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央企整合“出海”战略渐明
  • “新股神话”兰石重装停牌沟通降火
  • 中企竞逐英伦650亿隧道工程
  • 华夏幸福布局通用航空全产业链
  • 福日电子调整重组方案
  • 前10月仅六家上市房企销售“达标”
  • 永利带业拟4.82亿收购英东模塑
  •  
    2014年11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7版:新闻·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新闻·公司
    央企整合“出海”战略渐明
    “新股神话”兰石重装停牌沟通降火
    中企竞逐英伦650亿隧道工程
    华夏幸福布局通用航空全产业链
    福日电子调整重组方案
    前10月仅六家上市房企销售“达标”
    永利带业拟4.82亿收购英东模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企竞逐英伦650亿隧道工程
    2014-11-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李小兵 ○编辑 全泽源

      

      尽管中国铁建牵头的联合体竞标墨西哥高铁项目遭遇变数,但中国基建跨境投资确实存在巨大机会。上证报记者获悉,本月中,两家中国企业将在并购专家王世渝的“撮合”下奔赴英国伦敦,争取一个投资数额预计高达67亿英镑(折合人民币651亿元)的英国本土基建项目。“这两家企业,一家是央企,另一家是民企。”

      海外市场真实而庞大

      随着王世渝设计的“全球并购,中国整合”第二季的大门洞开,也搭起了他站在欧洲看中国的新平台。“这次我从欧洲看过来得出一个结论,与其说我们需要欧洲,我感觉欧洲更需要中国。”当王世渝和欧洲主流资本接触越深,他越是感到欧洲需要刺激,欧洲需要投资。

      而促使之前将业务范畴圈定在“并购”而非“基建融资”的王世渝投身其中,缘于一个“天赐良机”:英国正在为投资建设规划中的连接泰晤士河两岸的隧道项目筹集投资建设资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碰到”了王世渝。王世渝透露,该项目是在泰晤士河下建两条隧道,以缓解伦敦地面交通;项目计划投资67亿英镑,用8年时间建成。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三大的公共基建项目。“对方给了我们独家授权。”

      王世渝认为,英国经济也遇到当年中国投资不足的瓶颈。目前,欧债危机的传导效应尚未消散,坏账还未撇净,因此投入不够,生产经营就活跃不起来;与此同时,欧洲的基础设施欠账严重,从交通到地下管网系统等都已经落后,这个时候,需要通过投资带动,活跃经济,消除银行坏账。

      再看中国企业,中国基本建设水平历经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具备了庞大的基建施工能力,但是多集中于本土和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够借机走出去,则可以解决中国资本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基建队伍全球化以及消化国内过剩产业等诸多问题。

      而迎面而来的登陆欧洲的机会,则将改变中国大型基建企业的跨境生态。“我们从来没有到发达国家去(开展项目)过,从来都是在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工程建设),(合作模式基本都是)用资源换项目。”有中字头基建企业说。

      资本的“焦虑”

      然而,面对来自欧洲腹地的产业需求,王世渝却感慨:“中国基建应该制定国家级战略对策进入欧洲,这比在发展中国家意义重大。可是现在有能力的没有积极性,有积极性的没能力,令人焦虑。”

      “焦虑”是因为中资企业的现有产业生态对于对接欧洲发达国家市场投资模式缺乏准备。王世渝描述说,自从获得伦敦泰晤士河隧道项目的独家授权后,他接触了国内大大小小多家知名企业,其中不乏上市公司,“但没想到在国企中推进的很艰难。”

      虽然其中的因素有多个,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对进入以资本主导的项目市场的不适应。“一些企业担心的是,前期项目成本花了,如果项目拿到手没问题,但如果没拿到项目,风险怎么承担?”显然,中资企业对如何自带资本进入欧洲发达国家投资基建项目,没有系统的准备。

      好消息是,有2家很有实力的企业表示出了空前的热情。王世渝透露,此次赴英参与竞标的央企,其班子是“少壮派”,而且“英语流利”;而另一家民营企业,也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通过了英国方面的项目答辩。

      王世渝表示,这次获得独家授权的项目也是中资企业走进欧洲的“敲门砖”。“我本人非常看好中欧基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