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市场
  • 4:公司
  • 5:互动
  • 6:研究·宏观
  • 7:专版
  • 8:艺术资产
  • 9:股市行情
  • 10:市场数据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金融与艺术应当怎样结合
  • 艺术品行情调整 一级市场金融风险急剧放大
  •  
    2014年12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金融与艺术应当怎样结合
    艺术品行情调整 一级市场金融风险急剧放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金融与艺术应当怎样结合
    2014-12-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方翔 ○编辑 陈羽

      

      近年来,艺术金融一直是热门话题。特别是随着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多种形式的产品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一些文化产权交易所(下称“文交所”)也加入了队列。12月24日,在上海也举行了“热现象中的冷思考—艺术品与金融的跨界融合”专场论坛。然而,艺术与金融的结合,看似趋之若鹜,但从近年的发展来看,又是乏善可陈。金融与艺术究竟应当怎样结合呢?

      艺术与金融的结合,绝对不是简单的加法,但当这两个纵横交错的体系发生撞击的时候,总会碰撞出惊世骇俗的火花。最为业界津津乐道的一个例子,就是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艺术品投资传奇。

      受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73年底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而英国更是面临举步维艰的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负责保管英国铁路员工退休金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开始了它举世瞩目的艺术品投资计划:每年将可支配流动资金总数的5%(约500万英镑)用于购买艺术品,并在持有25年后进行销售,获取收益。从1987年开始至1997年间,苏富比拍卖公司在伦敦、香港和纽约3地,共计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举行了约22个专场拍卖。据统计数据显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最终获得了1.68亿英镑的总收入和11.3%的年平均收益率,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

      对于中国的藏家来说,真正将艺术与金融结合起来,还要算是2007年6月,民生银行推出高端理财产品——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在之后算算的几年间,以银行、信托、基金为代表的金融资本纷纷介入艺术领域,而像文交所等投资平台也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金融交易模式。市场迅速膨胀的后果,就是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特别是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尚不规范的情况,各类问题接踵而至,最终造成了曾经繁荣一时的艺术金融,到了现在反而是不温不火。

      金融机构的加入,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艺术品投资市场。因为金融机构首先考虑的是风险问题,但是如果过度金融化,其结果很有可能就是爆发类似美国次贷危机这样的风险,特别是对于艺术品的不加甄别,将真伪艺术品一起打包出售的话,其风险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金融究竟能够艺术带来什么呢?首先就是提高效率。特别是在目前艺术品成交价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果在市场引入杠杆的话,对于收藏家来说,是可以大大提高其购买的频率,并进一步刺激市场的发展。

      其次,将保险引入艺术品市场也会带来市场的安全。通过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为艺术品拥有者获得最有效的风险控制。

      在今年12月北京文博会“艺术金融战略创新研讨会”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潘公凯表示,艺术金融的核心问题是对作品价值的判断。这个观点实际上指出了目前制约艺术金融的最为主要因素。虽然艺术市场的主要功能就是确定市场的价格,但因为炒作、洗钱等因素,艺术市场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也使得对于作品的价值判断出现了各种偏差,以至于投资者无法看清,这实际上就导致了巨大的风险。回到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其获得成功的关键,还是邀请了专业人士对于艺术品的真伪进行把关,并最终通过专业途径进行买卖,期间如果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最终的收益率达不到。

      今天的中国艺术金融市场,不缺金融创新,缺的是艺术视野。艺术品的定价不应该是在金融界形成一种有共识的评估,而是应该成为艺术界公认的价格体系,这也是艺术与金融可以有机融合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