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啃下深改硬骨头,激发内生新动力
  • 啥时候我们能再见到清澈的河水?
  • 设立金融法院或证券法院不容再延缓
  • 制造业期待休养生息
  • 疏解首都功能,北京可从东京借鉴些什么
  •  
    2015年3月5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啃下深改硬骨头,激发内生新动力
    啥时候我们能再见到清澈的河水?
    设立金融法院或证券法院不容再延缓
    制造业期待休养生息
    疏解首都功能,北京可从东京借鉴些什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疏解首都功能,北京可从东京借鉴些什么
    2015-03-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宇嘉

      东京在城市化和城市圈发展过程中的经历,与北京极其相似。由于东京优势太突出,日本疏解首都功能失败了,但东京都市圈内部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和优化。在“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国际城市化一般路径下,人口和产业转移出去后,腾挪出来的空间得到集约利用。

      □李宇嘉

      

      当资源在大城市集聚达到膨胀的时候,集聚带来的效率改善、分工细化的边际效应便开始逆转,城市化从单个城市规模膨胀(“点”的城市化)转向以城市功能调整、资源向外转移、区域间分工合作为特征的城市圈模式(“面”的城市化)。从国际范围(特别是东亚)来看,在城市化低速增长的中后期,东京、首尔、纽约、伦敦等国际大城市都经历了这一城市化模式的转变。未来,我国城市化率将从过去10多年的高速增长(年均1.6个百分点)进入中高速增长(年均在1个百分点之内),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过度城市化的区域也开始转变进入城市化模式,京津冀一体化、首都功能疏解就是这种转变的开始。

      2013年以来,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瘦身”全面提速,预计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会有眉目。事实上,过去几年,为缓解城市压力,很多地方要员“大手一挥”,通过新城规划和建设,在交通、产业、环境等方面,在区域合作的城市化上已有不少大手笔,但很多费力不讨好,不仅既有的城市压力没有缓解,而且很多新城成了“空城”、“睡城”,产业也没有发展起来,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新城建设和功能疏导是个长期的、试错过程。结合国外城市化的经验,无论产业协同,交通连接,或是新城建设,城市功能疏解和调整,失败的案例不少,但凡成功的,无不遵从市场化规律,经历不断纠错和调整。京津冀一体化和疏导首都功能,不仅要吸取过去城市化过程中失败的教训,而且要避免过去政府惯性地主导所谓功能调整、新城建设、产业和交通规划等。京津冀一体化和疏解首都功能还涉及三地之间“分灶吃饭”财政体制制约、“谁出补贴、谁承担损失”、地方政府“一亩三分地”、首都优势对于资源天然的吸附优势等等体制性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喊了近20年的京津冀一体化难逃“雷声大、雨点小”的宿命。

      东京在城市化和城市圈发展过程中的经历,与北京极其相似。上世纪60年代,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的提出,旨在疏解东京功能综合、单极化发展的局面。为此,日本当局实施了六次国土整治规划,主要目的类似于北京限制和疏解人口,但在人口负增长的今天,人口又开始回流东京。到2010年,东京都市圈人口由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2704万增至3561万,净增800多万。去年,东京都市圈净流入人口接近11万,比上年增长1.2万,连续19年增加,而东京市区则集中了流入人口的70%,且主要是15至29岁的年轻人。

      日本第二大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机构——日本设计株式会社执行董事冈田荣二说,由于东京优势太突出,日本疏解首都功能失败了,东京单极化发展已成事实。因此,北京首都优势(特别是就业机会、公共服务)对于资源天然吸附的能力短期难改,京津冀三地间财税、投资体制制约短期内也难改,再加上各级政府对产业交通和功能调整规划的惯性主导,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和疏解首都功能的宏伟蓝图存在的困难不小,对此应有足够的估计。

      尽管东京资源吸附能力很强,但东京都市圈内部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和优化。在“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国际城市化一般路径下,人口和产业转移出去后,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容积率,腾挪出来的空间会得到集约利用(即“城市再生”),典型的如东京站从原来的交通枢纽改造为最大的商业中心,既疏导了人口和交通,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通过城市再生,增加的高密度、高容积率写字楼在东京到处都是。目前,东京圈核心区、近郊区、远郊区分别占都市圈面积的0.46%、11.5%和88%,分别集中了圈内25%、44%和31%的人口,也就是说,圈内人口主要集中在近郊和远郊。

      相比之下,占北京市辖区面积不到4%的五环内集中了一半的人口(1000多万)、占辖区面积20%的六环内集中了70%的人口。接近80%的六环外广大区域,仅集中了30%的人口。因此,首都优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把北京辖区现有的存量土地资源利用好,日本的做法是在距离中心城区30公里附近的区域内建新城。在20世纪50至70年代高速城镇化时期,沿着城际和轻轨向边缘线状,日本开发建设的面积超过1000公顷的新城达13座之多。但是,北京现在还没有形成有影响力、有规模的新城,通州新城的规划及与燕郊的分工,以及城际铁路“平谷线”上报发改委算是起步。

      在新城建设和首都功能疏解的过程中,公共配套须先行。包括重点城市在内,我国各地有那么多“空城”或空置率较高,或称为低收入人群聚集区,配套不足是主要原因。东京圈内新城建设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如东京西南方向的港北新城,其公共用地占比31%、公共服务设施及教育设施用地占比9%、住宅用地占比20%。目前,港北新城就有小学15所、初高中8所、大学3所、大规模商业设施7处。新城交通也十分便利,拥有2条地铁、11条市区公路、12条过境公路。

      事实证明,加大城市现有空间管理和实现城市交通无缝对接,是缩短通勤时间、降低通勤成本,吸引居民到新城居住和生活的重要一环。在东京23个组团和卫星城,不仅市中心、副中心或新市中心之间通过城际和轻轨实现高效率连接,确保从任何一个卫星城到市中心通勤时间在1小时之内,而且不同交通工具接驳、综合交通枢纽的使用、交通与办公最大限度的对接效率非常高,这就使得公共交通成为优选。

      (作者系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