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广告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降低消费品进口关税引导购买力转回国内
  •  
    2015年6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研究·宏观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研究·宏观
    降低消费品进口关税引导购买力转回国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降低消费品进口关税引导购买力转回国内
    2015-06-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眼

      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有个奇怪现象令人费解。这就是老百姓喜欢跑到境外去消费,购买外国名牌和高档消费品。这其中,有些名牌还是国内加工的。为什么老百姓要把国内购买力用到境外呢?这和进口关税政策有很大关系。现在,国家降低了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降税以后,要引导居民将购买力转向国内,完善市场秩序,提升国内消费品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让消费者真正自发地将消费目光转回国内。

      ——亚夫

      ■自2015年6月1日起,我国下调了部分服装、鞋靴、护肤品、纸尿裤等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税率。本次调整涉及的日用品门类众多,大都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进口关税平均降幅超过50%,进口日用品的终端价格降低一成。因此,被认为是历次进口关税下降幅度和覆盖范围最大的一次。

      

      ■此次降低关税的14个税目商品,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诸多利好将进一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在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大环境下,为消费马车增添动力,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已变得十分重要。可以预见,降低消费品进口关税将会产生多重积极效应。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服装、鞋靴、护肤品、纸尿裤等商品境外消费量大、消费者购买意愿较强,降低关税一方面有利于合理增加进口,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引导消费回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倒逼国内消费品产业升级,促进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出口,有利于扩内需、保就业、惠民生,对推动国内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梁达

      此次消费品进口关税降幅较大

      2011年以来,中国已经出台多轮促进进口政策,重点都放在鼓励进口能源、资源类产品与高技术发展相关的零部件等产品,以及奶粉等与民生相关商品进口。自2015年6月1日起,我国继续下调了部分服装、鞋靴、护肤品、纸尿裤等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平均降幅超过50%。本次调整涉及的日用品门类众多,大都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进口关税平均降幅超过50%,通过这次降税,进口日用品的终端价格可以降低一成。因此,被认为是历次进口关税下降幅度和覆盖范围最大的一次,大大超过此前的市场预期。

      在此次调整中,西装、毛皮服装等的进口关税由14%—23%降低到7%—10%,短筒靴、运动鞋等的进口关税由22%—24%降低到12%,纸尿裤的进口关税由7.5%降低到2%,护肤品的进口关税由5%降低到2%。加上前几年为促进消费和改善民生已经实施低关税的产品,我国已多次降低了服装、鞋靴、护肤品、婴儿食品和用品、厨房炊具、餐具、眼镜片等多类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这些商品不仅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消费品,而且大多是国内消费者在境外购买比例较高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消费潜力。

      据海关统计,2014年,我国消费品进口额9362.7亿元,比上年增长14.9%,明显快于同期我国进口总体增速,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7.8%。同期,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其中进口铁矿石9.3亿吨,增长13.8%;原油3.1亿吨,增长9.5%;大豆7139.9万吨,增长12.7%;钢材1443.2万吨,增长2.5%;铜482.5万吨,增长7.4%。此外,进口煤炭2.9亿吨,下降10.9%;成品油2999.7万吨,下降24.2%。

      

      降低消费品进口关税具有多重意义

      1.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需要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需求增长有所减弱,此次出台的包括降低部分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税率举措在内的“一揽子”举措,有利于推动消费需求的回升。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一直在努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让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一方面能够对推动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也能让企业产能有足够的市场消化空间。

      2.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回流

      由于国外进口日用品具有比国内产品更好的消费价值,它们能够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欢迎,对增加我国国内消费能量将产生直接作用。据统计,我国居民每年在境外消费逾1万亿元,若有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回流,就会拉动社会消费增长1到2个百分点。国家进一步完善服饰、化妆品等大众消费品的消费税政策,统筹调整征税范围、税率和征收环节,这些举措将有助于缓解大规模代购和海外出游购物的热潮,引导万亿元境外消费回流,对于拉动国内消费有积极作用。

      3.满足居民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变化

      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财富的不断累积,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商品需求的档次和质量明显提升,居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我国降低部分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主要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满足消费者从各个角度对不同消费品的需求,扩大国内市场消费品种。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扩大这些消费品进口,增加国内消费品市场品种、花样,丰富国内的消费品市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便利国内消费者购物。

      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且幅员辽阔的大国,中国人的消费需求不可能千篇一律,会因年龄、地域、家庭收入、生活习惯等因素产生一定的消费差异。迎合个性化消费需求,不仅是企业争夺和巩固市场份额的需要,同时也是尊重消费者的表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可让消费者提高对企业品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让消费者使用产品或服务后感到满意,应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充分尊重与适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也是很多企业成功的秘诀。因此,企业要多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想问题,推出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更要多倾听消费者的意见,不断改进生产与服务。

      4.有利于缩小国内外产品的商品价差

      多年来,国内进口高端消费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境外,消费价格的透明化,使消费不愿支付高额价差,大大影响了国内消费欲望。造成境内外消费品巨大价差的首要原因就是比较高的税率。降税肯定会对价格产生影响,进口商品价格相应会有所降低。

      对于进口商品来讲,在流通环节,首先海关要代征进口增值税,如果是应税消费品,海关还要代征消费税。其次是进口关税。税收越高,当然价格越高。但进口商品价格,最终体现在消费者方面是零售环节,价格和税收有关但不是唯一因素。不同品牌商品存在地区间定价差异策略,还包括物流运输成本、商务管理成本等。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或者其他因素不变,价格相应也会有所降低。降税后,同样的商品在中国市场和海外市场价格差距会逐渐缩小,从而吸引居民的购买力。

      5.有利于倒逼国内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

      长期以来,关税壁垒的存在虽然保护了国产的消费品,但是这种温室下的保护无疑弱化了国产消费品应对国际品牌的竞争力。降低关税税率、放开市场可以起到刺激竞争的作用,让国产消费品正面积极地迎接国外产品的挑战,倒逼国产消费品进一步提升档次、升级质量,让更多消费者可以满意放心地购物。

      如我国作为服装、鞋帽等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降低服装、鞋帽等进口关税可能对国内相关产业产生影响。要把国内相关产业做大做强,不能靠关税保护,而需要综合治理。2014年全年进出口服装以及衣着附件总值分别为61.6亿美元和1862.8亿美元,相差30倍。通过降低关税引进国外竞争,有利于倒逼国内产业进一步升级。

      降低进口日用品关税,尽管会在一定程度上排挤国产消费品市场,但也能够产生倒逼效应,使国内企业看到差距,努力创新。当国产日用品体现出创新水平,消费附加值提高以后,消费者的目光也就回到国产品上来了。当年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很多人就担心中国汽车业危机四伏,但事实证明,加入世贸反而给中国汽车业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整体来看,伴随着多年关税的降低,我国不但没有产生就业压力,反而转移吸收了上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6.有利于吸引更多消费需求

      目前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二、三、四线城市的消费需求虽然能占到三到四成,但由于线下选择较少,二、三、四线城市消费者更多选择通过线上的跨境电商业务来购买海外进口产品。随着部分商品关税的下调,相关进口商品的价格也将会有所下降,会吸引更多的国内消费者,将会刺激二、三、四线城市的消费需求,进而对国内跨境电商产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一定推动和促进作用。

      7.将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

      据统计,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这5类产品的20个高端品牌消费品,国内市场价格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部分商品国内外的价差较大,是境外消费需求旺盛的原因所在。如今,这些降税举措,将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如目前上海自贸区施行的新政策,允许汽车平行进口,增加了竞争,削弱了国外品牌经销商在中国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这些措施再加上进口关税的下调,都有助于改善同一产品在中国市场和国外市场价格差距较大的现象,许多高收入阶层将会放弃舍近求远的消费行为,将购买力转向在国内实现。

      

      实施进口促进战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进口提出了新要求

      从经济学的角度观察,进口的大幅增长,表明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显现,内需比较强劲,有利于拉动世界经济的恢复。目前我国经济进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期,产业结构升级正在加速进行,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扩大进口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可以有效弥补本国资源品和高档消费品的不足。每个国家都有其资源的短板与瓶颈,进口本国缺乏的产品,可以对该国经济发展起到战略性的支撑作用;其次,进口可以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其传统产业向高级技术产业转移,从而改善该国的产业结构;第三,可以增强本国的经济活力,一国在进口的同时,也为本国的同类企业引入了竞争,外部的竞争能够很好地激活国内经济的活力,从而提高本国产业的出口竞争力。

      2.扩大内需需要扩大进口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加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重要高新技术产品、资源能源和高档消费品的需求非常旺盛。同时,中国又是人均资源和能源占有率较低的国家,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远远落后于需求的增长,巨大的供需缺口只能依靠进口弥补。各种因素表明,今后几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国内投资将继续保持一定速度,消费需求仍有较大潜力。投资与消费的持续扩大将对进口产品需求增加,对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先进设备和高档消费品的进口将明显扩大。

      近年来,在国内消费需求有所放缓的形势下,仍有不少购买力涌向境外实现。尤其是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出境游日益升温,境外购物潮此起彼伏,“中国购买力”已经成为各国都不能忽视的经济驱动力。随着高收入群体的逐渐扩大,中高档消费品受到市场青睐,已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对象。中国已具备扩大进口中高档消费品的条件,扩大进口中高档消费品是关乎国民福利的重要举措。“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优化进口结构,适当扩大消费品进口。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应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销售”,营造宽松的国内消费环境,通过适度降低税率,建立境内免税店、折扣店,放宽高端消费品进口,打造高端自主品牌等手段,将更多的高端消费留在境内实现,促使高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尽量在国内释放,为国内经济的持续较快稳定增长提供更大的支撑力。

      3.扩大进口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形象

      近年来,随着中国出口的较快增长,导致与主要贸易伙伴的顺差加大,增加了对方的贸易报复。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贸易摩擦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国家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自身利益并将其矛头指向中国。因此,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形势下,扩大进口有利于缓和中国与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矛盾,为中国产品出口到对方市场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不搞贸易保护主义和履行刺激世界经济复苏国际义务的态度,这对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意义重大。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国际政治外交经济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很多发达国家,也包括一些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和平崛起心存疑虑,企图利用各种方式对中国进行遏制,进口也会成为它们可以利用的手段。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在对华出口或转让真正先进、核心、高端的技术、设备、零部件方面设置重重障碍。另一方面,如果我国通过扩大进口给其他国家带来益处,会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消除国际威胁论影响,有助于国际社会接纳一个崛起的中国。

      4.扩大进口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自1994年以来,我国货物贸易一直呈现顺差状态,顺差规模不断扩张,1994年顺差仅为54亿美元,2012年顺差扩大到2311亿美元,2013年为2592亿美元,2014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超过3.8万亿美元,这与多年累积的贸易顺差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当前的外贸顺差较大,外汇储备逐年增长,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

      长期贸易不平衡存在诸多负面影响:一是引发大量对外贸易摩擦;二是对国内经济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造成不利影响;三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长期贸易顺差意味着向发达国家提供储蓄,从而导致福利损失;四是我国是全球贸易顺差的主要创造方,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因素。因此,未来我国需要逐步调整贸易失衡状态,对进口战略和政策提出了新要求。

      大量的外储给本国经济带来了通胀的压力,同时也带来如何保值增值的压力。巨大的顺差成为中国外贸失衡的重要表现,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办法,即抑制出口和扩大进口。众所周知,抑制出口将会给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相当多的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极大影响,不符合中国国情,且代价太大。那么扩大进口就成为比较可行的途径。通过扩大先进设备、技术、资源的进口,既能提高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又能平衡国际收支状况,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继续发挥进口政策作用,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新的进口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面,是统筹国际与国内发展形势的重要方式。作为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改革和开放力度进一步得到深化,与社会整体发展呈现出了同步性。因此,让进口政策更贴近国内实际,契合每个人的实际需求,必然会对国内经济运行产生积极影响。

      1.进一步调整结构性进口关税政策

      要建立进口和利用外资互动机制,促进产业转移结构升级。通过调整相关进口政策积极引导外资企业转型,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建立进口与海外投资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推动国内产业转移结构升级。加快优势产业的海外投资布局;鼓励国内资源消耗大、能耗高、生产成本高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此类产品进口。

      2.继续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要以税率的方式,继续降低部分消费品的进口关税,适当降低部分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进口关税,增加进口促进资金规模,在现有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增加安排进口促进支持资金。为国家鼓励类产品的进口提供贴息支持。

      3. 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

      要通过进口加快技术进步,改善投资环境,引入消费品市场竞争,增加消费者福利,鼓励支持国内流通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整合进口和国内流通业务,减少中间环节;鼓励国内商业企业经营代理国外品牌消费品,发展自营销售平台,打破垄断,实现充分竞争;发挥行业中介组织作用;鼓励支持贸易促进机构、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根据需要开展进口咨询和培训服务;加强对重点进口企业和行业的指导,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加大进口促进力度等。

      4.继续降低消费品关税,促进高收入群体消费潜力在国内释放

      2014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进入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期。按照国际经验,正处在消费规模扩大、消费升级不断加快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富裕阶层对高档商品的需求空间迅速放大。在这一关键时期,如果我们能在拉动外需的同时,兼顾内需,将高收入居民在境外的高消费转化为境内消费,对于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会大有益处。因此,应适应新的消费变化形势,尽快调整现有的相关政策。增加进口消费品,将增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5.扩大国内食品等农副产品等进口,降低通胀压力

      要配合扩大消费的政策,适当降低国内稀缺的高档消费产品的进口关税。中国的储蓄率较高,国内储蓄重要特点是高收入人群和老年人的储蓄偏多,可以通过扩大奢侈品进口拉动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同时扩大医药保健品甚至养老服务等进口,以拉动老年人消费。一方面可以改善中国消费不足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国内资本的流动和循环,从而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6. 通过进口消费品培育中国的中高端品牌

      近年来,中国进口消费品绝大多数是新产品或质量性能较高的产品,如中高档消费品中的汽车、数码产品、服饰、化妆品等。进口这些中高档消费品,对国内相关产品的生产起到了相应的示范效应,同时刺激了新的消费热点,使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一方面使国内居民可供选择的消费品种类增加,改变了居民的消费选择和消费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质量。

      国外的中高档消费品不论是从风格角度还是从质量角度,均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这些中高档商品进入到国内市场,实际上起到了一种鲶鱼作用,使得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在产品质量、产品风格上要求更加严格、更加挑剔,同时逼迫我们的企业必然得从高质量、独具风格的角度来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优化自己的产品风格。这就会促进国内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提升,有利于培育中国高档、优秀的消费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