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路演回放
  • 7:市场
  • 8:艺术资产
  • 9:路演回放
  • 10:评论
  • 11:专版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海外
  • 基金年终排名 蓝筹新兴对决
  • 阿尔法策略缘何走入“暗黑时代”?
  • 年度嫉妒名单
  •  
    2014年12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投资
    基金年终排名 蓝筹新兴对决
    阿尔法策略缘何走入“暗黑时代”?
    年度嫉妒名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阿尔法策略缘何走入“暗黑时代”?
    2014-12-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周宏

      

      过去一周,有一篇行业新闻引起了整个市场的关注,该篇新闻的题目叫“阿尔法策略的暗黑时代”。

      文中说,在A股市场过去一个半月的牛市行情中,有一类私募基金成为受伤的群体——它们就是采取市场中性策略(也称阿尔法策略)投资的量化对冲机构。相关报道称,从11月的第三个周一开始,市场中性基金的净值出现了集体的大幅回撤,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中性产品在路演场的集体失声,托管和通道机构的异常忙碌、相关预警、补仓、追保声不断。半年前还是市场最火热私募产品的市场中性基金,突然开始进入了所谓的“暗黑时代”。

      来自业内和第三方机构的净值信息也证实了这个情况。好买财富的网页显示,截至最新的统计数据,以过去一个月的收益论,全市场400余家有净值记录的市场中性产品中,有230余家出现了亏损。尊嘉、金锝、青骓等知名的一线量化对冲大佬们俱在其列。还有不少知名的投资大佬的中性对冲产品也出现了明显亏损,一些量化对冲新秀的收益也很不理想。从整体上看,过去一个的多月牛市,于国内的市场中性基金而言,或许是过去几年中最艰难的月份了。

      市场中性基金自诞生以来,给予渠道和客户的印象多数是——无论牛熊世道均有稳定收益的基金。一些阳光私募团队在销售中也往往突出其“稳”字。部分银行销售机构甚至是将其作为信托产品的替代品来销售的。这也是其能够在今年上半年全行业旺销300亿以上的重要原因。

      也因为此,市场中性基金的此轮净值回撤,给予相关销售渠道、客户、乃至一些FOF机构都造成了非常强烈的心理冲击。业内有消息称,一些以市场中性产品为基础的结构性产品已经爆仓或濒临平仓线。相关渠道正在善后。

      面对这个局面,相信关心此问题的市场人士,都抹不去一个最大的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阿尔法策略失效的局面?

      关于这个问题,业内已有了一些讨论。一些机构认为,上述情况的出现源于部分机构的量化模型中,某一类因子的权重过大。还有人认为是,同类基金策略过于相似,导致某一阶段的踩踏效应,其状正如2008年下半年美国对冲基金遭遇的那样。

      但我们以为,究竟哪一类因子造成如今的局面,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对于阿尔法策略本身,行业内是否有重新梳理和认识的必要。

      阿尔法策略的此次受挫,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本书——《三体》,这本书前几年一度在投资圈中非常盛行。

      《三体》中提到了一个“农场主假说”:一个农场主每天中午十二点都给鸡投放饲料。经过一年多的观察,一只很聪明的鸡向它的伙伴宣布了这个真理:这个世界每天中午十二点就有食物降临。又过了半年,果然如此,其他鸡都相信了。可是突然一天,农场主没有给他们食物,而是将他们杀掉卖了……

      《三体》的作者提及“农场主假说”,是为了阐述一个观点,即某些被长期观察验证的物理界的真理,在一个更大的时间截距内,可能仅仅是一个阶段有效的假说而已。他在文章中暗示,聪明如人类,也可能会犯类似农场中的鸡的错误。把阶段性观测到的现象,归结为某种规律,而加以信奉。

      而这种归纳,对于国内的A股投资者,或许同样值得借鉴。

      当一个策略、一个方法在某几年内有效,是否意味着其“终身有效”?如果我们把一些阶段性的市场运动规律,提炼为某些理念或某个模型,并加以长期操作的话,我们是否会遭遇类似阿尔法策略基金在11月份遭遇的那些困难?

      事实上,从历史的长河看,无论何种投资策略,都存在以下这样的风险——在某个阶段,甚至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暂时或永久的失效。A股市场曾经诞生过无数的股神和先知,也风行过许多投资方法,最后都免不了“雨打风吹去”的命运。从早年的看政策炒股、看K线图炒股、直至后来看上市公司的市盈率炒股、再至如今的看政策动向炒股,这些策略和方法都会面临暂时或永久的失效的命运。而投资者最好的应对之策是,一面谨慎地运用,一面细致地观察,并做好风险应对。

      从这个角度上说,市场中性基金作为一个群体,其在某一个月份或某几个月份出现失效都是很自然的,并不意味着这个策略就此没有未来。值得纠正的,恰恰是过往渠道和客户心目中,相信这个策略可以永远“稳定的盈利”的看法。

      而对于投资经理而言,经历了本次受挫后,其总结也不应仅仅停留于某个因子应用失误的层面,如何更好地运用阿尔法策略,如何分散可能的风险,如何运用投资策略,有许多问题值得好好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