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广告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新常态下进口政策要做哪些调整
  •  
    2014年10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研究·宏观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研究·宏观
    新常态下进口政策要做哪些调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常态下进口政策要做哪些调整
    2014-10-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眼

      对外贸易,尤其是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一直以来总是受到很多关注。但是,在开放的全球市场环境下,出口固然重要,进口也不能小看。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讲,进口什么,进口结构如何,对于优化本地的生产与消费结构、弥补经济短板有重要作用。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历史背景下,适时调整进口战略是必需的。

      ——亚夫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外贸易的支撑。加强进口可以平衡国内市场,让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尤其在国际市场不断变化的今天,进口贸易水平的提升将使进口规模更加扩大,进口秩序更加合理,进口结构能够得到优化。这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进口政策主要在于满足国内生产需求。而今,随着经济转型不断加快,进口的作用已发生变化,对进口战略的部署和筹划需要重新调整。今年9月下旬,国务院确定了加强进口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扩大对外开放。这一新政,兼顾了当前和长远,侧重加强技术、产品和服务进口,有利于实现外贸平衡发展,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增加有效供给、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同时对于推进创业、创新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也有重要意义。

      ■与之前的进口政策相比,这次在进口产品项目分类上,呈现出更加平衡的要求,在进口产品和服务项目的选择上,以弥补国内生产短板、补强国内空白和不足为旨归。借此刺激国内生产要素的自由合理配置,推动产业快速转型,提升结构调整力度。从趋势看,积极扩大进口,会促使外贸结构加快调整,提高进口的含金量,让国内市场更加开放,更有活力。

      □梁达

      据海关最新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外贸逐季好转,进出口总值为19.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8%。其中,出口10.4万亿元,增长3.6%,进口9万亿元,下降0.1%。贸易顺差1.4万亿元,扩大35.3%。出口与进口仍存在一定反差。

      为促进进口增长,今年9月下旬,国务院确定了加强进口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扩大对外开放。这一新的进口政策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形势,顺应开放总体布局,兼顾了当前和长远,侧重加强技术、产品和服务进口,有利于实现外贸平衡发展,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增加有效供给、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对于推进创业创新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进口规模扩大,结构趋于优化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由2000年的4743亿美元扩大到2013年的41597亿美元,其中进口额由2251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9503亿美元。从年均增长速度看,2001—2013年,我国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8.2%,其中出口增长18.3%,进口增长18.1%,均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2013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进口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并且已经连续5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从进口来看,2013年中国购买了其他国家(地区)近2万亿美元的产品,相当于全年GDP的19.6%。通过进口大宗商品和高新产品,一方面满足了国内消费和生产需要,另一方面为世界各国(地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2001-2013年期间,我国进口累计达到13万亿美元,全球贸易新增需求中大约13%来自中国进口增长的贡献。

      据海关最新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外贸逐季好转,进出口总值为19.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8%。其中,出口10.4万亿元,增长3.6%,进口9万亿元,下降0.1%。贸易顺差1.4万亿元,扩大35.3%。分季度看,一季度下降1.2%,二季度基本持平,三季度增长0.9%。出口与进口仍存在一定反差。

      在贸易规模扩大的同时,进口结构也出现了一些变化,进口商品构成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开放程度的变化而演变,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占进口商品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65.2%提高到1985年的87.6%。随着国内产业体系的升级,逐渐拉低了制成品进口额的比重,2003年以来制成品进口比重呈明显下降走势,2001-2013年这一比重在65.1-83.3%。2013年,初级产品净进口6468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净出口8103亿美元,所占比重下降到57.3%。主要表现如下。

      1.初级产品进口大量增加。近年来由于受大范围自然灾害等影响,导致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需求增加,初级产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31.1%提高到2013年的33.8%。

      2.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进口均价普遍下跌。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铁矿石7亿吨,增长16.5%;原油2.3亿吨、增长8.3%;大豆5274万吨,增长15.3%;进口铜359万吨,增长10.5%。上述商品的进口均价普遍下跌,其中铁矿石进口均价下跌了17.9%,原油下跌了1.4%,大豆下跌了4.6%,铜下跌6.3%。

      前8个月,我国进口初级形状的塑料1702万吨,增加7.5%,进口均价为每吨1.25万元,上涨1%;钢材964.3万吨,增加4.4%,进口均价为每吨7673元,上涨1.9%;未锻轧铜及铜材320万吨,增加14.3%,进口均价为每吨4.58万元,下跌7.1%;未锻轧铝及铝材63.5万吨,增加16.5%,进口均价为每吨2.5万元,下跌13.5%。此外,进口煤2.02亿吨,减少5.3%,进口均价为每吨480.5元,下跌15.3%;成品油1965.4万吨,减少28.3%,进口均价为每吨4960.2元,上涨0.1%。

      3.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下跌,相应拉低了进口值。今年以来,全球部分大宗商品出现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下跌,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的铁矿石、原油、铜、大豆等主要能源资源产品进口价格同比都呈现明显的下跌。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总体进口价格水平同比下跌了2.6%,月度进口价格已经连续31个月同比下跌。大宗商品进口价格的均价的下跌,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表明用同样的外汇可以购买更多的进口商品。同时,进口同样的商品,因为价格的下跌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当期进口值的增速。

      4.机电产品进口有所减少。由于受经济增速减缓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机电产品进口有所减少。2010年,机电产品进口额占全部进口额的比重为47.3%,2013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口额为8400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43.1%,比1990年提高2.9个百分点。今年前8个月累计,机电产品进口3.37万亿元,下降2.1%。

      5.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基本稳定。多年来,国家积极扩大高技术产品进口,提高高科技含量进口商品的比重,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所占比重为29.6%,2011年为26.6%,2012年为27.9%,2013年为33.9%。由于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对高新技术产品需求大量增加,一些国内需要的技术产品通过进口得到补充,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6.来料加工进口有所放缓。在贸易方式上,一般贸易和来料加工进口增速有所放缓,进料加工贸易仍保持了较快增长。根据海关统计,海关特殊监管区是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便的特殊开放区,虽然运行时间短,但发展速度快,吸引辐射力强,产业集聚效应好,对地方经济的外向型经济拉动作用大。

      7.进口快于出口的局面有所改变。受国内外多种不利因素影响,2013年进口额同比增长7.2%,低于出口额0.6个百分点,改变了前两年进口增速快于出口的局面。2014年1-9月累计,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进口增速继续放缓,仍低于出口增速,进口额同比下降0.1%,低于出口增速(3.6%)3.7个百分点。

      8.产能过剩影响了进口增幅。一国的进口贸易发展依赖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从规模扩张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国内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突出,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股市低迷,扩大消费和内需缺乏动力,经济内生动力仍显不足,这些因素决定了需求动能不足,加之经济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变,我国进口增长速度趋于放缓。

      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至7.7%,进口增速降至7.2%。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进口增幅也呈下降趋势。因此,未来进口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愈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将会抑制进口规模的扩大。近几年我国政府靠投大规模资带动经济增长,地方政府也加大配套投资。由于大量投资,带来一些低效能重复建设及产能过剩。目前这些产能面临尴尬局面,卖难不卖也难,一方面国际原材料市场涨价,另一方面是国际市场成品需求萎缩价格下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由于两头受挤,有的企业关停破产,还有很多企业降低开工率,对进口原材料的需求减少的趋势难以改变。

      库存积压需要释放也将减少企业的进口。过去几年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跌宕起伏,一些国内企业为了投机的需要,进口了大批资源性和能源性产品,形成了大量的库存。目前由于国际市场价格的下跌和国内需求的下降,库存积压,给这些企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新常态下实施进口促进战略的意义

      1.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进口提出了新要求

      从经济学的角度观察,进口的大幅增长,表明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显现,内需比较强劲,有利于拉动世界经济的恢复。目前我国经济进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期,产业结构升级正在加速进行,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扩大进口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可以有效弥补本国资源产品的不足。每个国家都有其资源的短板与瓶颈,进口本国缺乏的资源产品,可以对该国经济发展起到战略性的支撑作用;其次,进口可以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其传统产业向高级技术产业转移,从而改善该国的产业结构;第三,可以增强本国的经济活力,一国在进口的同时,也为本国的同类企业引入了竞争,外部的竞争能够很好地激活国内经济的活力,从而提高本国产业的出口竞争力。

      例如,发达国家常常利用进口来改善其贸易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美国就是大量进口能源资源等战略物资,以补充和支撑国内发展,并通过扩大进口,大量输出美元货币,建立了全球金融霸主的地位。

      2.扩大内需需要扩大进口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加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重要高新技术产品、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非常旺盛。同时,中国又是人均资源和能源占有率较低的国家,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远远落后于需求的增长,巨大的供需缺口只能依靠进口弥补。各种因素表明,今年几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国内投资将继续保持一定速度,消费需求仍有较大潜力。投资与消费的持续扩大将对进口产品需求增加,对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先进设备和零部件的进口将明显扩大。

      近年来,在国内消费需求有所放缓的形势下,仍有不少购买力涌向境外实现。尤其是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出境游日益升温,境外购物潮此起彼伏,“中国购买力”已经成为各国都不能忽视的经济驱动力。随着高收入群体的逐渐扩大,中高档消费品受到市场青睐,已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对象。中国已具备扩大进口中高档消费品的条件,扩大进口中高档消费品是关乎国民福利的重要举措。

      “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优化进口结构,适当扩大消费品进口。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应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销售”,营造宽松的国内消费环境,通过适度降低税率,建立境内免税店、折扣店,放宽高端消费品进口,打造高端自主品牌等手段,将更多的高端消费留在境内实现,促使高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尽量在国内释放,为国内经济的持续较快稳定增长提供更大的支撑力。

      3.扩大进口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形象

      近年来,随着中国出口的较快增长,导致与主要贸易伙伴的顺差加大,增加了对方的贸易报复。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贸易摩擦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国家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自身利益并将其矛头指向中国。因此,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形势下,扩大进口有利于缓和中国与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矛盾,为中国产品出口到对方市场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不搞贸易保护主义和履行刺激世界经济复苏国际义务的态度,这对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意义重大。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国际政治外交经济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很多发达国家,也包括一些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和平崛起心存疑虑,企图利用各种方式对中国进行遏制,进口也会成为它们可以利用的手段。例如为防止我国在高科技产业形成竞争力,发达国家不可能对华出口或转让真正先进、核心、高端的技术、设备、零部件。另一方面,如果我国通过扩大进口给其他国家带来益处,会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消除国际威胁论影响,有助于国际社会接纳一个崛起的中国。

      4.扩大进口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

      自1994年以来,我国货物贸易一直呈现顺差状态,顺差规模不断扩张,1994年顺差仅为54亿美元,2012年顺差扩大到2311亿美元,2013年为2592亿美元。2013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超过3.8万亿美元,这与多年累积的贸易顺差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当前的外贸顺差较大,外汇储备逐年增长,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

      长期贸易不平衡存在诸多负面影响,一是引发大量对外贸易摩擦;二是对国内经济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造成不利影响;三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长期贸易顺差意味着向发达国家提供储蓄,从而导致福利损失;四是我国是全球贸易顺差的主要创造方,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因素。因此,未来我国需要逐步调整贸易失衡状态,对进口战略和政策提出了新要求。

      大量的外储给本国经济带来了通胀的压力,同时也带来如何保值增值的压力。巨大的顺差成为中国外贸失衡的重要表现,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办法,即抑制出口和扩大进口。众所周知,抑制出口将会给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相当多的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极大影响,不符合中国国情,且代价太大。那么扩大进口就成为比较可行的途径。通过扩大先进设备、技术、资源的进口,既能提高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又能平衡国际收支状况,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优化进口结构亟须解决哪些问题

      进口对可以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应有的作用。进口在推动国内区际产业转移和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的进口和进口政策难以适应这一要求。

      1.进口结构难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一是进口政策目标定位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着重强调进口对国内产业的竞争与冲击,进口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调剂余缺和保护国内产业,或者是为了出口而进口。这种进口政策亟须进行功能转换,从促进贸易平衡转到充分利用全球市场和资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上来。

      二是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不高,对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不明显。具有显著技术外溢效应的资本品进口在我国货物进口中的比例较低,外资企业在我国技术进口中占主导地位,中资企业技术进口、消化与再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国内企业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远落后于外资企业,产业竞争力较弱。

      三是进口及进口政策未能有效服务于内陆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进口比例严重失调,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间产业发展不平衡。对东部地区的进口政策优惠严重阻碍了加工业及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阻碍了我国区域间产业联动格局的形成。

      四是生产性服务进口规模偏小、结构落后,未能对制造业升级产生有效支撑作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困难重重,表面看是制造业本身的问题,实质上则是服务业的问题,尤其是金融、物流、信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我国服务贸易进口无论从规模还是结构看都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2.进口仍以生产型为主,消费品进口不足

      从中国的进口结构来看,中国的进口结构基本上还是生产型的。中国进口结构的生产型特征,表现为生产服务的进口商品比重始终占压倒地位,消费品在进口中的比重一直不高。由于多年来中国国内对进口奢侈品实行了高额关税,个别商品还需加征特别消费税,导致进口奢侈品价格大大高出周边国家(地区)和欧美市场。加之国内消费税和境外退税的存在,造成了同样的商品在中国境内的价格远高于境外价格的离奇现象。据了解,除进口关税外,还有海关检测、进店检测等环节,销售过程中还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这使得境内奢侈品的价格一般会比原产地高出至少三分之一,直接导致中国内地大多数奢侈品购买力流向了境外。

      增加消费品进口一是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特别是高端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可以引入一些新型的消费理念,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三是可以减少外贸顺差,促进外贸平衡,特别是可以促进西方经济世界经济的恢复;四是可以减少外汇储备,把外汇的金融资产这种储备转化成有形的实物资产。

      

      调整进口政策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

      新的进口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面,是统筹国际与国内发展形势的重要方式。作为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改革和开放力度进一步得到深化,与社会整体发展呈现出了同步性。因此,让进口政策更贴近国内实际,契合每个人的实际需求,必然会对国内经济运行产生积极影响,社会发展的脚步也会更加铿锵有力。

      1.进一步调整结构性进口关税政策

      一是要逐步取消对资源、能源、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关税;二是建立技术进口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一体化政策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采取优惠政策支持企业进口技术;三是建立进口与地区间产业转移结构升级的促进机制。建立东、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间加工贸易合作与转移机制,以市场为基础实现地区间产业链分工;加快在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建立保税物流产业体系;四是建立进口和利用外资互动机制,促进产业转移结构升级。通过调整相关进口政策积极引导外资企业转型,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五是建立进口与海外投资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推动国内产业转移结构升级。加快资源类产业的海外投资布局;鼓励国内资源消耗大、能耗高、生产成本高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此类产品进口。

      2.继续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要以暂定税率的方式,降低部分能源原材料的进口关税,适当降低部分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进口关税,适时调整部分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关税,重点降低初级能源原材料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关税。增加进口促进资金规模,在现有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增加安排进口促进支持资金。为国家鼓励类产品的进口提供贴息支持。

      3.灵活运用贸易政策引导进口

      要进一步出台新的鼓励措施,特别是对先进适用技术、设备、仪器、材料的进口,尤其是集成电路、半导体、纳米材料、航空航天设备、医疗设备、多类仪器、能源设备、信息通讯技术产品等等,由于这些产品总体上同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大力引进应当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点,大力推动进口增长。

      4.要扩大国内食品等农副产品等进口,降低通胀压力

      要配合扩大消费的政策,适当降低国内稀缺的高档消费产品的进口关税。中国的储蓄率较高,国内储蓄重要特点是高收入人群和老年人的储蓄偏多,可以通过扩大奢侈品进口拉动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同时扩大医药保健品甚至养老服务等进口,以拉动老年人消费。一方面可以改善中国消费不足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国内资本的流动和循环,从而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5.积极开拓高技术产品进口,增加高科技含量进口商品的比重

      要制定有效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加快企业机器设备的折旧、技术改造投入,是保持企业技术进步的关键,而加大引进关键技术设备是一条有效的捷径。与此同时,应鼓励企业形成消化吸收和自主配套能力,对此应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如对提前进行设备折旧的企业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对进口的关键设备提供减免关税的政策等,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提高我国的自出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