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财富管理
  • 5:特别报道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上证观察家
  • A3:评论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专栏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为何能维持高位
  • 债市面临“滞涨”风险的原因是什么
  •  
    2015年5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A5版:研究·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5版:研究·市场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为何能维持高位
    债市面临“滞涨”风险的原因是什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为何能维持高位
    2015-05-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历史数据显示,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周期高点和周期低点均呈现逐步上移的趋势,存在易上难下的特性。理财产品期限错配是维持高收益率的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利率市场化加大了表内负债端的竞争,银行需要通过扩大表外资产端的方式维持竞争能力,高理财收益率是这种竞争的一种体现。维持高收益率的内在动力推动资产配置偏向高收益,高收益资产的配置倾向也可以确保较高的理财收益率。

      ⊙招商证券

      

      今年以来,尤其是3 月中旬以来,在资金持续宽松的带动下,资金利率和债券收益率大幅下行,而理财产品收益率虽然也有所下滑,但仍维持在5%以上的水平,今年最高的收益率水平与当前也只相差18BP,远低于两次降息的50BP,甚至还不如一季度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降幅(21BP)。

      但是根据基础资产收益率决定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逻辑,当基础资产利率(收益率)持续下滑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应该是同步下滑的,今年以来的收益率走势并不符合这种逻辑,那么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见图1、图2)?

      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接近尾声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面临着易上难下的压力。

      第一,从历史经验出发:理财产品收益率易上难下,滞后于资产收益率变动从历史数据出发,对比理财产品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我们发现了理财产品收益率变动的两个重要特征。

      资产收益率上升时,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般均会同步上升。2007年以来,资产收益率出现过三次明显的顶部,在这三次顶部形成的过程中,理财收益率基本同步上升,并且在顶部位置并未与资产收益率拉开太大差距。

      资产收益率下行时,理财产品收益率下滑幅度相对滞后,且幅度较小。对比2007 年至2014 年期间的三次收益率底部,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底部明显高于其他资产收益率底部,而且理财产品收益率从顶部回落的时间相对滞后。

      理财产品收益率顶部和底部均有逐渐上行的趋势。如果以一个顶部和一个底部作为一个收益率变动周期,对于理财产品而言,三次周期的整体形态均有上移的趋势,每次周期的顶部与底部利差也逐渐缩窄。相对而言,在后面两个周期中,其他资产的收益率顶部和底部基本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甚至第三个周期还略有下移。

      第二,从表面原因分析,是理财产品的期限错配特性所致。

      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以1-6个月期限为主,但是所投资的资产存续期远不止这么短的期限,以非标中的信托产品为例,存续期在1 年以下的产品规模占比仅为8%。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端期限较短,而资金运用端期限较长,这种期限错配的特性是导致其收益率易上难下的重要原因。

      理财配置的大量资产(比如非标)一方面无法与理财产品期限吻合,另一方面流动变现能力也很差,当理财到期时,所配置的资产可能并未到期,那么就面临着流动性的压力,不得不进行理财产品的续发,这就意味着理财产品必须维持一定的总规模。当各家银行都面临相似的问题时,尤其是在理财总规模已经很大的情况下,必然需要通过维持高收益率去吸引资金。

      不同类型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在今年的表现有所差异,就是这方面的一个重要体现.最近一个月,不同类型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走势并不完全一致,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出现比较大幅度的下滑(一个月内下滑37BP),而其他类型银行收益率并无这么大的下行幅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仅下滑16BP,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从相对其他类型银行较大。

      与之相对应的,3月份以来,大型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占比持续下滑,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占比则相对升高。这种差异与收益率的变动差异相对应,大型商业银行对于维持或者扩大理财产品总规模的需求较低,因此理财产品收益率相对下行幅度较大。

      第三,从更深层次原因分析,利率市场化下,金融机构资产端扩张的天然本性影响深远。

      期限错配只是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扩张的一个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利率市场化期间,金融机构在负债端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原本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吸收存款在负债端获得的天然成本优势,伴随着互联网金融、货币市场基金等崛起而逐渐丧失,商业银行必然需要加大对资产端的运作。

      然而,在资本金、存贷比等监管约束下,负债端的竞争,限制了商业银行表内资产端的扩张能力,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表外的银行理财(影子银行)继续扩大资产端规模,维持在资产端的占有率和竞争力。而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因此延续到了理财产品的规模竞争中,规模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利用价格优势,也就是说银行理财收益率当前居高不下以及历史中易上难下的特征,均源于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竞争的推动。

      在美国和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期间,也存在类似的竞争,只不过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美国,金融机构通过影子银行的方式进行资产规模的扩张,利率市场化期间以及完成之后,影子银行的扩张速度一直高于传统银行资产规模增速,并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超越。

      在日本,面临资产负债两端竞争的都市银行,为了扩大资产端竞争范围同时提高资产收益,作出了扩大个人住宅抵押贷款业务的决定,各家银行逐渐建立了住宅金融专业公司(简称住专或JUSEN),并逐渐成为母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的通道。

      第四,规模扩张是因,追逐高收益资产是果。

      商业银行追逐理财产品规模扩张,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各家银行需要通过维持一定的理财收益率,保证理财产品规模的稳定或者扩张。商业银行为了能够保持盈利,需要提高资产运作能力,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就是一个重要表现,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提高资产的整体配置能力,也就是对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配置能力。

      从最近一段时间理财产品的发行情况来看,伴随着权益市场的火爆行情,涉及股票的理财产品占比逐渐提高,而传统的配置债券和货币(利率)的理财产品占比逐渐下滑。此外,在一般的资产类别之外,还存在一个“其他”类,通过剔除法可以确认,这主要包含的就是非标资产,也就是相对更高收益的资产。

      历史数据显示,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周期高点和周期低点均呈现逐步上移的趋势,存在易上难下的特性。理财产品期限错配是维持高收益率的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利率市场化加大了表内负债端的竞争,银行需要通过扩大表外资产端的方式维持竞争能力,高理财收益率是这种竞争的一种体现。维持高收益率的内在动力推动资产配置偏向高收益,高收益资产的配置倾向也可以确保较高的理财收益率。

      (执笔:孙彬彬、涂波、孙倩倩、周岳、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