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保险资金“主动踏空、被动浮盈”
  • 银行理财资金受迫急求“曲线”入市
  • 超九成主动管理型基金近期跑输大盘
  •  
    2014年12月5日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焦点
    保险资金“主动踏空、被动浮盈”
    银行理财资金受迫急求“曲线”入市
    超九成主动管理型基金近期跑输大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保险资金“主动踏空、被动浮盈”
    2014-12-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保险系

      □内部会议一个接着一个开,面对如此疯狂行情,正在商讨下一步具体怎么办

      □近半以上大型险企向记者表达了不会追涨的坚定态度

      □险企“黑马”偏重于“资产驱动负债”战略,故而在投资上往往积极主动甚至不乏冒进与激进

      ⊙记者 黄蕾 卢晓平 ○编辑 颜剑

      

      疾驰而至的牛市,让保险公司始料未及。

      12月4日,整整一个下午,所有与记者相熟的保险资管负责人的手机,均处于无人接听状态。直至夜深时,一家保险资管公司老总才回电记者。“内部会议一个接着一个开,面对如此疯狂行情,我们正在商讨下一步具体怎么办。”

      波澜不惊的口吻,并不能掩饰保险机构在此轮行情中的复杂心情。作为手握万亿资金的“大户”,他们却被戏谑为这次数百点大行情中的最大“踏空”者。

      不过,这样下定论过于草率。从上证报记者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用“主动踏空、被动浮盈”来形容保险资金当下的投资状态,似乎更为贴切。

      由于船大难掉头的特性及临近年底这个时点,多数大型保险机构为保证全年绝对收益而并未“主动”加仓,相反还有险企选择了落袋为安。但庆幸因年初以来重仓并坚守银行股,使其权益仓位及市值“被动”抬高,预计已有百亿投资浮盈。

      行情已疯狂至此,追还是不追,保险机构分歧尽显。

      仓位基本没动:保险机构又慢一拍

      仅仅数月之隔,多数保险机构曾一度引以为豪的“低仓位”战略,转眼竟成为这轮牛市中的失策之举。

      上证报记者昨日从权威渠道了解到的内部数据显示,相较于今年10月末的权益仓位平均水平(10.14%),整个保险行业目前的权益仓位情况变动不大,仅微增了一个百分点左右。

      显然,保险资金在这轮牛市行情中未有明显的大动作。一位保险资管业人士向记者证实,“和主流同业交流下来发现,大家的仓位基本上还是在10%左右附近。在这轮行情中,估计大部分大型险企都‘主动’踏空了。”

      通常而言,临近年底时,恰是保险机构“收山”之际。和公募基金等投资机构追求相对收益所不同,保险资金的投资诉求更倾斜于绝对收益。这也导致了市场衡量保险机构这一年来投资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就是是否战胜基准,是否达到年初设定的目标。如果不考虑一些“粉饰报表”的动机,保险机构通常会选择在年底落袋为安。

      但这只是其中一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船大难掉头。有保险机构投资人士私下告诉记者,和基金账户制的投资模式所不同,保险机构是统一账户、专户制管理,资金性质更偏长期。“保险机构的投资决策流程相对较长,往往公司上下达成共识后,才会调整资产配置,投资经理手中的选择权远不如基金经理,这也导致保险机构在投资操作上往往比其他机构投资者慢一拍。”

      庆幸押对银行股:被动浮盈或超百亿

      虽然没有主动参与这波行情,但较之“满仓踏空者”,保险机构显然幸运得多。

      因年初以来重仓银行股,大型保险机构的权益仓位及市值被动上升,投资浮亏转眼变浮盈。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被列入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保险资金,共持有逾400亿股银行股。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安邦保险等都大量持有四大行及招商、民生等商业银行的股票。

      假设这些保险机构10月份以来对银行股未做大的调仓,那么,此轮行情至少可为保险公司带来逾百亿浮盈。

      事实上,据记者采访了解,大部分保险公司在银行股上选择了坚守。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今年早前在接受上证报专访时坦言,超配银行股背后的逻辑在于,银行股满足分红稳定、信用评估稳定、盈利增长稳定、有一定流动性等四个条件,对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特性来说是优质品种。

      如在已持有大量民生银行股票的基础上,金融业“新贵”安邦保险在11月再度购入民生银行近350万股,交易的价格区间为7.13元至7.34元,而民生银行最新股价为8.99元/股,涨幅已超20%。截至11月28日,安邦保险集团及旗下子公司持有民生银行A股共计17.2亿股。

      另据知情人士向上证报透露,就在两周前宣布降息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在保险行业素以投资能力见长的泰康人寿,便开始大量加仓银行股。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泰康人寿的权益仓位就从不足10%迅速提升至13%。“在大型保险机构中,泰康人寿目前的权益仓位最高。”

      但除泰康和安邦加仓银行股迹象明显外,据记者了解,其余大型险企基本上都处于被动观望,甚至还有险企不久前选择了减仓、落袋为安,眼下正因决策失误而懊恼不已。

      追还是不追:险企尽显分歧

      既然仓位还在低位,那么,在几近疯狂而躁动的市场情绪感染下,下一步保险机构到底追还是不追?

      “由于决策流程慢,保险机构素有追涨杀跌的习惯。”一位保险投资界人士回忆说,以上一波大牛市为例,2007年3月末,整个保险行业的权益投资占比为18.3%;同年6月末,升至19.47%;10月末,继续上升到26%。

      那么,历史上疯狂追涨的这一幕,会不会再度上演。关于这一点,保险机构之间分歧尽显。

      在昨日面向分析师的策略会上,之前仓位一直处于行业较低位的新华保险,有了正式表态。其相关负责人称,“长期来看,在改革红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驱动下,我们应该站在了牛市起点。目前在中国版量化宽松政策刺激下,股票市场蕴含着向上的动力。但当前股市上涨与实体经济、企业利润背离,与政策同步。因此,为应对风险,在宏观经济形势呈明确向好转向前,我们总体上采取审慎思路,将寻找确定性投资贯穿资产配置管理的全过程,重点防范尾部风险冲击。”

      近半以上大型险企向记者表达了不会追涨的坚定态度。“如今,保险资金所处的投资环境,与2007年相比已不能同日而语。当时,投资渠道非常有限,除银行存款、国债等品种外,只有投向股市。但现在投资渠道全面放开,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品种不在少数,没必要冒风险去追涨。”

      不过,亦有例外者。激进派代表安邦保险近日再度举牌金融街,截至12月3日,安邦保险及其子公司合计持有金融街股权已超15%。有别于传统的大型险企,以安邦为代表的一批险企“黑马”偏重于“资产驱动负债”战略,故而在投资上往往积极主动甚至不乏冒进与激进。

      此外,投资决策较为灵活的中小型险企可能会加入追涨行列。一家规模较小的保险机构投资人士透露,其正考虑将新流入的保费收入投入到股市,但基于银证保等金融板块涨幅已在50%以上,他们目前瞄准的是指数基金及地产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