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数据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财富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核电抢镜中国装备“走出去”
  • 再见,豁免时代
  • 实战演练提升做市商风控能力
  • 私募尝鲜股票期权 小规模试水者占多数
  • 深交所力造REITs板块
  •  
    2015年2月6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核电抢镜中国装备“走出去”
    再见,豁免时代
    实战演练提升做市商风控能力
    私募尝鲜股票期权 小规模试水者占多数
    深交所力造REITs板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私募尝鲜股票期权 小规模试水者占多数
    2015-02-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董铮铮 ○编辑 枫林

      

      50ETF期权开闸在即,高门槛和专业性令不少个人投资者望而却步,但作为衍生工具,股票期权能丰富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策略,发挥避险功能。上证报记者获悉,尽管期权上市初期的流动性是个未知数,不少私募机构仍打算尝一把鲜,不过,小规模资金交易的机构占绝大多数。

      据了解,私募对相关期权策略的研发工作筹备已久。“有两只正在运行的产品会用到50ETF期权的策略。”上海一家私募基金产品经理告诉记者,前期模拟测试和系统升级都进行了一段时间,目前已成功开立期权账户,2月9日上市当天会视流动性情况做交易。

      “我们在原先一只产品的设计上就留足了空间。”上述产品经理称,公司此前募集发行一款类期权的对冲产品,在产品登记备案时已在投资范围里涵盖了期权,期权上市后可以直接把交易策略写进去。

      据悉,单独发行期权产品的私募为数不多。“3月份会发一些混合基金产品,其中有一部分期权策略。”某私募基金经理表示,期权在试点初期稳起步的要求下,对持仓限制严格,市场投资者也偏谨慎。因此,不太可能单独发行期权产品,使用组合策略能保证整个产品的流动性。

      事实上,据记者从多家私募了解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私募机构目前并无专门成立并发行期权类产品的考虑。一方面由于前期运行的产品在投资范围里已涵盖了期权标的;另一方面,一些私募对于上市初期的流动性还存有担忧。

      期待之下,私募普遍对期权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有私募人士表示,期权的专业化程度高,限仓严格,上市初期市场参与度普遍不高。推出之初主要是机构对冲的工具,市场规模不会很大。

      目前来看,用少量资金小规模试水的私募占绝大多数。“产品层面先不参与交易,用个人账户做点测试。”浙江一家私募负责人称,期权对于国内金融市场来说是个新生事物,一开始用少量资金“练兵”,在小范围内先做出业绩,为以后发行产品做铺垫,交易熟练和产品成熟后再考虑发行产品。

      不过,从长远来看,期权让资本市场从二维时代迈入三维立体时代,对私募的业绩和规模都有一定提升,在流动性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多种不同的策略。

      在业内人士看来,有了期权后,对冲工具和组合策略更加丰富。“不同品种不同合约之间可以套利,分级基金、可转债等隐含期权的产品也可以汇总组合,通过交易组合来对冲个股波动风险。”某私募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