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金融的可能性边界会被互联网拓展到哪里
  • 科学家有责任
    还原转基因的本来面目
  • 披沙录
  •  
    2015年5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书评
    金融的可能性边界会被互联网拓展到哪里
    科学家有责任
    还原转基因的本来面目
    披沙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金融的可能性边界会被互联网拓展到哪里
    2015-05-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新金融,新生态》
      ——互联网金融的框架分析与创新思考
      霍学文 著
      中信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读《新金融,新生态》

      ⊙潘启雯

      

      互联网金融从现实到理想的演化路径并非坦途

      对于眼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套用狄更斯的一句话最契合:“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说“最好”,是因为当下我国民间财富正由银行存款和楼市大规模转向配置金融资产,继2013年“宝宝热”过后,新一轮全民理财热潮方兴未艾。说“最坏”,是因为站在资本快速增值的时代风口上,许多人不得其门而入。股市风险高,需要专业知识,且收益阴晴不定;而互联网理财虽然稳健可控,但理财知识匮乏和互联网理财产品配置入口路径尚未普及,大部分人还固守在银行存款理财渠道。

      基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金融从业者、互联网金融浪潮亲历者霍学文在《新金融,新生态——互联网金融的框架分析与创新思考》中提出,要解决传统金融如何加速转型、突破瓶颈而不被淘汰;互联网金融如何规避金融风险,真正做到安全、便民、普惠等问题,须从哲学思考、系统思维、前瞻思路来认识互联网对金融业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分析、认识和运用好互联网金融。据此,他总结出了互联网金融的“两种金融业态”(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三个属性”(关系、平台和市场)、“四维空间”(生产、生活、思维和社交)、“五种核心竞争力”(原动力、牵引力、创新力、融合力和渗透力)、“六大发展趋势”(可视化金融、可计算金融、物联网金融、虚拟金融、智慧金融和自金融)。

      按他的分析,连接+维度+生态,是理解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三个关键词。互联网最基础的是连接,创造了PC与PC、软件与软件、邮件与邮件、系统与系统、手机与手机,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等端对端的连接,这些不断增多、不断扩大、不断延伸到未知领域的连接,创造了新的维度,造就了新社群、新组织、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新金融,从而创造出新生态,新生态不断衍化,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开创出互联网时代。目前审视和把脉互联网金融最有效的工具是大数据与云计算,这是去信用中介的可能工具。不管你信不信,大数据已到来;不管你能否看得见,云计算已开启。技术正在逐步探索解决阻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数据孤岛、隐私、成本几个关键问题。

      各个部门都拥有不同特征的静态和动态数据,分散的数据对每个公司价值不大,只有把那些数据整合起来才是极具价值的多维大数据。例如阿里巴巴等电商掌握商户商品的交易数据,各家银行拥有各自的客户信息。政府掌握的各项数据需要对企业开放,企业之间因存在竞争关系,其拥有的数据只能有限度的开放,大数据便交易应运而生。但由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掌握的多维度大数据能否合法使用,互联网时代到底如何保障公民的隐私权,都是巨大的挑战。信用中介的存在是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通过扩大规模、专业化分工降低成本,采用技术替代也必然要考虑到商业成本。技术替代涉及设备更新、人力、维护、法律、风险控制、研发成本等多个成本因素,如果这些成本高于当前采用信用中介的综合成本,那互联网金融就很难完全取代线下的传统金融模式。

      足见,互联网金融从现实到理想的演化路径并非坦途。技术平台不能完全替代信用中介,信用中介也在不断互联网化,未来在物联网时代两者将进一步融合,进而形成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融合演进的局面,进化出更符合商业规律的新金融形态。技术替代将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可能性边界,不断构建新金融生态空间,不断演化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不同的金融模式将服务于特定的群体,市场会根据收益和成本的动态变化选择不同的商业模式,技术通过驱动不同业务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动态调整而深刻改变金融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替代是个连续且复杂的问题,更替一些落后、高成本、低效率的金融服务模式,但仍会因为成本、文化、地域等原因保留相当一部分传统金融模式,传统金融难以替代的功能也会在运用的新技术中得以升华。因此,未来的金融模式一定是在技术更迭过程中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发展形态。

      

      用“七个公式”认识互联网金融

      眼下大部分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论著充满了对金融工具细节的描述,缺乏系统思维框架,其结果是对大局的判断语焉不详。既然互联网会影响大部分行业,凭什么金融前面需要加上“互联网”这个定语?解答这个问题的,涉及对金融本质的理解,仅仅描述金融产品的细节是不行的。霍学文提出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七个公式”,因此显得颇为新颖乃至可贵,那些公式是认识互联网金融内在逻辑的别样新方法和新视野。

      公式一:“金融=制度+技术+信息”。这一结构的改变,将带来整个金融业的深刻变化。制度决定谁能做金融,技术驱动金融,信息则是金融业务处理的核心内容。金融业的发展历来都是与信息技术的创新齐头并进并深受影响。显然,霍学文的“金融底层物质技术结构”理论,与《零边际成本社会》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技术驱动经济范式创新”理论是内在一致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让融资边际成本不断降低,虽然到不了“零边际成本”,但低利率时代必将会到来。

      公式二:“互联网金融的四个假说(原则)”=供给创造需求(技术创新推进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和生态创新,这其中“速度”第一)+形式决定内容(技术表达形式、技术实现形式、技术送达形式决定市场可接受程度,这其中“感受”第一)+受众决定未来(规模第一、客户数量第一,赢家通吃,这其中“流量”第一)+技术改变一切(没有不跨界的技术,只有不跨界的思维。制度的巨大差异,在技术上只是小小的参数变异,技术跨越制度,这其中“创新”第一)。

      公式三:互联网金融形态=移动金融+大数据金融+云端金融。移动金融=无线接入(免费WiFi)+智能终端+App内容运营,移动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移动端的运营上一定要注意App的用户基数。大数据金融=数据积累技术(留痕技术)+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存储)+信用评估应用(产品开发与风险控制),大数据风控是互联网金融核心技术。没有大数据风控的互联网金融=失控的高速车=风险源。云端金融(云金融)=互联网金融发展高级形态下的云存储技术+云风控平台+云指挥系统,互联网金融的终极形态是云金融。云金融下,金融=技术。所以,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金融企业=金融资产交易所。

      公式四:互联网金融状态空间=商业模式+生态圈+生态系统。互联网金融是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构成了自我循环的开放的状态空间,这是互相竞争、融合发展的必须。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创新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实现相同功能的多个商业模式构成生态圈。实现共同目标的多个生态圈构成生态系统。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生态之道是共同构造利益共同体的生态系统。商业模式+生态圈+生态系统将构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状态空间。

      公式五:互联网金融创新=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标准化+标准问题极致化。要想解决问题,就得复杂问题简单化。要想把问题简单化,就得标准化,才能流程化,可计量。要想把标准化达到良好体验,就得极致化。极致化体验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检验标准。

      公式六:互联网金融监管=产品登记+信息披露+资金托管。在互联网时代,不怕有风险,就怕找不到风险源。大数据风控就是针对风险的独特设计。

      公式七:互联网金融本质=为人民服务。互联网金融正因为为民众服务,才获得了力量源泉,政府支持和民众拥护。

      也许,在一些经济学家眼里,这公式的大部分逻辑可能都是泥沙。但正是这些泥沙包含着珍贵的金子,而思考和总结的真谛往往就是“沙海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