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公司
  • 4:市场
  • 5:市场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9:艺术资产
  • 10:评论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互联网新环境要求转换“泡沫论”思维
  • “微商”玄机:通过朋友圈炫富发展下线
  • 外论点击
  • “增加信贷是饮鸩止渴”一语中的
  • 下好铁路“走出去”
    这盘大棋
  •  
    2015年5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评论
    互联网新环境要求转换“泡沫论”思维
    “微商”玄机:通过朋友圈炫富发展下线
    外论点击
    “增加信贷是饮鸩止渴”一语中的
    下好铁路“走出去”
    这盘大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互联网新环境要求转换“泡沫论”思维
    2015-05-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黄湘源

      用改革、转型、飞跃的观点来看,当前沪深股市尤其创业板所表现出来的犟牛脾气,更多是“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的顺势而为。尽管我们绝不能无视股市中所难以避免的泡沫风险,而且随着注册制的推进也越来越有必要对某些“存在即合理”的泡沫现象在跟进监管的同时,更多采取既包容又宽容的态度,但始终也不该忘记,唯有改革才有可能令泡沫为我所用,为发展所用,为更多更好的财富创造所用的大道理。这是我们评说“改革牛”、“转型牛”、“创新牛”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写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说:“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而互联网时代对“泡沫论”思维的冲击和改变,也是一种有必要理性认识和进一步因势利导的必然趋势。

      上周末,沪指冲上4600点再创7年新高,沪深两市单日成交创近两万亿的历史天量,总市值一举超过60万亿,不到半年翻番。在一片“泡沫论”质疑声中,股市竟如此倔犟地昂起高傲的牛头,这在以往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多次经历过“泡沫论”冲击的老股民都不会忘记,每次“泡沫论”来袭,无不引发股市的剧烈震荡。尽管“泡沫论”思维目前在沪深股市也还有一定市场,但若干年前曾数度令股市万亿市值灰飞烟灭的“泡沫论”,如今却并没能轻易撼动牛市的基本走势。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足以说明,在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新条件下,改变“泡沫论”的思维方式乃是大势所趋。

      按经济学定义,“泡沫”并不是在投资中产生,而是在追逐价差利益的投机活动中产生。从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近400年里,世人在金融领域所取得的一切进步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丰富和完善,都无法阻止金融泡沫的产生。闻“泡沫”而色变,并非只是沪深股市的专利。深入比较一下这些年来对我们震撼最大也影响最深的美日两国在面对各自所经历的经济泡沫或金融泡沫中的不同反应,不仅是很有意义,也可让我们悟出不少道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本一度曾沉迷在空前的繁荣和疯狂之中。当时不仅流行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把东京的地皮全部卖掉就可以买下美国”,而且,在1989年的夏威夷,可建高尔夫球场的山谷除了有一个还在美国人手中,其余都被日本人买去了。坚信股价只涨不跌、地价只升不降的大和神话永不破裂的日本人用了22年终于在1993年夺得了GDP全球第一的桂冠,接下来却身不由己地陷入了被称之为“失去的十年”甚至“失去的二十年”的泡沫破灭的泥淖之中,至今难以自拔。其时,逼使日元升值,就是美国对日本的一次成功的经济阻击战。日元升值,在当时日本经济的决策者看来或不失为挤破经济泡沫的应对之策,而对美国来说,则意味着成功地把日本20多年发展的财富转移到了美国。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美国同样也先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资产泡沫的高涨与破灭:一次是以新兴网络公司股价由飙升到断崖式暴跌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泡沫;再一次便是由房地产市场高度金融化所导致的次贷危机。两次泡沫破裂后,尽管美国股市曾一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与备受经济泡沫破灭之苦的日本所大不相同的是,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并没有马上造成重大的系统性危机。次贷危机的爆发并蔓延成全球范围内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后,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为主的应对措施,也在短期内发挥了较为积极的效果,有效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和转型。近几年的美国股市出现了较为持续的坚挺走势。这些事实证明,不仅互联网确实可以称得上改变世界、改变美国的新经济增长点,而且,保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均衡发展,不失为促进和实现经济转型关键的关键。

      中国是不是正在经历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资本泡沫运动?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回答。尽管笔者并不主张对隐藏在非理性暴涨背后的某些泡沫现象视而不见,但也不敢苟同泡沫惊诧论。

      笔者至今依然认为,经济学的本质是对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解释,而不是定义。许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经济学定义,其实一开始无不源自人们对于经济现象的感觉。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感觉,也就没有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学家如果找不到感觉,就意味着他只懂得死背教条而不懂得发现,也不懂得创造。在这个意义上,说不出对泡沫的定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泡沫没有感觉。

      恩格斯指出:“从一种运动形式转变到另一种运动形式,总是一种飞跃。一种决定性的转折”。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人们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乃至投资行为等所带来的改变,早已不再仅仅表现为其初显身手的初期或不由自主地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泡沫化现象。如果说人们在一开始对互联网经济的认识很容易停留在当时的表象也即表面化阶段,毫不奇怪,而在事情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后,怎么还动不动就拿泡沫来说事呢?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会见中外记者时,热情洋溢地说道:“最近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叫‘风口’,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用改革、转型、飞跃的观点来看,当前沪深股市尤其创业板所表现出来的犟牛脾气,与其说是资金抱团的投机性大暴露,还不如说更多的是“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的顺势而为。证监会肖钢主席近日在解释这次牛市动因时说:“这轮股市上涨是对改革开放红利预期的反映,是各项利好政策叠加的结果,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尽管我们绝不能无视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股市运作中所难以避免的泡沫风险,而且随着注册制的推进也越来越有必要对某些“存在即合理”的泡沫现象在跟进监管的同时更多采取既包容又宽容态度,但始终也不该忘记,唯有改革才有可能令泡沫为我所用,为发展所用,为更多更好的财富创造所用的大道理。这也就是我们评说“改革牛”、“转型牛”、“创新牛”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市场过热时,自有更多警惕和防范泡沫风险的必要,但化解泡沫风险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却未必都是常规性使用的泡沫灭火器,而只能是也必然是改革、转型和创新。

      (作者系资深市场观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