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腾讯:从传说到可触摸感知的产品“真经”
  • ■披沙录
  • 让历史不再停止呼吸
  •  
    2015年1月8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书评
    腾讯:从传说到可触摸感知的产品“真经”
    ■披沙录
    让历史不再停止呼吸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腾讯:从传说到可触摸感知的产品“真经”
    2015-01-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毛志辉
      《腾讯方法》
      一个市值1500亿美元公司的产品真经
      潘东燕、王晓明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11月出版

      ——读《腾讯方法》

      ⊙毛志辉

      

      近两年,写互联网企业如何获得成功的书不少,有的也出自资深顾问之手,有很多近距离观察的机会,但却总难免流于泛泛而谈,缺乏细节和深度;有的书有鲜明的观点,让人易于受到启发和鼓舞,但又往往缺失了具体案例的支撑;有的书则侧重宏观思考,缺乏对产品生产一线的认识和对微观作业环节的体察。总而言之,缺少了对互联网精神的认知和把握。互联网精神是追求卓越,是精益求精,也是平等开放、协作分享。这本《腾讯方法》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互联网精神的主旨,在三个充满鲜活细节的案例支撑下,书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铺陈出一套MBA沙盘演练的管理实战授课案例,不但具体的经验值得借鉴,其操作的模式也是拿来即可运用。或许,这也正是这部薄薄的小书值得反复研读并学以致用的最大价值所在。

      我以为,书中对腾讯如何踏足新领域开发新产品、如何救活一个即将半路夭折的产品、如何让一个老产品持续盈利、如何迅速组建新的项目团队、如何实现跨部门的合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阐述,表明了腾讯——BAT中最擅长产品开发的巨头愿意同大家分享其“真经”的意旨。

      在我国互联网界,值得全员膜拜的公司今天还只有BAT这三家。比较起来,腾讯在三家公司中是出了名的低调,很少有人可触及它的产品开发流程和运作方法,以至于互联网江湖上流传着多种版本的“腾讯内幕”或“腾讯传说”,充斥了雾里看花式的猜测和揣摩。所以,《腾讯方法》的问世恰如一项正本清源之举。作为国内图书市场上第一本真实展示腾讯产品开发与运营的作品,它不谈虚头巴脑的理论,只分享真刀真枪的实战经验,正如本书副标题所言,这是“一个市值1500亿美元公司的产品真经”。

      当下,人们都在谈论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事实上,互联网企业向移动互联网转型,是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本书以鲜活生动的实战案例,完整地呈现腾讯以用户为导向,快速验证,快速修正的敏捷开发体系,让国人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腾讯内部运营的“五脏六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腾讯产品线上那强劲跳动的脉搏,第一次全景式洞察腾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执着进取。书中的案例,避免了抽象的理论说教,既容易让互联网从业者乃至普通读者理解吸收,又极具专业性和严谨性。

      本书主要作者之一的王晓明,曾任腾讯高级管理顾问,是腾讯IEG自研委员会唯一外聘专家,也是天美艺游工作室和天天系列游戏导师。书中所阐述的三个具体案例,正是他“蹲点”腾讯旗下天美艺游工作室,如月嫂般接生、喂奶,哺育出了“天天爱消除”、“天天酷跑”等手游项目,其对腾讯的用心之深、用情之切,尽在字里行间。

      也正因此,我敢肯定,对开发设计熟门熟路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们而言,完全可以在数小时内读完这本书。因为,其实全书只有三个案例(“天天系列”手游的开发运营、《摩登城市》项目的起死回生、QQ秀业务转型及会员业务运营),这三个案例太典型、太鲜活,典型到能够激活他们的热情,鲜活到足以激发他们的灵感。

      也恰是三个案例,深刻反映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开发领域的变革。诚如书中所说的:“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有科学的方法了解用户,真相是我们不了解用户,要了解用户最好的方法不是去调研,而是直接和他们泡在一起。”传统IT公司开发产品的模式往往按“产品规划—需求调研—锁定需求及形成说明书—系统接口—代码实现—单元测试—系统测试—产品发布”的步骤,一环扣一环,整个流程严谨规范,近于流水线作业。但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这种开发模式明显不适用了,最简单的一点,我们怎么确定自己做的东西就是用户需要的?

      没有答案。或者更确切地说,答案存在于用户的选择中。在《天天连萌》的游戏页面设计中,美工精心设计的内部评估最得意的“猫脸”图标却是被用户首先抛弃的图案;在《摩登城市》开发过程中,大家开始将用户定位为大学生,结果却受到了三四线城市宅男宅女和家庭主妇的欢迎;在QQ会员运营过程中,谁能想到竟然有高达15%的非会员用户会因为一个点灯的催促情怀图转化为付费会员……腾讯在产品开发与运营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不仅似曾相识,有些甚至已成了整个互联网行业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百思不得其解的心病,而作者在书中所给出的解决之道。这不仅是对腾讯自身产品研发的答疑解惑和经验积累,对于全行业也都具有典型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笔者曾在文化行业工作了近十年,对美编和文案在业内所处的地位有较为深入的体验。美编往往被看成是不痛不痒的角色,文案也往往被视作领导(老板)与客户(用户)对话的“传声筒”。但是,在这个崭新的互联网时代,《腾讯方法》告诉我们,事实不是这样的。

      “而对于移动平台游戏来说,美术是关键,它就像写一首诗,每个字都要深思熟虑。”读图时代,图片传达的信息是最直接、最暴力也最有效的。《腾讯方法》是彩色印刷,非常精美,而在阐述案例时,仅《天天爱消除》所展示的相关设计图片就达十多张,从最早期的猫脸,到个性十足的小狐狸、小熊、小兔子、小鸡等,再到UI界面、角色质感、登录界面等的设计。我以为,这些图片,对“产品打磨,美术设计无极限”的互联网精神做了直接而有效的注解。

      曾经有一个段子这样说:“好文案,一个月三万;普通文案,一个月三千。”事实正是如此。卖产品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先关心买家,要注重人性化。好的文案的写作原则之一,是要注重人性化。《天天爱消除》会鼓励玩家:“只有不断练习,才能突破自己。”“天天系列”游戏的口号则是:“让我们带着爱与梦想生活。”此外,互联网时代的文案还要学会卖萌、卖呆,也就是所谓的“网络语言”。在刚开始进入游戏时,“天天系列”手游给玩家的提示语是:“玩命加载中……”后来越来越多的产品都开始借鉴、模仿甚至“抄袭”这类“腾讯体”语言设计。

      其实,世间并没有完美的团队,也没有完美的平台。即使对腾讯来说也是如此。毕竟,不是每个产品经理都是张小龙。姚晓光接手手游项目时,一开始是“光杆司令”,后来划拨给他的团队,却是“一个从未赢过的团队”,存在严重的管理问题,如层级多、小团体多、自我感觉良好等。在《摩登城市》复活记中,团队管理者一开始对如何打造和管理团队的认知偏差很大,在顾问的帮助下,才发现团队对目标缺乏认同,虽然每个人都在忙,但是每个人都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忙什么,以至于一半工作时间忙死,一半工作时间闲死。这些形形色色的管理问题普遍存在各个企业和团队中。

      对于组织变革和团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腾讯方法》给了痛苦的管理者们破解之术。为了改变天美艺团队的作风,腾讯的手游负责人马上决定抽取自己负责的项目组30个人到深圳上班,并在产品开发前,重塑团队的愿景、使命、目标和工作方法,注重绩效和结果,一旦发现领军人才,马上委以重任,放手让他们成长。半年后,团队成型了,项目也告完成,当团队需要从深圳搬回上海去时,一时间大家竟然都有些舍不得离开了。

      优秀团队的培育,既困难又简单。正如书中所说的:“我们要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与其教育不如让他脱离过去的小环境,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从而通过团队的气场改变他固有的思维模式,一点模式突破了,生产力也就突破了。”《摩登城市》项目管理者在顾问的帮助下,发现问题后,立刻整改,从办公室静悄悄到“通讯基本靠吼”的面对面沟通,建立故事墙,推行站立式会议,展开详尽的用户调研,找到目标玩家……最终,《摩登城市》复活。哪怕是小的突破,也能带来大的变革。腾讯在团队转型上所遇到的问题,很多企业和团队也遇到过或正在经历着。如何从战略到价值观再到团队目标的统筹一致,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