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财富管理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化经济下行压力为深化金融改革新能量
  • 我国养老保险或将入不敷出
  • 地方政府性债务:存量与增量应区别对待
  • 渠道创造价值
  • 新一轮税制改革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  
    2014年10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化经济下行压力为深化金融改革新能量
    我国养老保险或将入不敷出
    地方政府性债务:存量与增量应区别对待
    渠道创造价值
    新一轮税制改革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化经济下行压力为深化金融改革新能量
    2014-10-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渐渐出现了放缓金融改革的呼声,而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就业不降反增的现实,为政府“不出台强刺激政策而是强力推改革”增添了足够的底气。而当下的焦点,无疑是金融如何在贷款数量和成本方面更好地服务小微和三农,而在监管层看来则是如何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无疑是一对短期内矛盾但长期内一致的政策目标,核心在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生态。

      □周子勋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三季度例会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与二季度相比,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这次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没有变化,只是更加强调了经济形势的复杂程度,删除了“经济金融结构开始出现积极变化”。例会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强调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在7月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大幅回落;8月工业增加值大幅下降,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同比下降1.5%,出现年内首次负增长的新环境下,有关怎样厘清中国经济的变动状况及宏观政策的调整思路的不同观点争论又激烈了起来。其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及政府高层近期有关看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单科”,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会因为单个经济指标变化而做大的政策调整的讲话,已经定下了宏观政策的基调:没有强刺激,只有强改革,一定程度的经济放缓是可以接受的,不会直接出台全面放松政策,比如全面降息、全面大幅下调存准;但窗口指导、定向放松等灵活工具会不断出台,货币政策将会更加注重价格调控,引导资金利率下行,会通过市场化改革措施来降低市场梗阻,降低市场要素的流通成本等等。

      当下的突出矛盾在于,流动性结构性不足加剧了货币政策的制定难度。今年以来央行实施的定向宽松政策引发了市场不少质疑,尤其是对货币政策该不该被赋予结构性任务,争议很大。比如,支持棚户区的万亿PSL就被认为是变相向市场放水。而从实际融资需求的角度来看,当前经济中存在的流动性结构性不足,加大了货币政策按常规措施实行的难度,这实际上使定向宽松这类政策的出台在所难免。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就认为,考察市场流动性缺不缺是很难的,能体现资金供需矛盾最直接的指标就是货币利率。看从银行间资金拆借利率来,8月利率水平较7月有所回落,表明目前市场资金状况并不紧张,流动性整体上并不缺,公开市场的资金价格也在下降,但一些中小企业仍无法得到更多贷款,这体现出当下的流动性的结构性毛病。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度依旧很高。对于当前央行面临的境况,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是虚拟经济领域流动性过剩,而实体经济领域则是流动性严重不足,而这也是央行在调整货币政策方面让外界看来显得‘纠结’的原因所在。”这就是当下的现实,流动性结构性不足的难题不解决,常态的货币政策就很难替代定向宽松。

      更让人忧心的是,今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市场渐渐出现了放缓金融改革的呼声,涉及从利率市场化到人民币国际化等多个领域。比如有知名学者就提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固然十分光荣,但中国经济利益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必然要求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及资金实现自由流动,这都会导致大量流动资金进入本国,可能会带来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以及货币急剧升值等结果。这些学者认定,中国金融改革的一大障碍是国内制度和市场机制没有准备好,如果匆忙放开步伐,很可能触发巨大的风险。

      在此紧要关头,面对经济领域中涌动的风险,中国政府不急躁、不慌乱、不失措,保持定力,在经济转型上决心刮骨疗毒。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表态,将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动金融改革创新,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各类资本平等参与金融市场竞争;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更好保护存款人利益;有序扩大资本和货币市场对外开放。同时,继续改革和加强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若问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抱有强烈信心和“不出台强刺激政策而是强力推改革”的底气来自哪里?答案是来自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就业不降反增。今年1至9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多增了十几万,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显然,这为政府进一步提高经济放缓容忍度创造了条件。

      有知情人士近日透露,由央行牵头的“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方案”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中,金融体制改革方案即将公布。据悉,方案将涉及放宽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允许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大力发展保险业,完善汇率市场化改革机制,加快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等内容。事实上,近来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关于金融改革文件,就包括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这无疑为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奠定了基础。

      以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态势而论,金融领域基准价格市场化,尤其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市场化,融资结构转变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在市场准入上大幅放开,允许民间资本与外国资本比较自由地进入金融市场,这三个层面的改革最为迫切。而当下舆论的焦点,无疑是在金融如何在贷款数量和成本方面更好地服务小微和三农,而在金融机构和监管层看来则是如何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无疑是一对短期内矛盾但长期内一致的政策目标,核心在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生态。

      总而言之,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需要打破部门利益藩篱,要站在公共政策的宽泛视野去理解决策科学化。正如专家所言,如何在准确把握金融自身逻辑的基础上去构建金融体系,拿捏金融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综合经营和分业监管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应当成为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另外,还需跳出中国市场来看中国经济。就此,笔者以为不妨听听安邦研究团队提出的建议:从战略上考虑在非洲推动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以金融战略推动人民币和中国商品进入非洲,给中国经济提供额外动力。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