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特别报道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平安阳谋:互联网金融分拆上市
  • 保险股政策红利逐步释放
  • 非银同业存款不缴准
    或为权宜之计
  • 密集招兵买马 机构加紧筹备股票期权
  • “一对多”业务点燃机构热情 期货资管规模激增
  • 中证煤炭等权指数和
    中证白酒指数即将发布
  • 股市红火抢走现货生意
    渤商所开始被动转型
  •  
    2014年12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4版:新闻·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新闻·财富管理
    平安阳谋:互联网金融分拆上市
    保险股政策红利逐步释放
    非银同业存款不缴准
    或为权宜之计
    密集招兵买马 机构加紧筹备股票期权
    “一对多”业务点燃机构热情 期货资管规模激增
    中证煤炭等权指数和
    中证白酒指数即将发布
    股市红火抢走现货生意
    渤商所开始被动转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非银同业存款不缴准
    或为权宜之计
    2014-12-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周鹏峰 ○编辑 剑鸣

      

      尽管央行未有官方回应,但来自多个渠道的信息显示,央行暂时确实不打算让银行就非银行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缴纳存款准备金,目前不确定的是,这是一项长期政策还是权宜之计,上证报记者采访的多个市场人士倾向于认为央行并未排除该部分存款未来需缴准的可能。

      或是暂时之举

      根据市场预期,央行可能调整存贷比口径,即将非银行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与同业拆放纳入存贷比分母分子。这一调整意味着非银行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将被视作一般性存款,随之带来的问题是银行需补缴准备金,而过去同业负债则无需缴准,央行如果要对冲存贷比口径调整后带来的流动性负面影响,则需降准二至三次,因此助长了市场降准的预期。

      但可能的新变化降低了近期降准的可能性。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上证报记者说:“我觉得央行只能二选一:缴准备金就降准对冲;否则,就暂不缴准备金。从媒体披露看,或许选择第二种,避免市场对降准误读为货币政策放松。”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观点类似。他说,无需缴准与降准效果本质上一样,但是有选择性的对冲,而全面降准带来的影响更大。

      目前不清楚的是纳入存贷比后,非银行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无需缴准是一项长期政策还是权宜之计。某银行高层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说,“还不太清楚”。

      连平分析称,从媒体报道来看,只是说暂时存款准备金缴纳为零,这说明央行并未将其排除在需缴纳准备金的存款范畴之外,“央行政策调控权还在手,必要时可能会增加需缴存比例”。

      调整办法或年前出台

      需要指出的是,存贷比口径的调整相关办法何时出台也还是未知数。此前有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对上证报记者称,相关办法可能在年底前出台。连平也说,如果年底前出台办法,年初开始执行会相对比较顺当。

      存贷比中,目前存款的口径基本是对公存款加零售存款,以及一部分同业存款(保险公司协议存款,历史上曾有过邮储的存款)。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贷存比不超过75%。

      对存贷比的监管并非一成不变。据中金公司的总结,90年代中期之前没有存贷比监管,90年代后期开始考核存贷比,2008年末-2009年中曾经有过短暂取消考核,2011年则曾经酝酿过更为严格的日均口径存贷比考核。

      与此同时,存贷比口径的调整也不是第一次。比如之前将贴现纳入贷款,将小微金融债所对应的小微企业贷款从贷款中剔除等。今年6月,银监会对存贷比进行了一次大修改,总体效果就是减小分子(贷款)、增加分母(存款)的口径,中金公司相关报告指出,这导致贷存比放松。

      与口径调整放松存贷比考核同时存在的一个可能是直接修改商业银行法,取消存贷比监管,但取消存贷比监管目前存有很多争议,而口径调整是在无需修改商业银行法前提下即可为之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