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新闻·市场
  • 7:新闻·财富管理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路演回放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路演回放
  • A7:数据·图表
  • A8:路演回放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中国制造迈出“由大变强”第一步
  • 新动力孕育中国经济新希望
  • 跨境资金外流持续
  • 上市公司抢滩
    “工业4.0”核心产业
  • 未来工具
  •  
    2015年5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中国制造迈出“由大变强”第一步
    新动力孕育中国经济新希望
    跨境资金外流持续
    上市公司抢滩
    “工业4.0”核心产业
    未来工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动力孕育中国经济新希望
    2015-05-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吸纳就业;新生业态不断涌现,改变生活。或许,中等收入陷阱将不再是悬在中国经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是新希望开始的地方

      ⊙记者 李雁争 ○编辑 秦风

      

      今年以来,国内实体经济尚未完全走出低谷,宏观数据仍在下滑,但疲软表象的背后,一些变化却在悄然发生。

      一边是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吸纳就业;另一边则是新生业态不断涌现,改变生活。或许,中等收入陷阱将不再是悬在中国经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是新希望开始的地方。

      这一切无不彰显,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新的篇章值得期待。

      

      新产业——加快布局、高速增长

      今年以来宏观数据持续下滑并不偶然。据社科院数据,2014年1元钱的投资,新增加的GDP仅有0.13元,投资边际效应在不断递减,单纯靠投资拉动GDP的模式已不可持续。

      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需要更新换代!

      正在加快布局、高速增长的新兴产业无疑是接下来最合适的经济引擎。

      湖南,有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近十年来,工程机械行业都是高速增长,企业利润也十分可观。可从去年以来,企业出现亏损,对当地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在下行“倒逼”下,湖南经济孕育蜕变。例如,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带动下,湖南节能环保产业近年快速发展,去年产值达到1300亿元,今年的增长势头也很好。

      同时,株洲也在致力于打造中国的“动力谷”。经过长期积累,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已成为整机制造、核心部件、关键零部件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是我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湖南省经信委主任谢超英说,轨道交通产业有望成为继工程机械之后的第二个湖南标志性产业。

      传统农业大省河南也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河南省政府与腾讯签订“互联网+”战略合作协议,河南将在微信接入电网、高速和城市入口等领域实现多个全国第一。

      各地纷纷优化产业结构的成果直接体现在宏观数据上。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10%,明显快于工业平均增速。通信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等行业都大幅超越整体工业增长水平。

      对此,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宏观研究主管章俊接受上证报采访时指出,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且传统行业需求不足,但体现转型升级特征的产业增长较快,其中高技术产业与新兴行业增长较快,符合消费升级要求的高端、智能、高技术产品快速增长,成为支撑工业生产增长的重要力量。

      

      新业态——不断涌现、精彩纷呈

      在日本生活多年的许女士前不久回国休假,看到朋友用滴滴打车软件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便迅速叫到一辆出租车,顿觉十分惊讶。

      滴滴打车只是中国经济新业态的一隅。从淘宝、微信、支付宝,到滴滴打车、58到家、饿了么,在每个人的身边,各种创新创意层出不穷,解放了我们的生活。

      今年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下,特别是政府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以及出台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市场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局初显,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加快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融合,催生出很多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经济成分,其中蕴藏着推动中国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强大动能。

      中石化此前已经宣布,借助阿里巴巴等企业在云计算、大数据方面的技术优势,对部分传统石油化工业务进行升级,打造多业态的商业服务新模式。公司高层表示,今年将全面启动基于互联网的车联网、O2O、互联网金融等六大创新业务,并将在近期进行调试运行。

      在居民消费持续升级、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通过“互联网+”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为自身赢得发展机遇。

      随着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3年的46.9%,上升至2014年的48.2%,到一季度的51.6%,我国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型主导转型的趋势更加明显。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现在各行各业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增速放缓的过程中,重新调整盈利模式,达到一种新的盈利模式,“这可能是我们新常态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解决不好的话别的事都不会好看。”

      

      新希望——跨越陷阱、前景光明

      “中国在未来的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日前表示。

      今年以来,传统经济毫无起色,宏观数据持续下滑,一度沉寂的中等收入陷阱话题再度被热议。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剧锦文认为,一些国家之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资源和外来技术过于依赖,经济发展长期建立在低水平规模扩张上,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内生动力不强。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尚勇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际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把发展动力及时切换到创新引擎上来。

      “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就是创新驱动,这关键一招如果做得好、抓得住,就可以让中国经济稳步增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认为,“首先是制度创新,即全面改革;其次是管理创新,即企业层面要做的很多创新;还有科技创新、万众创新,一起形成创新的潮流。要把制度、管理、科技这三个层面的创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