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上证金融街月谈
  • 4:公司
  • 5:专版
  • 6:市场
  • 7:市场
  • 8:艺术资产
  • 9:路演回放
  • 10:评论
  • 11:专版
  • 12:专版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特别报道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海外
  • 两市再度飙涨 机构布防价值成长股
  • 让基金发行再“热”一会儿
  • 先行者的诅咒
  •  
    2015年4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投资
    两市再度飙涨 机构布防价值成长股
    让基金发行再“热”一会儿
    先行者的诅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先行者的诅咒
    2015-04-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于斐

      

      曾经有一个悲伤的故事叫暴风影音,有一个残酷的故事叫迅雷看看,有一个惨烈的故事叫快播。当资本市场开始用砸钱的方式为或有或无的互联网故事点赞时,当初的先行者格外落寞。他们在没有人大肆谈创新的时候默默做技术,培养了第一批幸福的宅男宅女,成就了80后文化;他们在用户量成几何倍数增长的时候,还把小广告当作盈利模式,丝毫不考虑资本市场神奇的变现功能;他们在终于接轨资本市场之后,还不得不壮士扼腕,叫人不禁质疑,尚能饭否?果然,概念才是生产力。现今的风流人物是那些舌灿莲花的互联网概念股。在词条年代,只知产品的“码农股”注定无出头之日。现今的弄潮儿:多半速成,涉猎甚广,出身难觅,产品模糊,一掷千金,只谈未来,不谈PE。

      先知向来被石头砸死,没什么好奇怪。只是这样的例子多了,便让人怀疑,谁说资本市场先知先觉?如果说美国资本市场是风向标,那么扎堆回归的中概股又意味着什么?劣币驱除良币?谁是劣?谁是良?

      无论如何,如今的资本真的是蛮着急了,着急到都等不到科技公司IPO了。进入2015年以来,纳斯达克再创新高,然而美股完成IPO的科技公司只有云存储公司Box一家。理论上来说,今年美股市场上掰掰手指就有一大批炙手可热的潜在标的,比如租车服务商Uber、租房网站Airbnb、云服务公司Dropbox、视觉创意平台Pinterest和图片及视频共享网站Snapchat,随便哪一个都是估值超过10亿元的行业巨头。可是他们才不着急上市哩,这些科技新贵正沐浴在第n轮投资的金钱雨中。眼下,不仅是传统的风投在深挖私募市场,就连各类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也越来越多地冲入第X轮融资中。既然不差钱,那么何必要花功夫应对市场脆弱的神经呢?要知道谷歌和Facebook当初上市并非自愿,不过是因为达到了股东人数上限,无奈才行此下策。据统计,2014年美国上市的科技公司有53家,但重量级玩家屈指可数,大多是行业的二、三线公司。它们不知名,规模较小,却往往搭上了巨头们的概念顺风车,涨幅倒也喜人。比如,去年在美国市场,表现最好的首发新股中包括首日上涨173%的软件公司Zendesk和首日上涨197%的视频广告平台TubeMogul。可是,你此前有在媒体报道中看到他们的名字吗?那些个“头条公司”去哪了?什么时候资本市场的头条才能和科技公司的头条融合呢?

      那些在钱堆里打滚的巨头们总归是排在上市日程表上的,只是当他们真的差钱的时候,也许就是概念衰竭的时候,届时资本市场或已经审美疲劳,激情不再。热闹倒成了别人的——相关概念股的相关人士也许早已套现离场,盆满钵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交易所就是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产物。无论是在以毫秒为计算单位的高频交易市场,还是在传统的交易模式里,信息不对称才是利润来源的根本。如果说互联网技术对金融的技术颠覆始于抹除信息平等,公开透明,那么有一天我们可能真的不再需要IPO了。

      想想还真是蛮激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