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评论
  • 9:研究·宏观
  • 10:研究·市场
  • 11:数据·图表
  • 12:书评
  • 13:路演回放
  • 14:股市行情
  • 15:市场数据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如何趋利避害让杠杆交易成稳市场利器
  • 内地香港基金互认的市场催化效应
  • 促使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尽早形成
  • 养老金每年在缩水
  • “慢牛”的前提
  •  
    2015年7月2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评论
    如何趋利避害让杠杆交易成稳市场利器
    内地香港基金互认的市场催化效应
    促使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尽早形成
    养老金每年在缩水
    “慢牛”的前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慢牛”的前提
    2015-07-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丁 峰
      □丁 峰

      本轮牛市遭遇了最大一次调整。新开户投资者由账面盈利转为亏损,老投资者账面盈利至少也被抹去了一半以上(在收益50%的情况下,若下跌约17%就可吃掉一半盈利)。到底是什么因素引发了这波剧烈调整?

      笔者以前说过,股市涨跌长期看业绩,短期看资金。说到资金,主要可分为这几路:新开户资金、原有账户银证通划转资金、机构自营资金、公私募基金客户资金、两融业务资金和场外配资资金。其中,前五路资金基本处于监管之下,作为公开信息,动态数据也是时时发布的,而场外配资资金尚处于灰色地带,很难获取准确公开数据。

      要论资金流向对大盘的影响,这六路资金中最直接、最可信赖的指标是“两融”业务资金。这是因为,其他几路资金显示的是资金在某一时点的存量,“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它喝水”,客户把资金转入股市并不表明马上就会满仓买入,基民所认购基金建仓期也要以月计,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几路资金反映的是一个期初数或期中数的概念。而“两融”业务资金余额,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融资资金余额,反映的则是交易完成后的资金占有量,是个期末数的概念。有多少存量融资余额,以及某一期间增加了多少余额,就意味着累计有多少资金是净买入,以及某一期间有多少增量资金通过融资净买入。

      在这轮牛市的起点去年7月,融资余额约4000多亿,而6月18日融资余额最高点是2.27万亿,同期沪深总市值从约30万亿上升到约73万亿,融资余额翻了两番多,总市值翻了一番多,虽然不呈同比例增减关系,但大体还是高度相关。当然,推高股指的力量不仅来源于融资盘的净买入,其他几路资金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大河水涨小河满”,在流动性如此宽松、金融融通如此便捷的当下,资金像水一样在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市场流动,融资的增减,必然与其他几路资金的增减高度相关。

      在最近的暴跌中,融资余额的减少源于卖盘的平仓和了结,虽然也有抄底资金融资买入,但融资余额的减少必定是融资卖盘和融资买盘相轧的差值,体现的是净卖出的资金量。数据显示,6月19日起至6月29日,6个交易日内,“两融”余额从2.27万亿减至2.09万亿,净减少约2000亿,折合每个交易日净减少约330亿。

      不要小看这每天的330亿:笔者曾于去年底分析过当时拉升股指的三股力量,当时匡算的每天合计资金增量不过100亿左右,但却引发了去年下半年股指的大幅上涨。如今,融资余额从年初的约1万亿升至6月的最高点2.27万亿,折合每个交易日约130亿,同期大盘也跟随上涨了约50%。但这轮急跌期间,每日融资资金净减少约330亿,相比之前,不仅由正转负,而且数额陡然增加了2倍多,难怪大盘跌得这么凶!

      其实,相较半年前,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说近2万亿融资买盘增量对应于(不是等于)总市值的翻倍,那么,大盘若再翻倍,怎么也得对应于两个2万亿的融资买盘增量吧。这样一来,融资余额就很可能达超6万亿。虽然看起来是个天文数字,但若有一天真实现了,融资余额占总市值的比例依然在3%左右,风险占比并未扩大。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总市值屡创新高,因资金增量推动大盘上涨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也在递减。这类似于开车,虽然车速还在提高,但加速度是递减的,一旦加速度由正转负,速度就开始下降,如果加速度短期内下降特别快,车速就会急剧放缓。

      融资余额掉头转向须有诱发因素。最近一轮IPO申购数量多、融资额大,累计吸纳了数万亿金,加之很多人要把资金左右腾挪,卖掉存量股票去申购,从而引发了大盘掉头向下。在上述几路资金中,影响最大的是配资资金。试想,如果你凭100万自有资金,承担着高于银行贷款利息几倍的高息,从配资公司借来200万、300万,甚至400万、500万,全仓买入股票,怎么可能淡定从容地从价值投资角度,分析研究公司基本面,中长期持有业绩良好的公司?你肯定会关注大盘及股票每时每刻的走势,必定会以快进快出的手法追涨杀跌,这自然放大了大盘涨跌的幅度。官方的说法是配资资金规模约5000亿。累积到5000亿可能需要几个月,要跑掉,则用不了几个星期。如果短时间内配资资金出逃过快,必然引发正常融资资金的大幅缩减,以及其他各路资金回收变现等一连串连锁反应。如此一来,大盘的短期暴跌就不可避免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借钱炒股永远是普通投资者的大忌。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与散户约为二八开,换手率约10次/年,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约为八二开,换手率约1次/年,我国资本市场结构要与国际接轨,波动小一些,即所谓的慢牛行情,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务之急,是要有效规范和监管投机炒作资金,总量上要严控。我们的良好愿望是慢牛,但就像劣币驱逐良币,如果短炒之风盛行,逼得价值投资者也去追涨杀跌,那么这个市场的生态要恢复起来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作者系独立投资分析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