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信息披露
  • A8:数据·图表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春节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习惯性上涨
  • 坚持蓝筹主导 招商大盘蓝筹把握低估值股票轮动机会
  • 故事比事情的真相更重要?
  • 联合QQ、微信参战 财付通春节推30亿红包
  • 信托今年将迎来
    两次兑付高峰
  •  
    2015年2月4日   按日期查找
    A6版:研究·财富 上一版  下一版
     
     
     
       | A6版:研究·财富
    春节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习惯性上涨
    坚持蓝筹主导 招商大盘蓝筹把握低估值股票轮动机会
    故事比事情的真相更重要?
    联合QQ、微信参战 财付通春节推30亿红包
    信托今年将迎来
    两次兑付高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故事比事情的真相更重要?
    2015-02-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安仲文 ○编辑 长弓

      

      除了价值,泡沫也是一种基金经理愿意买入的理由。在盛行投资新兴成长股的当前市道中,买入一个尚未被证伪的故事似乎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概念投资使得故事的持续周期和发酵能力比事情的真相更为重要和动人。

      在新兴成长股的投资上,公私募基金经理以及券商机构不断编织各种故事和预期,当然很多时候,上市公司的自我谋求转型也使得这种故事被赋予更大的真实性。但转型是否真能如上市公司所期望的那样或者达成公私募基金所想象的那样,这可能并不重要。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重要的是这些品种是否真能达到预期中的境界,重要的是现在的故事无法被市场证伪。而资金对这些概念趋之若鹜,有大量的资金的持续涌入不断推动股价上涨。现在的股价表现是最为重要的,故事无法被证伪也是最为重要的,而最后的结果可能还在几年之后。

      机构的如此操作正如索罗斯曾经所说的,“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而今,A股的机构投资者正娴熟地将索罗斯的策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A股操作上。

      显而易见的是,由于互联网行业通常具有烧钱、亏钱、短期无法盈利的特点,也使得互联网公司的证伪周期被拉得更长,而投资者往往还在相信“还应该给它几年时间就会好转”,互联网概念成为国内A股基金经理进行“谎言投资”的最佳对象。现在A股的基金经理在股市中不断寻找相关品种,而很多上市公司不切实际的想法正中基金经理下怀。对很多传统产业链公司而言,转型为互联网公司成为许多公司的既定策略,尤其是传统的软件公司,但转型就真的可以成为互联网公司吗?

      显然,互联网行业的流量红利期早已结束,而传统软件公司获取用户成本超乎想象。A股一家上市公司仅仅因为网络推广以获取网站用户,就导致半年报业绩大幅下降20%,而下半年减少和暂停网络推广又使得全年业绩大增超过35%以上,网络推广费用显然已经成为传统软件公司不得不面临的巨大问题。因此,传统公司若转型互联网公司,若不耗费巨量现金烧钱推广就无法获得流量,若获得流量就必须牺牲业绩,而且网络推广的最终效果本身也是个问题。

      与此同时,互联网公司所具有的赢家通吃特点也使得传统公司难有施展机会。显然,国内大多数互联网子领域的入口早已被巨头占据,即便是某些新兴的领域,巨头尚未布局,但一旦这样的新领域经过开拓者耕耘后变得有利可图,巨头往往蜂拥而入,通过烧钱或其他资源的布局来拼死竞争对手,而这样的案例已比比皆是。

      而在A股的投资上,投资者更宁愿相信某个公司可以与巨头媲美,概念投资使得故事的持续周期和发酵能力比事情的真相更为重要和动人。但一旦风向发生变化,这些机构绝不愿意以价值投资的眼光去守住一年两年,对他们而言,故事就是股价上涨,操作就是在故事结束之前及时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