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特别报道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特斯拉成功奥秘:做对了七件事
  • 国际货币体系的明天云遮雾障
  • 己之所欲,慎施于人,
    勿强施于人
  • 是时候开启文化金融创新之门了
  •  
    2014年12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专栏
    特斯拉成功奥秘:做对了七件事
    国际货币体系的明天云遮雾障
    己之所欲,慎施于人,
    勿强施于人
    是时候开启文化金融创新之门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是时候开启文化金融创新之门了
    2014-12-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国学与现代资本市场漫谈之五十五

      □李国旺

      文化金融创新是国学智慧与西方现代经济理念“跨域”嫁接形成新智慧后的创新实践。突破旧有技术器物或制度理念的束缚,向开辟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创新的蓝色海洋进军,是文化金融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文化金融创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前提。

      曾子在《大学》中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改革开放的过程,也可以由这三方面来概述:把握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潮流,在提高生产力与增强国力的同时,顺应人民群体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因此,改革开放成为全国共识(至善)。今天,当国人基本生存需求已满足时,当需求向享受、发展和精神文化升级时,就得深化改革开放,适应并利用经济新常态,满足日益个性化的消费与投资需要。以符合人民与时代需要的文化金融创新,满足需求并动员全社会创新力量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文化复兴建立在文化强国的基础上,文化强国建立在文化创新与金融创新大国基础上。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一方面要输出高水平的文化艺术精品、现代文化标准设计、文化价值观念、文化品牌时尚,实现市场创新,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另一方面需要吸收全人类文明成果,包容人类文明的成果,扩展中华文化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时代,需要文化金融的创新。以知识化、信息化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是文化金融创新之“经”,以改革和开放为代表的政策、制度、法制创新,是文化金融创新之“纬”,文化金融创新之“经纬”通过资本创新有机组合并“催化”文化金融新,实现价值倍增。在依法治国背景下,文化金融创新是政策创新、技术创新先行,通过资本创新带动法律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先行带动管理创新先行,管理创新先行带动资源创新和技术创新先行,资源和技术创新带动成本下降,实现业绩增长。无疑,技术创新以组织、机制、制度创新为前提。因此,要实现文化金融创新,需要制度创新保驾护航。

      文化金融创新在某些特定区域(如自贸区)聚集或落地,有利于文化资源、法律制度、管理体制、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催生或促进某些新文化产业的形成、提高、升级,从而为区域甚至全国经济发挥示范区与先行者的作用。因此,各地的自贸区应是“文化金融创新区”,承担实现技术、资源、制度、组织、产品和市场的创新,实现文化金融定价掌控权,实现中国经济制度标准国际化,全球资源中国化,即推动大产业、大文化与大金融的创新结盟,以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大圆融与大联盟,形成新型的“文化金融”。

      检验文化金融创新实践是否成功的标准,是看两者复合式创新是否实现了高效率、高效用与高效益。通过文化金融创新,实现文化与金融双向的政策、资源、管理、技术、产品、市场和战略创新,开辟新市场,实现“高效益、高效率、高效用”的统一的价值创新。互联网背景下的文化金融创新,将创造出信息化、创新型、价值倍增的新金融。在信息经济条件下,文化金融创新需要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去推动,政策和管理都是智慧型的复杂劳动,进而推动战略创新,战略创新推动市场创新。因此,文化金融是以智慧为主导进行的复合创新型金融,实现少消耗、少污染、少投入、高效率、高效用、高效益,运用智慧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创新的新金融。

      文化金融创新可调动各种资源,通过知识、资本、资源创新,在世界和全国范围内整合资源、政策、管理、人才、技术、资金、产品、品牌和市场等要素,但必须与国内的新型工业化、信息产业化、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结盟,才有利于实现自然、生态、环保、科技、医疗、人文、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有利于文化金融战略性产业的集聚并形成规模经济。文化金融创新还须顺应产业转型与经济结构升级的时代潮流,促进全球文化资源合作,发挥在中国经济运行中体制、机制、组织、观念等新优势,进而树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制度、组织、机制、平台、产品、市场新规范。

      “相由心生”,文化金融创新涉及的技术、组织、制度、机制、平台、机构、产品、品牌、市场创新都是新价值观念与管理理念的反映。所以,文化金融创新是国学智慧与西方现代经济理念“跨域”嫁接形成新智慧后的创新实践。突破旧有的技术器物或制度理念的束缚,走出旧思维的路径依赖,向开辟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创新的蓝色海洋进军,是文化金融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文化金融创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前提。

      当然,文化金融创新本身内部的资源、法制、管理、技术、产品和市场要协同创新,又要与全国改革开放如自贸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相协同,及时吸收、接纳、融合全球产业与金融创新浪潮的新成果,通过协同创新,让创新效果全国化、创新力量全球化。中华文化金融创新,不仅要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还要实现全球资源中国化、中国货币全球化、中国资本国际化。这样的协同创新,才能在亲民、惠民即满足人民群体物质文化需求高级化、个性化的同时,实现中国经济的高效率、高效用与高效益,为中华文化复兴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作者系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浦江金融论坛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