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别让超然利润变成商业银行自缚之“茧”
  • 白酒“烧”不起来了 电视广告招标静悄悄
  • 最初三天交易揭示的沪港通制度修订方向
  • 该进则进 该撤即撤
  • 大数据驱动制造业华丽转身的中国节拍
  •  
    2014年11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别让超然利润变成商业银行自缚之“茧”
    白酒“烧”不起来了 电视广告招标静悄悄
    最初三天交易揭示的沪港通制度修订方向
    该进则进 该撤即撤
    大数据驱动制造业华丽转身的中国节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别让超然利润变成商业银行自缚之“茧”
    2014-11-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杜 静
      □杜 静

      我国商业银行利润规模扩张速度大大快于获取利润的真实能力,且在利润膨胀过程中风险经营基础能力持续弱化,是十分可怕的趋势。背后隐含的是成长危机、关系扭曲、基础脆弱和生态恶化的危险,正在自缚其手脚,自残其活力。商业银行经营的“超然利润”状态,是下一步淌过改革“深水区”绕不过去的坎。切实把被“超然利润”缠身并迷失、自恋其中的商业银行拉回市场化发展轨道,融合进与实体经济荣辱共处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银监会本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2645亿,成为全球第一大“金融利润体”。工行以逾2200亿的经营利润,超过美国苹果公司成为全球最赚钱公司。近10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复合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是其他行业综合平均水平的三倍强。但应警惕的是,无论利润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无论利润现实格局还是未来趋势,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走向市场的“超然”地位:一方面,收入来源越来越超脱甚至游离于实体经济“母体”,随着以资金“空转”和“泛媒化”的所谓创新,出现了获取利润高低、多少、强弱,与经济基本面、行业景气程度和实体企业生存状态关联度越来越低的诡谲现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成本越来越偏离甚至背离风险经营的“根基”。涉及风险综合管理能力提升的基础性、日常性和选择性投入(支出),所占比重极小,欠账较多。本应持续投入(支出)的内容反倒变成了商业银行的即期利润。商业银行这种利润规模扩张速度大大快于其获取利润的真实能力,且在利润膨胀过程中风险经营基础能力持续弱化,是十分可怕的趋势。

      一般而言,任何一个市场的单体都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理论上讲,利润是经营或投资的回报,具有对于经营或投资的原生驱动力;利润率是成长能力的体现,具有对于发展能力的内在约束力。而我国商业银行的超然利润则越来越背离这些目标、原则和精神。这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生态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基础性机制性不公平。商业银行业务在超然利润下的表象繁荣和发展短暂兴旺,背后隐含的是成长危机、关系扭曲、基础脆弱和生态恶化危险,这正在自缚其手脚,自僵其机制和自残其活力。

      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存、贷款利息差。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存贷款利差在3%左右,高于发达国家或经济体,低于发展中国家或经济体,处于适中位置。但由于我国存款利率没有市场化,加之社会投资渠道不多,因管制而低于市场利率的存款资金,成为商业银行利润的最大贡献因素和主体力量,并积累形成典型的“衰退式盈利”模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有存款就有利润,谁存款多谁利润就大。这种导向诱发了商业银行发展能力方向上的错误,其全部发展能力被单纯和简化成了存款发展能力。这混乱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实现能力,模糊了商业银行以风险能力大小选择市场行为的经营特质。从表面上看,存款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种手段和方法无所不用其极,而实质上存款资金在商业银行之间的配置和流动,始终没有摆脱拼垄断能力、拼财务资源和拼人力成本的初级化“套路”,大部分情况下表现得更不理性、更不合理和更不市场化,加上资产业务过度的“加杠杆”,越来越大的存款波动产生的偏离度,不仅影响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运行,而且持续虚脱其发展能力。

      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利润状态的“反差”越来越大,已使“水与舟” 市场关系扭曲甚至颠倒。一方面,在实体经济经营和利润全面“失血”的情况下,金融资金融合实体经济的偏好和本能不断弱化,并具有更多“钱追钱”的嗜好。一部分信贷资金实际上已不再参与实体物质的价值周转,有的虽然形式上参与了价值周转,但往往通过各种“回流”方式,回到商业银行体系或虚拟经济领域内,以“空转”完成价值再配置。另一方面,金融资产与实体经济融合中,滋生了人为拉长债务“链条”的习惯做法,在推高企业债务杠杆的前提下,完成商业银行利润的所谓多样化和最大化。商业银行和实体企业之间,发展动力的同向性和共生性越来越差。在某些领域、某种业务和某类对象上,甚至商业银行业务手段越丰富、业务创新越活跃,实体经济的资金合作环境反倒越窘迫与越紧张。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1%左右的不良贷款率,并不客观和真实,更不能表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优良。毋宁说,过高的风险资产准备成本,与制度性缺失的基础风险管理手段投入不足,正把我国商业银行拖入风险管理能力不断下降的“慢性中毒”陷阱之中。这是因为,已形成的超额风险资产准备金,积累了其“以丰补歉”消化不良资产的巨大财务资源。通过消耗历史和制度性财务资源,大量核销不良贷款,延缓和掩盖了不良资产加速上升,使得商业银行对于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产生了不屑一顾的轻视和常态性放任、放松甚至麻痹的行为惯性。对于可能新产生的各类不良贷款,商业银行还出现了“鸡生鸡”的怪胎与变异机制,就是以不断追加贷款资金的方式,通过对僵尸企业贷款,在延续贷款周转中,将企业贷款变成商业银行利润。

      在商业银行广被社会诟病的“躺着赚钱”的背后“站着”的,是众多、庞大但效率不高的各类商业银行机构及市场行为集合。这是问题的关键和本质。这种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变过。正是超然利润的“底气”作祟,既让商业银行行为方式选择不计后果,又让其行为后果产生更多盈利。

      在我国经济向中速增长转变的“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轻松赢取超然利润的格局已难以为继:赚钱效应的独有和独占,必然把商业银行推向市场“孤独者”的危险地位;而缺乏变化管理的风险体制和机制,一定会出现越来越多力不从心的风险事件博弈困局;在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以垄断存款为背景裹胁的粗放化经营实际,终究会被放大,商业银行发展能力将被萎缩、限制和分化。

      金融生态是经济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参与对象和基本要素互为促进、包容成长,是任何一种生态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要求。商业银行经营的“超然利润”状态,既是改革以来各种问题积累、沉淀的集中反映,又是下一步淌过改革“深水区”绕不过去的坎。切实把被“超然利润”缠身并迷失、自恋其中的商业银行拉回市场化发展轨道,真正融合进与实体经济荣辱共处的生态环境之中,刻不容缓。

      (作者系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起草专家之一,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监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