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版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缘何变长
  • 结构不合理 难有新常态(上接A1版)
  • 优化组合配置 汇添富医药寻找超预期制药企业
  •  
    2014年11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A5版:研究·财富 上一版  下一版
     
     
     
       | A5版:研究·财富
    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缘何变长
    结构不合理 难有新常态(上接A1版)
    优化组合配置 汇添富医药寻找超预期制药企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缘何变长
    2014-11-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货币市场宽松的流动性,加上监管层此前出台的一系列规范市场的政策,使得银行发行短期理财产品的动力渐失,未来市场上或许中长期理财产品将占据更主流的地位

      ⊙记者 金苹苹 ○编辑 王诚诚

      

      随着收益率的一路下行,近期的银行理财市场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正在悄然“变长”。普益财富指出,货币市场宽松的流动性,加上监管层此前出台的一系列规范市场的政策,使得银行发行短期理财产品的动力渐失,未来市场上或许中长期理财产品将占据更主流的地位。

      

      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延长

      近期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以长期品种为主。普益财富统计显示,2013年投资期限在3个月以上的理财产品占比长期维持在40%以下;而从今年年中开始,该类产品的占比始终保持在40%以上,且近期连续3个月呈现上升的态势,与年初相比涨幅甚至达10个百分点。

      就保本型固定收益类人民币理财产品来看,与去年相比,今年3个月以上期限产品的占比整体涨幅明显,且有持续上升的趋势。今年10月,投资期限在3个月以上的产品发行量占比34.75%,环比上升3.09个百分点,同比上升6.87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今年10月,投资期限为3—4个月、4—6个月、6—12个月以及1年期以上的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占比均较9月有所增加。

      其中,4—6个月期限的产品发行量占比达14.16%,达近两年该类产品最大发行占比,环比上升1.80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1.06%的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不难发现,目前商业银行趋于拉长理财产品、尤其是保本型固定收益类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

      

      双重原因导致长期限产品占主流

      值得关注的是,在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期限延长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却出现持续下行的走势。银率网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1%,较9月下降0.04个百分点。对比今年1月、2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分别达到5.8%、5.63%,下降趋势非常明显。

      那么,缘何银行在收益率走低的同时要拉长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呢?普益财富研究员牟鑫表示,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的变长,首先与货币市场上宽松的流动性有关。“观察近期的shibor走势可以发现,1个月Shibor利率呈现出较稳定的波动,利率在10月始终稳定在4.000%以下。货币市场间宽松的资金流动性降低了银行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意愿,然而为了防止存款流失,银行发行长期理财产品,一方面可以用长期产品的价格优势留住客户,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客户的黏度。”

      此外,监管层出台的相关规范对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变长也起到“助推器”的作用。牟鑫指出,今年7月,银监会下发《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35号文”),为实现银行理财回归资产管理业务提出多项规定,其中明确指出“理财产品之间不得相互交易,不得相互调节收益”。在监管层的约束下,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相互交易,调节收益,以此方式形成资金池,实现期限错配与资金错配完成刚性兑付的运作方式受到抑制。银行难以通过滚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配置长期资产来实现期限错配溢价,因而部分转向发行长期产品。

      另一方面,监管层9月出台的存款偏离度监管措施影响了银行理财业务的产品设计。当表外理财难以充当回表冲存款的工具后,作为表内业务的保本型产品规模可能会有所扩张。对于银行来说,保本型产品的理财资金从发行开始日至到期清算日都被算作银行存款,因此银行扩大保本型产品规模,同时拉长该类产品的投资期限,可以起到稳定银行日均存款的作用、有效规避月末存款偏离度对银行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