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特别报道
  • 3:财经新闻
  • 4:调查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
  • 8:艺术资产
  • 9:评论
  • 10: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特别报道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访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注册制改革进入机制磨合最关键阶段
  • 9.78万亿新增贷款都去哪儿了?
  • 投资人对比特币渐渐失去信心
  • 通缩:
    中欧情形大不同
  • 外论点击
  •  
    2015年1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9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9版:评论
    注册制改革进入机制磨合最关键阶段
    9.78万亿新增贷款都去哪儿了?
    投资人对比特币渐渐失去信心
    通缩:
    中欧情形大不同
    外论点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点击
    2015-01-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外论点击

      ◎《卫报》1月16日文章

      瑞士在欧洲的特殊地位已消失

      瑞士央行行长1月15日宣布取消瑞士法郎兑欧元上限,引发了货币市场的混乱。我们见证了瑞士历史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此刻,无人能信心满满地预测未来会如何,但普遍认为瑞士前路困难重重。过去,人们将瑞士视为欧元危机深海中的安全岛,现在,这个安全岛已再也无法独享安全了。

      没人预测到瑞士央行会突然逆转政策。2011年9月,瑞士央行引入瑞士法郎兑欧元上限,是经历了长期准备的,不但征询了政治、商业领导人的意见,也广泛听取了反对派的意见。然而这次瑞士央行却决定单飞了。迄今,兑换上限一直被视为令工会、工业和金融休战的保障。瑞士工会一直要求不惜任何代价保持瑞士法郎兑欧元上限,甚至希望能将汇率提至1.30。因为取消汇率上限会使出口型企业被迫裁员导致失业率上升;旅游业也将遭受损失。瑞士现在的失业率大约是3%,看似可控,但在一个享受了20年近乎全就业的国家,即使失业率稍有增加,也有可能酿成危机。

      瑞士出口型企业对此政策反应是有些恐慌。仅有金融业的一些代表如瑞银集团前首席执行官奥斯瓦尔多·格鲁贝尔欢迎这一行动。在瑞士银行业,有个被广为认同的观点,即强硬的瑞郎对国家是有好处的。相反,如果央行不断增加外储,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但严格的货币政策源自理想,而非实用主义。要是瑞郎价值过高,就会令银行薪资账单爆炸。自瑞士央行宣布取消兑换上限后,瑞士银行的股价普遍下跌。从长远看,瑞士在欧洲的特殊地位将消失,欧元区危机终将接踵而至。

      (作者系丹尼尔·宾斯旺格 贺艳燕 编译)

      

      ◎《华盛顿邮报》1月16日文章

      低油价扼杀不了电动汽车

      2010年至2014年,美国电动汽车的销售量从零增长到每年12万。但分析家和投资者已预感到电动汽车将进入停滞期。毕竟,过去7个月,国际油价从每桶115美元跌到了每桶50美元。这意味着电动汽车的低能源成本已然消失。

      但实情并非如此。上周,北美国际汽车展在底特律拉开帷幕,耀眼的新型电动汽车,从宝马i3到通用Chevrolet Bolt 悉数登场。这是因为今天的电动汽车热潮与油价无关,而关乎清洁空气。在加利福尼亚的带动下,积极支持环保的俄勒冈、纽约、马里兰、佛蒙特、罗得岛和康涅狄格州都将强迫汽车制造商售卖电动汽车。目标是截至2025年,在这些州的公路上有330万辆电动汽车。

      在电动汽车发展的萌芽年代,电动汽车造价高、效能低,几乎无人问津。但1969年至1979年间,油价猛升,让世人对电动汽车的兴趣复苏。1975年,美国国会颁布《电动汽车和复合汽车的研究开发及样车试用法令》,提供了3000万美元研究经费。但20世纪80年代,油价下跌后,政策制定者暂停了资助此类研究。

      但在加利福尼亚等州, 电动汽车方案与油价是脱钩的,加州的目标是为管理空气污染建立一个有效框架。 尽管在管治过程中遭遇很多阻力,但加州坚持了下来,加州是美国最大的汽车市场,因此汽车制造商只能遵循这里的管理,销售符合政府规定比例的电动汽车。如果未达到规定比例,他们还可以向环保走在前面的企业购买配额,如特斯拉公司就从销售配额中获取了数百万美元。加州还奖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从现金补贴到高峰期的路线特权。

      今天,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加州的这套规范需要时间来发展,但最终将打破创新政策和变幻无常的商品循环之间的联系。电动汽车的销售很可能会低迷一个月或一个季度,但低油价不会扼杀这场变革。

      (作者系新美国基金的李维斯M·提利曼 贺艳燕 编译)

      

      ◎《京都新闻》1月17日社论

      永远铭记阪神大地震的经验教训

      本月18日,阪神·淡路大地震迎来20周年,这场大地震使神户这个象征日本战后半个世纪经济增长与生活便利的大城市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兵库县各地及大阪、京都、滋贺等地也受到冲击。住房和道路的脆弱性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城市功能完全丧失,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继续铭记。由于人与人之间、家族与家族之间的疏远,老人等弱者孤立无援。此次地震拷问着长期以来经济增长至上的日本社会的存在方式,也成为首相官邸和地方自治体增强危机管理能力、提高建筑物和公共设施耐震度、反思城市人口过密政策的起点。

      人们自带干粮从国内外赶来救援,1995年被称为“志愿者元年”。NPO(非营利组织)一词被人们所熟知,3年后给予其法人资格的法律也获得通过。源自神户的市民运动推动了政治进程,连同向受灾者支付现金的《受灾者生活重建支援法》一同成了阪神大地震留下的财产。此后,每遇到地震或暴雨等灾害,NPO等志愿者均能发挥稳定的作用。

      阪神大地震也是我们再次痛感地域社会重要性的契机。我们该如何维持与周边邻居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这是人口日渐减少而愈发变得重要的课题。震后重建不断试错,依然没有找到正确答案。急于提供灾后住房,却没有充分考虑受灾者的个体情况,致使许多人被迫从住惯了的城市搬迁到郊外,带来了地域上的隔断。老年人孤独而死的问题仍然存在。

      去年末日本政府公布了全国地震预测地图,作为生活在“灾害列岛”上的日本人理应做好防灾和减灾准备。(梁宝卫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