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调查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亚投行为互联互通打开金融之门
  •  
    2014年11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研究·宏观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研究·宏观
    亚投行为互联互通打开金融之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亚投行为互联互通打开金融之门
    2014-11-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丁振辉 黄旭
      2013年各国人均GDP

      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概况

    所属地区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亿美元)首都
    卡塔尔 西亚1.14 212 1955 多哈
    科威特 西亚1.78 382 2108 科威特城
    新加坡 东南亚0.07 540 2841 新加坡
    文莱 东南亚0.58 39 157 斯里巴加湾市
    阿曼 西亚30.95 277 609 马斯喀特
    哈萨克斯坦中亚272.49 1720 2307 阿斯塔纳
    马来西亚东南亚32.98 2995 3128 吉隆坡
    中国 东亚960.00 136072 91522 北京
    泰国 东南亚51.31 6825 4161 曼谷
    蒙古国 东亚156.65 294 122 乌兰巴托
    斯里兰卡南亚6.56 2131 661 斯里贾亚瓦德纳普拉克特
    菲律宾 东南亚29.97 10000 2760 马尼拉
    乌兹别克斯坦中亚44.74 2998 576 塔什干
    越南 东南亚32.95 9038 1685 河内
    老挝 东南亚23.68 678 104 万象
    印度 南亚320.00 121027 18602 新德里
    巴基斯坦南亚88.09 19700 2437 伊斯兰堡
    缅甸 东南亚67.65 6028 691 内比都
    柬埔寨 东南亚18.10 1520 156 金边
    孟加拉国南亚14.75 16300 1584 达卡
    尼泊尔 南亚14.71 2668 175 加德满都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经济潜力的地区,亚洲绝大多数国家正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阶段,这一阶段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最为迫切。据估计,仅南亚在未来十年就需要25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而东亚一年的需求缺口可能就达到6000亿美元。

      ■亚投行的成立将弥补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存在的巨大缺口,加强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之间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将促进资本在富裕国家和贫困国家之间的调剂,为贫困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在基础设施发展的红利刺激下,有望推动亚洲地区各国经济发展。

      ■从长期看,基础设施水平的改善将极大地优化亚洲国家的经济和贸易环境,提高这些国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提升区域经济合作水平和经济发展潜力。中国是亚洲地区的大国,也是亚洲各国值得信赖的经济和贸易伙伴,通过亚投行的成立,中国也能够在与亚洲国家共同成长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发挥更大作用。

      □丁振辉 黄旭

      文眼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是中国和相关国家为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新颖合作方式。亚投行的成立有助于域内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水平,有助于互联、互通、互惠,不仅对相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同时对全球治理、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公平有效运行也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亚夫

      2014年10月24日,中国、印度、新加坡等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Asia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简称亚投行)的相关协议。

      根据《筹建亚投行的政府间框架备忘录》显示,亚投行注册资本金有望达1000亿美元,其中,中国一家提供500亿美元,这意味着与资金规模为1680亿美元的亚开行相比,亚投行的体量已经不小。笔者认为,亚投行与前不久刚刚成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一样,是中国和相关国家为国民经济发展计而采取的抱团合作的一种方式,亚投行的成立有助于域内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助于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当然包括中国在内的有关国家都将受益。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亚投行的成立进行解读。

      首先,亚投行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得以成立,既离不开中国政府的积极斡旋,也是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因为亚开行在推动亚洲地区经济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亚投行的成立才会这么迅速,我们也应该反思如何更好地促进亚投行的发展,防止亚投行变成第二个亚开行。

      其次,亚洲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亚投行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恰恰是一个突出代表群体。总体而言,亚投行是各国政府各取所需的一个利益博弈的产物,各类国家对亚投行都有所期待,有所需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亚投行的成立对中国经济发展、对域内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亚投行未来发展的基础。

      

      亚洲开发银行当前的局限性

      成立于1966年的亚开行是亚洲唯一一家覆盖全洲的区域性金融机构,通过发展援助帮助亚太地区发展中成员消除贫困,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亚开行的主要宗旨。

      从宗旨来看就能发现亚开行和亚投行存在明显的差异,亚投行旨在推动域内国家基础设施发展进而推动各国经济发展,推动域内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是其直接目的;而消除域内国家贫困是亚开行的直接目的。

      从这个差异来看,亚开行更加看重结果,主旨更为宏大,但是在操作上更加困难。但是,亚投行更加看重过程,着力于在减少贫困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必不可少的条件,主旨更为具体,在操作上就更具可行性。这也是为什么亚投行的概念一提出就受到各国积极欢迎的主要原因。

      亚投行正是抓住了亚洲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才吸引了各个国家的广泛参与。除了在成立的目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外,亚开行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域内国家的需求。这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第一,亚开行深深打上了日美同盟的烙印。目前,日本和美国是亚开行最大的出资国,其认缴股本金额相等均为16.054%,中国是亚开行第三大股东,占股本的6.628%,其他国家在亚开行的话语权更低。

      同时,亚开行行长长期由日本人担任,从成立以来从未拱手让与他人,这种做法与世界银行行长只由美国人担任和IMF总裁只由欧洲人担任颇有相似之处。因此,亚开行的许多政策并不能公平地体现出各成员国的普遍诉求,反而成为日本和美国在域内拉拢人心的一种手段。

      第二,亚开行资金背后往往附有一定的“政治指导”。要获得亚开行的援助资金不仅需要有符合亚开行“审美情趣”的投资项目,还要接受亚开行开出的各种药方,例如降低国内腐败、实施更加严格的财政纪律、甚至推进国内民主化进程等等。

      所谓“审美情趣”指的是亚开行目前越来越偏好于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虽然,这些要求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是相符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这些标准而忽略亚洲许多国家还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这样的客观条件,是否恰当值得商榷。

      实事求是地说,在亚开行开出的某些药方中有些措施是必需的,例如降低腐败,减少援助资金被挪用的风险;有些措施在特定情况下是恰当的,例如实施更加严格的财政纪律,但是如果在经济下行阶段也过分强调缩减赤字,可能会造成经济的进一步紧缩;有些措施则是完全地打着援助的旗号对他国内政进行干预,例如强求受援国根据美日的标准推进国内民主化进程。因此,也受到部分国家的抵触。

      有意思的是,作为亚开行的主导国,日本似乎从来没有在实施更加严格的财政纪律上踏下坚实的一步,导致日本国债负担率已经冠绝全球主要经济体。

      第三,亚开行偏输血而轻造血。与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一样,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亚开行越来越难以适应世界各国现实的融资需求,一方面这体现在各国融资需求越来越旺盛,与亚开行的资金供给能力形成矛盾;也一方面也体现在这些金融机构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亟待加强。

      以亚开行为例,亚开行发放的贷款分为硬贷款、软贷款和赠款三类,所有贷款均为长期贷款。硬贷款的贷款利率为浮动利率,每半年调整一次,贷款期限为10-30年。软贷款也就是优惠贷款,只提供给人均国民收入低于670美元且还款能力有限的会员国或地区成员(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目前符合该条件的成员国越来越少),贷款期限为40年(10年宽限期),没有利息,仅有1%的手续费。赠款用于技术援助,资金由技术援助特别基金提供,赠款额没有限制。

      客观地说,亚开行的贷款具有很强的援助属性,在对受援国不造成还款压力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缓解受援国的项目融资困境。但是,亚开行对贷款项目有严格的要求和审查,资金需求国项目通过率很低,并且流程复杂,从提出申请到获得资金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在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初期这样的形式有助于资金极度短缺的国家展开经济建设,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各国资金缺口越来越大,由于资金利率较低,亚开行的放贷能力快速下降,亚开行已经难以对此做出及时的反映。

      目前,亚洲发展中国家最大的难题已经不是不能够偿还利息,而是资金短缺,亚开行对此没有做出重大的调整。亚投行则不同,亚投行专注于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后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能够支持更加市场化的利率。因此,亚投行事实上是更加贴近市场化的一种运作方式。

      

      不同国家在亚投行中的角色差异

      这次亚投行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分别是卡塔尔、科威特、新加坡、文莱、阿曼、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中国、泰国、蒙古国、斯里兰卡、菲律宾、乌兹别克斯坦、越南、老挝、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柬埔寨、孟加拉国、尼泊尔(按人均GDP排名)。亚洲是五大洲中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最为参差不齐的大洲,而这21个国家又恰恰突出代表了亚洲不同经济发展发展阶段的几类典型国家。

      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国家大致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高收入国家,既有像卡塔尔、科威特、文莱、阿曼这样的富裕产油国,这些国家人均GDP均超过两万美元,其中,卡塔尔是世界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之一,2013年人均GDP将近10万美元。也有像新加坡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2013年新加坡人均GDP也高达5万美元。

      第二类是中等收入国家,包括中高收入国家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例如包括中国、印度(印度人均GDP较低,仅为1505美元)、马来西亚、泰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和亚洲四小虎,这些国家的人均GDP差距也较为明显,从1万美元到2000美元不等。

      第三类是柬埔寨、孟加拉国和尼泊尔这样的最不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均GDP低于2000美元,是联合国规定的典型的最不发达国家。

      21个意向创始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见图)直接导致了这些国家在参与组建亚投行的过程中的目的也有很大的不同。中高收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资金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的改建上,但是本国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可以解决资金的来源,因此这些国家参与亚投行更多的是作为财务投资者的角色,是看重了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广阔前景及其稳定收益,认同亚投行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作为高收入国家与产油国在参与亚投行的目的中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也有其特殊之处。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同时也是亚洲地区仅次于东京和中国香港的地区性金融中心。新加坡积极参与亚投行组建工作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巩固新加坡作为地区性金融中心的作用。亚开行总部设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直以来对新加坡的地区性金融中心的地位是一种隐形的压力,新加坡希望通过发挥在亚开行中的建设性作用强化其地区金融中心的作用。

      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中的最不发达国家积极参与亚投行更多的是为了获取资金。这些国家基础设施极为薄弱,以尼泊尔为例,尼泊尔本国只有屈指可数的两条铁路,共计52公里,并且是窄轨铁路,严格意义上说这两条铁路还是印度铁路延伸至尼泊尔的部分。52公里的概念是什么,中国铁路总长度超过10万公里,北京地铁的总长度超过500公里,仅地铁10号线就超过57公里,也就是说尼泊尔一国铁路总里程尚不及北京一条地铁的总里程,可以想像这些国家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渴望有多么迫切。

      同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的原始积累。这些国家参与亚投行主要是出于获得亚投行项目贷款的目的,而对亚投行的资本贡献度有限,也不可能指望这些国家能够向亚投行提供多少资金。因此在战略上,亚投行应该更多地把资金向这些国家倾斜;此外,这些国家的经济规模普遍较小,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就可以极大地改善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提高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亚投行创始成员国中的其他国家的角色则有些复杂。例如印度,印度本国基础设施也较为薄弱,铁路运输不堪重负、事故频发,但是作为金砖四国之一,印度有较强的经济发展潜力和一定的资金储备,在发展本国基础设施上面既有向亚投行融得资金的需求,也有向亚投行提供资金的实力。但是另一方面,通过亚投行来满足印度全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也不现实,只能在个别项目上有所倾斜。

      从目前的情况下看,这些项目可以包括两大主要类型,一种是印度亟须发展,同时资金尚未到位的项目;另一种也可以是包含印度的地区性合作项目,例如共修铁路、国际河流治理等内容。总体而言,印度既是亚投行的资金需求者也是亚投行的资金供给者,类似的国家还有马来西亚、后期可能还有印尼等国。

      中国在亚投行中的角色定位有一定的独特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本国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但是基础设施的发展仍有很大空间,资金缺口依然十分巨大。但是,正如中国历届政府一直强调的那样,中国的发展问题还得依靠中国,亚投行的资金量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之所以积极倡导亚投行的成立,更重要的是看到亚投行对亚洲其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作用,以及继而会对亚洲地区互联互通产生的重要影响。亚洲地区互联互通的发展,能够更加密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这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周边国家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有助于消除部分国家所宣扬的中国威胁论,继而树立起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再创一个十年战略发展期。如果说亚洲富裕国家是亚投行的财务投资者,那么中国则更像是亚投行的战略投资者,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

      

      亚投行成立对各国和区域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亚投行有助于促进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经济潜力的地区,亚洲在金融危机前后一段时间内保持了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亚洲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还很落后,制约了这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公路、桥梁、码头、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亚洲绝大多数国家正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阶段,这一阶段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最为迫切。

      但是,许多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底子薄、基础差,经济发展落后,难以大规模更新基础设施建设,而反过来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又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上不去。根据联合国的估计,南亚在未来十年需要25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而东亚一年的需求缺口可能就达到6000亿美元。

      亚投行的宗旨即在于为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资金提供帮助,亚投行成立将弥补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存在的巨大缺口,加强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之间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既有像卡塔尔和新加坡这样的富裕国家,也有像韩国、马来西亚、中国这样的中高和中低收入国家,也有像老挝、巴基斯坦、缅甸这样的最不发达国家。

      总体而言,亚洲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为落后,中亚、南亚、东南亚部分国家长期生活在联合国规定的贫困线之下,缺少自我造血能力。亚投行的成立能够促进资本在富裕国家和贫困国家之间的调剂,为贫困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在基础设施发展的红利刺激下,有望推动亚洲地区各国经济发展。

      第二,亚投行能够推动亚洲地区互联互通的发展

      互联互通是习近平主席在东盟国家访问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与建立新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一脉相承。互联互通是中国加强与东盟合作的新的方向,也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和东盟合作层次和经济一体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经济贸易合作相比,互联互通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含义上都更进一步。

      互联互通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物理衔接,二是机制对接,三是人员连接。互联互通实际上在各个方面既是对原有交流和合作的总结,也是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加强各国基础设施,打造更加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是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以及与其他国家互联互通,加快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基础工作。

      以港口建设为例,加快东盟地区港口建设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和东盟货物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基础。缅甸有着丰富的矿石资源、印尼有着丰富的橡胶资源,但是这些国家的港口建设十分落后,许多资源运输不出来,导致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滞后。

      此外,中国已经拥有在世界范围都令人称赞的高铁网络,而中国的许多近邻铁路建设十分落后,并且轨道标准各不相同,导致物资运输需要多次装卸,极大地降低了贸易的便利程度,阻碍了域内国家的互联互通。而对原有铁路设施的改建重建则是一笔巨额的开支,需要引入亚投行这样的建设性的投资者。因此,加快设立亚投行,能够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提供便利的投融资支持,促进域内国家互联互通的发展。

      第三,亚投行有利于推动域内国家合作伙伴关系

      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亚洲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根据统计1990年至2013年间,亚洲区域内贸易年均增长率高于10%,约为亚洲与区域外国家年均增速的2倍。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亚洲国家之间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普遍提升,其中东盟国家之间经济周期的协同性甚至接近欧盟国家的水平,显示出了很高的经济一体化水平。

      中国是亚洲地区重要的经济力量,中国是亚洲大部分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因此,许多亚洲国家经济发展也或多或少会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欧美各国国内需求普遍放缓,亚洲地区各国经济增长出现分化。另外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部分国家经济增长势头停滞,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因此,如何强化各国之间的协作和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是亚洲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亚投行的成立有助于刺激亚洲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本身就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

      更为重要的是,亚投行的建立,将为各国提供一个新的资金融通、交流对话的平台,有助于各国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探讨,在促进各国基础设施发展的同时,推动各国经济发展。另外,亚投行成立本身也彰显了亚洲国家共同应对挑战、团结合作的一种意愿,有助于向域内国家展现对未来经济发展表示乐观的一种态度。

      第四,亚投行有助于中国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亚洲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正是在这一主旨下,中国积极倡议亚投行成立,希望通过与域内国家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带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通过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改革开放水平。

      以高铁为例,高铁是一项极富挑战的重大工程,目前我国正在努力推动高铁走出去。这将有助于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中国主导的高铁标准。泰国等国是中国高铁的重点营销对象,但是泰国经济基础薄弱,难以消化资金规模庞大的高铁项目。亚投行成立后可以为泰国引进高铁提供相应的资金,也有助于中国高铁拓展泰国市场,加强中国在泰国高铁市场的影响力。

      整体而言,中资企业在装备制造业、成套设备集成服务和基础设施建造业等行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在亚投行的资金支持下,中资企业可以更好地参与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新建,可以提高中国在该地区的建设性作用。由于中国在亚投行初期1000亿美元的资金规模中独占500亿美元,是第一大股东,势必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也有利于中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同时,亚投行的建立还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虽然,目前亚投行资本金仍然是以美元计价的,但是不排除在日后会引入地区性主要货币,或者类似特别提款权的措施,鉴于人民币已经是亚洲部分地区接受程度较高的货币,人民币有望在亚投行内部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一个贴近主要市场的有力平台。

      总体而言,亚投行有助于为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弹药,继而增加这些国家的投资需求,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同时,有助于推动亚洲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发展,产生经济的外溢效应。

      从长期看,基础设施水平的改善将极大地优化亚洲国家的经济和贸易环境,提高这些国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提升区域经济合作水平和经济发展潜力。中国是亚洲地区的大国,也是亚洲各国值得信赖的经济和贸易伙伴,通过亚投行的成立,中国也能够在与亚洲国家共同成长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