达等国家肆虐,让无数人丧命。时隔十多年后,这种病毒如今再次卷土重来,数以千计的人们,在短短几天内被夺去了生命。而如何有效防控埃博拉病毒,专家们至今拿不出有效对策。在考克汉姆眼里,类似埃博拉这样的致命病毒,地球上并不少见,人们根本就不清楚这类致命病毒会在何时、何地集中爆发。医疗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病毒的传播速度。破解与预防致命的病毒,始终是全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

      伴随着城市文明的高度发展,美国的社会思想尤为开放,部分人的生活甚至到了放纵的程度。而放纵的结果就是付出生命的代价。有的年轻人为了寻求感官刺激,性生活堕落而混乱,这给艾滋病病毒(AIDS)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温床。考克汉姆认为:艾滋病病毒已成为威胁美国最大的致命病毒。这种病毒潜伏人体血液中,如果不通过验血检验,难以被发现。从1984年到2005年,美国的艾滋病毒携带者从5000上升到92万,其中大约60%已离世。最近五年多来,在相关机构的巨大努力下,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势头已在减弱,感染人数在逐年回落。

      当然,艾滋病病毒传播是多渠道的,尤其复杂的社会背景。面对艾滋病人在内的一切传染病人,整个社会要积极救治,提供更为人性的服务。正确面对传染性疾病、并且采取积极的防控与治疗,我们面前的路还很长。

      社会地位影响人的健康?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人人渴望成功。为什么人对成功有强烈的愿望?除了在物质生活方面能得到满足,还为了能获得更多尊严。据考克汉姆在“地位影响你的健康”这一章中的分析:有社会地位的人、财富多的人、学历高的人,身体健康状况更好一些。这样的结论有点刺激人心,然而冷静思考,也有几分道理。比如,作为企业高管,有显赫的身份,这种人往往注重生活品质和养生之道,有着良好的饮食习惯,注重锻炼,定期体检。而疲于为生活奔波的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大,无心顾及自身健康,长期的劳累和精神压力,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考克汉姆甚至还认为,那些持有多张信用卡的低工资的年轻人,精神其实处于高度紧张中,更容易诱发疾病。

      考克汉姆的观点并不是鼓励人们去疯狂追逐财富,而是友善地提醒人们:不论处于社会的什么阶层,都要学会爱惜身体,注意健康。健康的身体是成功的最大资本。他通过大量的数量调查表明,七种生活方式有利于健康:即每晚7至8小时的睡眠、每天吃早餐、少吃零食、控制体重、锻炼、限制酒精消费、不吸烟。这些生活方式其实都容易做到,只是有太多的人至今不以为然。

      在医疗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中,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是焦点。生病住院的患者,往往对于医生寄予很高的期待,总是希望医生能“妙手回春”。而作为医生,个体的医术并不相同,医德也有不同境界。在治疗中,一些重病的表象往往不容易觉察,这可能会造成误诊、贻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在无数的可能和未知情况之下,患者有时表现出对医生的不信任。考克汉姆认为,医生与患者处于信息不对等的状态中,医生作为医疗资源的掌握者,要有“像病人一样行事”的理念。而作为患者,同时也要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医生,该怎么医治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