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信息披露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财富故事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包容专车:
    上海方案的希望
  • 真正决定沪深股市走向的推力是什么
  • P2P借贷平台躺着大量“僵尸”账户
  • 市场化主导房企并购何以如此“难产”
  • “降杠杆”,并非实质性抑制融资业务
  •  
    2015年6月5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包容专车:
    上海方案的希望
    真正决定沪深股市走向的推力是什么
    P2P借贷平台躺着大量“僵尸”账户
    市场化主导房企并购何以如此“难产”
    “降杠杆”,并非实质性抑制融资业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降杠杆”,并非实质性抑制融资业务
    2015-06-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桂浩明

      

      随着股指的不断推升,“降杠杆”渐渐成了市场内外的高频词汇。这很容易理解。沪深股市本轮行情有别于以往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信用交易,比如融资融券余额现在已超过2万亿,差不多相当于两市一天的交易总额。而诸如伞形信托与民间配资,尽管没有被纳入标准的信用交易渠道,但其规模也不可小觑。信用交易,给投资者的投资加上了杠杆,从而放大了其购买力,在相当程度上对股市的上涨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反过来,杠杆资金的介入,也使股市运行蕴含了更多不确定性。毕竟,借钱炒股与用自有资金炒股的人,心态完全不同。尤其在遇到突发的暴跌行情时,参与信用交易的投资者会首先选择卖出股份,而当人们争先恐后都这样做的时候,很容易形成“踩踏”,也就难免引发市场的剧烈震荡,造成“多杀多”的惨剧。有鉴于此,在两市已持续上涨了十个月的今天,自然会有人提出“降杠杆”的问题。事实上,有关部门近期对融资融券业务的一些调整,已成了市场议论的焦点,更被视作影响股市运行的重要因素。

      在笔者看来,现在市场舆论中所谈到的“降杠杆”,在指向上并不一致。

      其实,所谓的“降杠杆”,大体包含数量,比例和品种三个方面,而这三方面对市场的作用不尽相同。先说数量,这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反映了一部分增量资金走向。如果融资余额在不断增加,那也就意味着有更多资金在流入股市,进而构成了更好的有利于做多的市场环境。从历史上看,沪深股市自开展“双融”业务以来,其基本特点就是以月度为统计周期,基本上一直呈增长之势。在去年初,融资余额达到了4000亿,这个规模对两市行情走向已有了不小的影响力。而此后“双融”的快速增长,对行情的推动作用也就越来越大。而直到现在,这个趋势都还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在这个角度上可以认为,现在市场各方谈及的“降杠杆”,并不涉及融资融券中的数量部分。或者也可以说,有关部门并无意抑制融资余额的增长势头,而投资者也依然保持着对融资操作的极大热情与偏好。

      不过,这并不等于说“降杠杆”只是一句空话。应该承认,一段时间来,在股市整体走高,特别是一些个股持续暴涨以后,根据有关制度,就需要调整相关业务的某些具体操作,譬如说某个股票股价在10元的时候,可以给出的抵押率是100%,但当这个股票的价格上涨到了30元时,如果还是执行原先的抵押率,那就可融资30万,显然风险偏大,这就要调低抵押率,譬如减到50%,那就只能融资15万了,显然这是在“降杠杆”了。但实际上,相对于股价在10元的时候,杠杆不但没有降,相反还有所提高了。这种属于比例范围内的“降杠杆”,本身是资金出借方的一种风险控制手段,并且是在事先的相关约定中就写清楚的,与其对市场走势的判断没有任何关系。还有,出于流动性管理的需要,单一证券品种被融资持有的比例不能超过30%,某个证券公司对融资资金买入单一证券品种也会有一定要求,如果超过了就只能暂停其融资买入的资格。以前,沪深300ETF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因为融资买入比例超过了30%,交易所只能宣布暂停其融资买入。而近日中国平安,中信证券等被曝有多家券商将其列入不能融资买入的名单,原因在于这些券商的客户融资买入数量太多了,集中度达到了规定上限,只能暂时不作为融资标的。很显然,这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降杠杆”,但这只是一种技术性调整,目的不是不让客户融资,而是将其纳入从一开始就被明确过的规范之中。

      在“降杠杆”所包含的数量,比例与品种各个要素中,真正会对市场带来负面影响的是减少数量,券商压缩给客户提供的融资规模,而这样做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融资余额下降。眼下我们的确还没有看到这种现象。因此,现在所说的“降杠杆”,并非实质性地抑制融资业务,这也就是为什么每次传闻要“降杠杆”,可股指就是不怎么跌的原因所在。当然,对于投资者,防范风险,在行情坚挺时适当降低资金杠杆也是必要的,而这与通过行政手段“降杠杆”以打压市场,完全是两回事。

      (作者系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