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财富管理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路演回放
  • 9:评论
  • 10:路演回放
  • 11:研究·宏观
  • 12:路演回放
  • 13:路演回放
  • 14:研究·市场
  • 15:路演回放
  • 16:数据·图表
  • 17:股市行情
  • 18:市场数据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101:信息披露
  • 102:信息披露
  • 103:信息披露
  • 104:信息披露
  • 105:信息披露
  • 106:信息披露
  • 107:信息披露
  • 108:信息披露
  • 109:信息披露
  • 110:信息披露
  • 111:信息披露
  • 112:信息披露
  • 113:信息披露
  • 114:信息披露
  • 115:信息披露
  • 116:信息披露
  • 117:信息披露
  • 118:信息披露
  • 119:信息披露
  • 120:信息披露
  • 121:信息披露
  • 122:信息披露
  • 123:信息披露
  • 124:信息披露
  • 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在多大程度上可控
  • 银行员工过桥贷款乱象丛生
  • 社会融资回升表象难掩信贷需求疲软实情
  • “两洋”协定
    对中国的反作用力
  • 赔偿投资者损失非得追溯相关责任人不可
  •  
    2015年6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9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9版:评论
    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在多大程度上可控
    银行员工过桥贷款乱象丛生
    社会融资回升表象难掩信贷需求疲软实情
    “两洋”协定
    对中国的反作用力
    赔偿投资者损失非得追溯相关责任人不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在多大程度上可控
    2015-06-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易宪容
      □易宪容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在可控范围内的判断,是建立在三个前提基础上的:一,目前各地房地产价格还在持续上升,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的)都可被视作优质资产。即只要房价不跌,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就不会有什么麻烦;二,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正在逐渐化解,不会对银行产生多少冲击;三,未来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的速度会远高于不良贷款增长的速度。而事实上,这三个基本前提是否成立是相当不确定的。

      随着影子银行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逐渐远离大众的视野,当前沪深A股出现的泡沫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成了市场各方最为关注的主题。不过,尽管沪深股市这几年融资规模快速扩张,企业从股市获得的融资越来越多,占比也在上升,但与银行相比,就不免小巫见大巫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占整个融资的比重在70%以上,比重仍然绝对高,所以银行的任何问题都可能成为市场的聚焦点。

      2014年以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双升,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问题成了市场各方追踪的主题。查阅相关数据,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从2012年初的5265亿逐渐上升至今年一季度的9825亿,增幅达87%。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2012年三季度开始缓慢上升,升势从2014年起加快。截至今年一季度升至1.39%。2014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按年上升42%,增幅高于总贷款余额的14%,面对这种情形,舆论自然要追问,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有多高?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制度,有没有抵御这种不良贷款双升的能力?

      或许多数人会认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是在可控的范围内。因为,从去年以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虽然双双上升,但无论是不良贷款余额还是不良贷款率都还不高。但是,不该忽略的是,上述判断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前提基础上的:第一,目前国内各地房地产价格还在持续上升,所以,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的)都可被视作优质资产。即只要房价不跌,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就不会有什么麻烦;第二,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正在逐渐化解,不会对银行产生多少冲击;第三,未来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的速度会远高于不良贷款增长的速度。而事实上,这三个基本前提是否成立是相当不确定的。

      就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情况而论,5月房地产市场确实有所好转,但主要来自于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根本就没有启动,至于未来趋势如何还存在不少变数。有一种估计认为,当前房地产市场数据表现更多的是短期变化,而我国房地产市场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根本就没有解决,政府不出台重大的房地产改革政策,房地产市场要摆脱当前的困境是没有可能的。

      再说,一二线城市住房市场的好转,主要得益于去年的“9·30”、今年的“3·30”等住房信贷政策,还有央行的多次降准降息。而从这两个房地产新信贷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看,还是不能让住房市场从根本上转型,回归到消费市场,或以此来消化当前全国严重过剩的住房库存。而如果以投资投机为主导的房地产市场不转型,那么这样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是断不可持续的。三四线城市尤其是如此。

      当前房地产市场累积的严重矛盾,不仅表现为待售面积巨大,更表现为尽管城市里许多住房已销售出去了,但完全砸在住房投资者手上,空置率相当高。前者表现为许多二线以下城市所打造的新城,很多都成了鬼城,即使大幅降低销售价格,也难以销售出去,而那些销售出去的住房则既不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也无法以合理的租金出租,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投资价值?在沈阳、贵阳、昆明、济南等城市,如此严酷的形势已逼得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不得不退出了这些市场。既然这些借助银行信贷杠杆销售的住房失去了投资价值,那这些城市的房地产随时都面临着泡沫破灭的风险。到时候,银行不良贷款风险不全都会暴露出来么?

      比如,温州本来为我国经济最为活跃与市场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经济发展与繁荣时期,温州银行业的资产都是优质的,温州各银行的效益也领先全国同行。可是,从2011年温州房地产市场价格开始调整一直到现在,温州有些楼盘的房价下跌50%以上了。随着房价下跌,与房地产相关的银行信贷风险全都暴露出来了。目前温州总贷款仅有7000亿左右,而其不良贷款总量就达1600亿。银监会认可的温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为5%,但实际上达到25%以上。足见温州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有多么高!比起温州,目前不少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风险或许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说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说实话,个别地方政府从银行获得贷款的第一天起就做好了不还款的准备。这些贷款管理不善、信息透明度低,而且盈利较弱。这自然给银行积累巨大的潜在风险。国务院在去年10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剥离融资平台为地方政府融资的职能,并帮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转换。这些政策举措对防止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继续扩张,对银行清理有关债务的风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问题在于,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到底有多少,其债务转换是否能够顺利推进,应该是不确定的。

      测量当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还有两个重要指标:拨备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前者是指贷款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这反映了银行对银行损失的弥补能力以及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后者是银行的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反映了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的损失能力。我国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由2007年的41.4%升至2012年的295.5%峰值,今年一季度又回到了212.0%的水平。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从2007年的8.7%升至今年一季度的13.13%。所以,从这两项指标来看,眼下商业银行应有足够能力抵御不良贷款风险。但是,这些都是静态指标,而市场流动性的突然变化与风险,是无法用这两项指标来测算的。

      还有一点更不能忽略,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大大改变我国银行业的生态环境,正在加速改变银行业的运作机制、行为方式及竞争方式。在这种大趋势下,如果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得不到提升,其盈利空间持续压缩,将会对贷款产生巨大的质的影响。仅从这一点上来观察,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就不容低估,绝对不可掉以轻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