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披沙录
  • 美国梦的另一种形态
  • 人类还能接受
    最节约能源的生活方式吗
  •  
    2015年4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披沙录
    美国梦的另一种形态
    人类还能接受
    最节约能源的生活方式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人类还能接受
    最节约能源的生活方式吗
    2015-04-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跨越能源鸿沟》
      后石油时代如何应对能源危机
      (美)罗伯特·U·艾尔斯、爱德华·H·艾尔斯 著
      唐 奇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读《跨越能源鸿沟: 后石油时代如何应对能源危机》

      ⊙禾 刀

      

      土耳其3月31日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全国81个省中的40个省市政交通、航班、居民生活被骤然摁下了倒退键,瞬间回到前爱迪生时代,人们顿时失去了工作、生活能力。按照人类目前的能源消耗趋势,如还不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也许不久,因为能源匮乏,像土耳其这样因大停电所造成的危机将成人类社会的常态。

      罗伯特·U·艾尔斯和爱德华·H·艾尔斯均是能源和环境经济学的知名专家,两人深切担忧时下利用效率低下、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能源使用方式,深感如不及时革新,也许等不到新洁净替代能源的出现,我们的经济和环境将遭遇严重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两人在《跨越能源鸿沟:后石油时代如何应对能源危机》中立足现有条件,提出了他们认为在目前条件下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解决方案:不仅要减少碳排放,还应尽可能延长能源使用时限,确保人类有足够时间研发可供替代的洁净能源。

      

      危机,能源警钟震耳欲聋

      油价、雾霾,是近年来我国日常生活的两大热词。

      1993年,我国由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2014年,我国进口原油3.1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59.6%,占世界石油销量的12.1%。我国刚步入汽车社会,必将继续大力拉动石油消费,这意味石油消耗总量仍将持续上升。而据英国石油公司2013年的一份报告,按当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9200万桶计,全球剩余石油仅够用50年。

      石油的快速消耗,不仅敲响了能源警钟,也给大气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2014年1月4日,我国首次将雾霾天气纳入自然灾情,国人终于认识到,近年生活中眼前那些挥之不去的雾,其实是可用“PM2.5”值来精确测量的霾。据分析,席卷我国大江南北的雾霾成因纵然众多,但能源消耗总量过大,汽油品质过低当是重要原因之一。

      雾霾已嵌入我们的生活。雾霾的危害性虽然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但雾都伦敦等城市的先行治霾经历表明,雾霾的消除过程将是长期而且痛苦的。

      据报道,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6.2亿吨标煤,消耗全世界20%的能源,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同时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我国每消耗1吨标煤的能源仅创造14000元GDP,而全球平均水平是消耗1吨标煤创造25000元GDP,美国的水平是31000元GDP,日本是50000元GDP。假如我国单位GDP能耗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则GDP规模可达87万亿;如达到美国能效水平,GDP规模可达109万亿;如达到日本能效水平,则GDP规模可达175万亿。2012年,我国消耗了占全世界近一半的煤炭,火电则燃烧了全国一半的电煤。在水电开发上,中国可开发的水能总量约为5亿千瓦,目前约已开发2.3亿千瓦,开发难度越来越大,还面临生态环保和移民问题。

      《跨越能源鸿沟》重点研究对象是美国,笔者之所以着重罗列我国的问题,盖因这些现象离我们的生活更近,读者感受更为强烈。本书作者站在人类社会的更高视角分析认定,能源使用危机重重的主因有三:一是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能源消耗总量呈现较快增长之势,且不见拐点;二是暂未出现足可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新型洁净能源,核能、太阳能虽发展迅速但均占比极小;三是能源快速消耗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导致温室效应,而出于维护一己私利,人们很难通过遏制自身利益,去自觉维护气候环境。

      

      桥梁,让理想照进现实

      罗伯特和爱德华并非悲观主义者,他们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发现,在新型洁净能源发现并普遍应用之前,人类并非无可作为。当前,人类最有必要的是正视能源和环境难题,化石燃料并非取之不竭,且环境一旦被污染被破坏,负面连锁反应难以预料,大自然最终将加倍惩罚人类。因此,人类有必要赶在能源枯竭和大自然加倍报复前,量入为出,立足现有科技条件,大力推进能源革新,搭设一座足以通向未来新型洁净能源普遍应用时代的桥梁。

      罗伯特和爱德华为这座桥梁设计了八个重要组成部分:废弃能量流的循环利用、利用热电联产、提高工业过程和建筑物的能源效率、提高最终消费的能源效率、启动微发电革命或“屋顶”革命、用能源服务代替能源产品、为应对气候变化重新设计城市和建筑物、改革水务管理战略。这基本涵盖了当前的能源消耗和污染大户,每一个方面的改进,只要在国际形成“从众效应”,对于节约能源与环保建设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不过,在讨论这一桥梁时,罗伯特和爱德华还特别提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能源革新对经济的贡献常被低估。这几乎成了一些人的思维惯性,总觉得能源革新会加大投入,提高产品和生活成本,削弱产品竞争力。

      节能产品开发难度大,现实中似也有些例证。像节能环保汽车,其售价并不一定比传统靠化石燃料驱动的同类性能汽车便宜。而在两位作者看来,这一方面因为新产品开发推广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也因为能源价格长期的不合理倒挂。

      为此,他们在本书中以美国为例详加剖析。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油价理当便宜,这无需任何理由,只是基于传统习惯。正是因为这种莫名其妙的思维定式,许多产品包括居民生活习惯,均建立在廉价能源基础上。极力捍卫市场经济的美国政府,虽未直接干预能源价格,但对价格走高仍旧十分担忧,甚至不惜借助经济政策或军事等手段,迫使能源价格保持至他们所认为的合理区间。

      两位经济学家认为,过去低廉的能源价格,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太多牺牲。表面看促进了经济发展,实际上扭曲了经济发展规律,更糟的是,为能源过度消耗和污染环境埋下了制度性隐患。从这层意义上讲,能源革新不仅要改掉传统对能源的错误认知,同时有必要端正能源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换言之,科学革新能源系统,不仅体现在能源使用效率和环境保护两大方面,同时也是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市场自有市场的神奇魔力。一旦能源革新形成了可以采信的市场理论,罗伯特和爱德华所搭设的这座能源桥梁,就有可能借助经济发展的力量,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作出贡献,同时也可为研发新型洁净能源争取更多时间。

      

      标准,跨越能源鸿沟的防波堤

      从技术上看,罗伯特和爱德华提出的这八项内容不存在障碍,事实上有的已在推广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废弃能量流的循环利用、利用热电联产和提高工业过程和建筑物的能源效率等。有的对现实生活习惯提出了新挑战,比如改进发电站布局,城市选址和建设规模按水源资源合理配置等。换言之,人类有必要按最节约能源的方式建设栖息地。

      八大举措中,提高能源特别是石油使用效率,算得上是与市场结合最为紧密、效果也最好的。汽车排量限制了购车消费者的欲望,而更为节能环保的纯电动汽车虽然仍有待完善,但已迈开了市场化的脚步,一些地方已启动市场化操作试验。电动汽车也成各大汽车商抓紧研发的新方向。

      其实,汽车在能耗和环保上能否更有作为,市场作用能否更加明显,根本之处在于新的政策标准,通过构筑技术防波堤,迫使市场不断调整。如果没有强制性的更高市场准入标准,需要加大投入的新技术新产品极易处于不利竞争地位。

      另一方面,像城市选址、电站建设和水资源利用等涉及地域广、行业多,操作更为庞杂的项目,政府唯有立足科学,逐步提高规划设计标准。就具体商品而言,从能源利用和环保角度提高产品技术标准,也是促进市场向节能和环保方向发展的重要推手。笔者当然不赞成行政力量干预市场,然而是作为市场的维护者,标准的统一化,有利于借助构建市场公平的同时,融入节能和环保理念,最终让市场为跨越能源鸿沟作出更多贡献。

      在强调行政和市场作用的同时,循着罗伯特和爱德华所提出的能源命题,我们每个人不应忘了自身责任,即节能和环保理当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唯此,才不会出现政策过了河,而我们却还呆在原地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