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2500点驿站
  • 一线调查投资者:只赚指数不赚钱?
  • 3313亿!沪市创历史天量
  •  
    2014年11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焦点
    2500点驿站
    一线调查投资者:只赚指数不赚钱?
    3313亿!沪市创历史天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一线调查投资者:只赚指数不赚钱?
    2014-11-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陈俊岭 ○编辑 于勇

      

      时隔四年,A股市场再次上演“双十一魔咒”。

      11月11日,上证指数在金融股的暴涨下,呈现“二八分化”格局。午后,在创造了近三年新高2508.62点后迅速跳水,并带动中小板、创业板暴跌。这一幕,仿佛在重演四年前的11月11日的见顶魔咒。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考场。”用这句话来形容个人投资者昨天对股市的巨震反应再恰当不过。站在2500点的“关口”,A股市场上的大户、散户纷纷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人逢低加仓,有人夺路狂奔。

      昨日沪市3313亿元的“天量”,是否意味着又一次的“天价”见顶?在连续七个月上涨后,散户、大户们今年的收益如何?下一步又将如何操作?为此,记者昨日走进营业部,采访了多位个人投资者和融资大户。

      “大户阵营”再现分歧

      “今天从赚5%到亏3%,最后亏1%,风雨不动安如山。”深圳地区大户廖杰对记者表示,尽管昨日的巨幅震荡略微有些慌乱,但在收盘前,他还是下了持股不动的决心,他持有的是“一带一路”概念股。

      廖杰是某知名房产网站深圳地区负责人,多年浸淫在楼市,让他对宏观货币政策十分敏感,谈及昨天的成交天量,他说,现在普通居民资金和楼市资金还没有大规模进来,远远没到天量时候。

      “四年前的货币存量,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现在,有降息周期这个预期在,没人敢持续做空。”廖杰认为,只要资金面持续宽松,这个量今天看是“天量”,以后回头看可能就不是了。

      与深圳的廖杰类似,来自江苏镇江的大户老于,也对这轮牛市的逻辑没有认知变化。年初2000点附近,市场一片恐慌,他一直呼吁“牛市来了”,但相信他的人并不多,他则始终耐心持有手中已经盈利的股票。

      不过,在指数一路摧枯拉朽时,也有部分冷静的大户看空指数。去年秋天,成功在上一轮牛市逃顶的徐晓峰再次进场,并在火爆的自贸区行情中赚过一把。不过,面对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徐晓峰始终感觉股市“走的有点悬”。

      出于对上证指数的不看好,徐晓峰甚至在股指期货上做空期指,不久前,他做出决定,只要上证指数上2500点,他就彻底离场。面对市场热浪冲天,他的看空言论一直遭到很多人的嘲讽。

      “四年了,一路走来对对错错,也倦了。事实上,去年就不想玩了,删过微博,但戒不了。这次能见2500,也如愿了。这次真走了,我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昨天下午收盘,徐晓峰发了最后一篇微博,正式宣告了退场。

      多数散户坦言“赚钱难”

      在券商纷纷裁撤实体营业部的当下,位于北京市地铁4号线陶然亭站的西藏同信证券营业部,是为数不多仍在开放的营业部,这里也是记者长期跟踪市场情绪的一个观察点。

      时隔三年,上证指数再次站上2500点。面对如此火爆的市场,投资者年内收益如何?记者随即采访了几位个人投资者,大多表示行情不错,但由于踩错了节拍,只赚指数不赚钱,甚至将年初赚的又亏了回去。

      A股民告诉记者,他目前空仓,踏空了这一段的逼空行情。过去几年,他一直被套在某“中”字头的蓝筹股上,由于饱受身心煎熬,上月解套后就匆忙卖掉了,仅仅赚了个“零头”,谁知这几天又连续大涨了好几天。

      “市场是不错,但要看你拿的是什么股?”B股民不愿意向记者多谈自己持仓情况,但他感慨,尽管今年大盘涨势不错,但作为普通股民,在股市上赚钱真的并不容易。

      相比不愿多说的上述两位股民,C股民说起指数和个股来,倒是能侃侃而谈,并一再强调买股票不要有“成见”,蓝筹也好,题材也好,要跟着机构资金走,才能有好收益。不过,谈及今年的收益情况,他却坦言“没赚钱”。

      缘何多数散户在牛市中依然赚钱难?在民族券商营业部经理王伟看来,沪港通将改变传统的盈利模式,散户喜欢题材股,而这一波行情显然是增量资金冲着蓝筹股去的,如果选错了股票,还像以往那样的追涨杀跌,就是赔钱的命。

      “我们三个月进来八亿元,与全国增量增加2000多亿元一致。”据王伟透露,尽管最近一段市场非常火爆,但前来营业部开户的人并不多,这主要归功于大户们增量资金进场,明显是“大户在买,散户在撤退”。

      爱恨交织“融资资金”

      “市场起来了,大户们的情绪也振奋了,目前很多大户都是满仓加融资操作,个别优质大户的融资比接近1:2。”谈及本轮行情中的大户行为,北京一家中型券商营业部资深经理对记者透露。

      由于背负了高杠杆的融资压力,面对市场巨震,不少个人投资者都会承受非常大的心理压力——指数单边向上,难以抑制融资买进的冲动,而当市场单边下跌,则无法抑制人性恐慌的止损。

      在前期回调到2300点附近的支撑位时,投资人老于也融资买入了一些股票,昨日上证指数触及2500点,他则出掉了部分融资资金,并表示未来还将陆续出掉部分融资资金。接下来,他会耐心等待下次融资机会。

      “即便我卖出后股指还在涨,但与我无关,因为我首要任务是尽量确保不因为融资而使本金亏损,至于赚多赚少,这和运气有关,但心态更重要,有时候人应该离市场远一点。”谈及融资炒股利弊与纪律,老于对市场十分敬畏。

      据记者了解,以民族证券某营业部为例,在昨日3.9亿的成交量中,两融日余额在1.23亿。如果说400点行情是融资资金所赐,那么接下来的行情恐怕仍期待增量资金大量入场。而来自房地产市场资金仍被市场寄予厚望。

      “从楼市来的资金并不多,这是因为楼市成交刚开始火,沉淀的资金还撤不出来;大资金确实比较求稳健。还有,蓝筹不涨,股市根本吸引不了他们注意力。”房地产市场观察者廖杰称,央行放水,楼市滞涨,未来将有更多人关注股市。

      不过,市场人士提醒投资者,不要妄想会出现类似2006年、2007年的那轮大牛市行情。“牛市中,炒股的前提是,要用自己的资金来长期持有,而试图通过借钱或融资来长期持有,试图押宝大牛行情是赌博行为。”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