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退休官员独立董事仍不乏其人
  • 让中国智造夯实一流经济强国核心基础
  • 城市转型产业重构给深圳楼市出了大难题
  • IMF认定人民币估值
    合理的潜台词
  • “约定原始股东放弃优先认购权”?且慢!
  •  
    2015年5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退休官员独立董事仍不乏其人
    让中国智造夯实一流经济强国核心基础
    城市转型产业重构给深圳楼市出了大难题
    IMF认定人民币估值
    合理的潜台词
    “约定原始股东放弃优先认购权”?且慢!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城市转型产业重构给深圳楼市出了大难题
    2015-05-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宇嘉

      2008年后,深圳实现了经济从外向型向内外并重,再到以内为主的转身。2013年,工业外销比降至50%以下,首次低于内销比,2014年进一步降至49.1%。代工向制造业转变,促使产业链重构,产业工人加速本地化,住房需求大规模释放。

      □李宇嘉

      

      房地产景气复苏以来,尽管一线城市房价止跌反弹,但似乎只有深圳的房价上涨在书写不输于股指的高度。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深圳新房和二手住房价格环比分别连续5个月和6个月上涨,3月和4月涨幅均为全国第一;深圳是4月70个大中城市中房价唯一同比上涨的城市,而且,房价上涨幅度之大、加速之快令人吃惊:新房价格同比涨1.09%,是涨幅排名第二城市的3倍;二手住房价格同环比分别上涨6%和3.29%,分别比3月扩大3.68和1.82个百分点,同比涨幅较排名第二位的武汉(1.12%)高出近6倍。

      缘何深圳房价上涨如此“任性”?据笔者的观察分析,首先是近年来商品住房用地“招拍挂”出让规模持续缩减,推高了地价,制造了供求紧张的预期。2008年至2012年,深圳居住用地平均每年新增供应62万平方米;2013年,深圳仅出让三宗住宅用地,面积13.2万平方米,较2012年出让面积缩减超过70%;2014年,深圳仅出让一宗居住用地,最终成交楼面地价每平方米25094元,溢价率85.3%,超过了去年中海所创造的每平方米2.33万的楼面价记录,创造了居住用地楼面价的历史新高。

      土地供应持续缩减,缘于新增可利用土地接近枯竭。谁也没料想到,深圳会从一个小渔村迅猛成长为拥有20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因此,当年批准的深圳辖区面积很小,仅为北京的八分之一、上海的三分之一、广州的四分之一。但是,外向型经济大规模“圈地占厂”,不到30年,深圳近2000平方公里的空间已到了50%的开发强度,在国际上是最高的,再下去就触及生态红线了。

      查官方数据,深圳到2020年的建设用地上限是976平方公里,现在已用到940平方公里了。未来五年,深圳只有30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每年只有6平方公里。但是,即便是这6平方公里,住宅也要与产业“抢地”。更要命的是,在促进总部经济集聚发展的政策下,近年来用地多偏向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到2015年,深圳累计引进国内外大型总部企业30个以上,每一个都要“落地”,那就只能占用住宅用地了。2013年,深圳工业用地占比71.4%,而广州、上海和北京分别仅为58%、43.47%和44.2%。

      因此,最年轻的城市,却在全国最早走上了城市更新的道路。今年,深圳进入销售阶段的102个新楼盘中,55个为更新项目,占比58%。但是,城市更新原本就周期长、不确定性大、成本高,而且房价看涨导致更新成本越来越大、周期越来越长。同时,城市更新减少了价格低廉住房的供应,推升了租赁价格(租金连续32个月上涨),倒逼房价上涨。此外,佳兆业事件给市场传达的信号是,城市更新供应新房的方式或将受阻、或将拉长周期。此轮楼市景气上升以来,经过去年四季度的“暖冬”和今年一季度的“小阳春”,深圳新房市场很快就面临“没房卖”的境地,待售库存最紧张时仅够8个月销售。

      新增住房供应无法满足,只好依赖存量住房。京沪穗存量住房的主体是“房改房”,因位置和配套优越、价格适中、“适居性”强,这部分老旧商品住房一直是缓冲市场需求的“蓄水池”和“稳定器”。但是,深圳国有企事业单位少,房改房体量很小。而长期外向型经济为主,让深圳成为外来打工者的天下,常住非户籍人口在1989年就超过了户籍人口,造就了深圳占据存量住房51%的“小产权房”,而商品房市场体量太小,仅占存量住房20%。按常住人口计,深圳商品住宅户均仅为0.4套,远低于全国户均1.1套的水平。

      与京沪穗的存量老旧住房大不同,深圳小产权房无法发挥缓冲市场需求“蓄水池”和“稳定器”的作用。当外向型经济为主时,占总人口70%以上的外来打工者不需要商品住房,那时楼市还算稳定。2008年金融危机后,深圳实现了经济从外向型向内外并重,再到以内为主的转身。2013年,工业外销比降至50%以下,首次低于内销比,2014年进一步降至49.1%。代工向制造业转变,促使产业链重构,产业工人加速本地化。常住人口由“候鸟”变为“家燕”,住房需求势必大规模释放。

      另外,深圳在国内率先成功实现了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和创新驱动,被称为中国的“硅谷”。而在美国,房价最低的是钢铁城市底特律、房价最高的是“硅谷”——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

      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现代服务业等三个经济增长引擎中,深圳在国内各大城市中走在最前面。2014年,深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56.5%,创历史新高。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5%,占第三产业比重达67.6%。产业成功转型,让深圳在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存款等指标上均在国内排名第一,GDP增速在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人口年轻化是深圳另一大特点。深圳适龄购房人群(25-44岁)占比50.8%,远比北京的35.2%、上海的29.6%和广州的39.9%要高。人口如此年轻、支付能力又高、现代服务业占主导且充满活力,商品住房供应又少,房价不涨才怪。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得不提,尽管深圳仍在执行限购政策,但在深圳落户要比京、沪难度小,且在深圳满足购房资格所需要的社保缴纳和纳税年限都较短。当然,这些并非根本原因,关键是产业结构升级,原来不买房的人,现在要买房了,而深圳存量住房不足,因而房价涨势难以阻挡。

      (作者系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