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市场·热点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评论
  • 9:研究·宏观
  • 10:数据·图表
  • 11:书评
  • 12:上证观察家
  • 13:股市行情
  • 14:市场数据
  • 15:数据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101:信息披露
  • 102:信息披露
  • 103:信息披露
  • 104:信息披露
  • 105:信息披露
  • 106:信息披露
  • 107:信息披露
  • 108:信息披露
  • 109:信息披露
  • 110:信息披露
  • 111:信息披露
  • 112:信息披露
  • 113:信息披露
  • 114:信息披露
  • 115:信息披露
  • 116:信息披露
  • 117:信息披露
  • 118:信息披露
  • 119:信息披露
  • 120:信息披露
  • 他触摸到了
    创业者的痛感神经
  • 跨越从技术到商业鸿沟的
    特斯拉方式——评《新技术的胜算》
  • 披沙录
  •  
    2015年7月8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书评
    他触摸到了
    创业者的痛感神经
    跨越从技术到商业鸿沟的
    特斯拉方式——评《新技术的胜算》
    披沙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他触摸到了
    创业者的痛感神经
    2015-07-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创业维艰》
      ——如何完成比难更难的事
      (美)本·霍洛维茨 著
      杨晓红 钟莉婷 译
      中信出版社
      2015年3月出版

      ——读《创业维艰》

      ⊙汪晓波

      

      19世纪的英国大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里一开头就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在国内,很多人对这句名言耳熟能详。不过,对于当下中国的创业者而言,狄更斯的这句话却并不适用。或者说,只有前半句适用。这是一个最好的创业时代,没有之一。

      中国这波炽热的创业潮,是在近几年里慢慢形成的。尤其到了今年,很多人突然间发现,身边到处都是信心满满的创业者。这波创业潮的形成,既是政府引导的结果,也是技术变迁、时代发展大环境之下的必然。李克强总理因为到处讲“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被人取了一个据说他自己很喜欢的外号,名为“创客”总理。

      我个人是乐见于这波创业潮的。无论是从为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寻找新动力,还是从缓解就业压力等角度来看,民间自主创业的热情喷发,都是深具意义的。高层认为此举算是牵住了牛鼻子,斯言不虚。在宏观意义上,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只是,在微观角度,我也觉得这波创业潮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啃老”创业群体的出现,一些在就业市场上缺少竞争力的相对弱势群体的被动创业,以及某些被创业光环冲昏了头脑的年轻人盲目创业,都有可能为个人未来的危机埋下伏笔。

      创业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激情与梦想,更需要理性的把握能力和对商业逻辑的深刻洞察。这就需要学习。创业者要在市场中学习,向过往(当然也包括当下)的成功企业和失败企业学习,也要向各种沉淀下来的经验学习。通过持续的学习,创业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盲目性。

      日前,我读到了手头这本名为《创业维艰》。通常,我对此类出版物不以为然。出版商们向来有其成熟的营销模式,如拉一帮人在封底处荐书。对于作者的介绍,也刻意突出其硅谷的背景。但我想的是,打着硅谷旗号的骗子也很多。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文字垃圾着实太多了,不多点心眼不行。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改变了看法。这本《创业维艰》确有干货,或许可以这么说,这的确是一个来自硅谷的资深创业家的经验之谈,也是其自身痛苦的经验总结,值得创业者们思考与借鉴。

      今天这个世界上最活跃的创业地,包括美国硅谷、波士顿,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以及中国的多个一线城市等。地理位置不同,创业者面对的问题却大同小异。《创业维艰》的作者本·霍洛维茨的目标受众固然是美国的创业者,不过,对于今天的中国创客来说,同样很有参考意义。《创业维艰》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剥掉了创业的华丽外衣。霍洛维茨一再叙说的,都是围绕创业的艰难之事。他既讲述了自己充满波澜的创业之路,分享了创业经验,也针对创业群体最关心的诸多问题展开讨论。他的意见,当然只是一家之言,但从问题设置来看,可以这么说,霍洛维茨已经触摸到了创业者的痛痒之处。

      霍洛维茨目前是硅谷的风投家。履历表清晰表明,他经历过完整的、艰辛的创业历程。经历过的人,对创业过程中的种种艰难,自有更深刻、更有共鸣心的体悟。霍洛维茨创办过企业、卖过企业,也投过企业,并体验过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的恶劣环境。因此,霍洛维茨对自己创业过程的讲述,以及创业经验的分享,是很有价值的。正在为梦想而挣扎的创业者们,听一听他的意见,不无裨益。

      可以举些霍洛维茨在书中分享的经验例子。比如,如何在事情一团糟时面对现实。很多创业者都有此类感受,在遭遇了太多事先没有料到的难题之后,合伙人离你而去了、竞争对手剽悍地蚕食你的生存空间、天使投资快烧光了,如此等等,觉得实在做不下去了。在这样的艰难时刻,该怎么办呢?霍洛维茨谈到了如何面对现实的原则。如果说,在企业健康时告诉企业如何做正确的事情,属于锦上添花,那么在企业几乎搞砸了的时候告诉创业者该怎么办,则无疑是雪中送炭了。

      作者对于创业团队CEO的分析,也颇有参考价值。有的CEO具备出众的战略眼光,却对公司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细节心有厌倦。例如流程设计、目标设定、机构责任划分、员工培训,以及绩效管理等,都关乎一个企业的规范性与管理的精细程度。倘若CEO对这些细节无感,后果可想而知。还有一类CEO则刚好相反,事必躬亲,执着于推进各种工作流程,但在面对重大决策时,却往往焦虑,过分担心结果。霍洛维茨显然熟知各类CEO的状况,因此他的描述与分析容易能赢得共鸣。

      应当说,霍洛维茨提及的许多问题,都是促人思考的。比如,可以去朋友公司挖人吗?大公司的主管为什么难以适应小公司的工作?究竟该如何去解雇员工甚至裁掉高管?霍洛维茨对创业公司常常遇到的问题了然于胸。他的提问,直击痛点,让人无法回避,无法不去多想一层。

      霍洛维茨的分析,当然不是什么标准答案。但过来人的思考,总是有其独到的价值。读者可以看到一个硅谷创业者的创业历程,更可以与他一起思考,那些在创业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如果不指望霍洛维茨给创业者指出一条光明大道,那么可以这么说,这本书多多少少可以个人有一些有益的启示。至少可以让那么刚开始创业之路的年轻人避免去走某些弯路。

      回到当下中国的情形来看,我深以为,创业真的是这个时代的摇滚。摇滚音乐更看重的,是某种情怀。创业者需要情怀和梦想,但又不能只是这些。《创业维艰》让人对创业的艰辛有更多体认,也对创业过程有更理性、更具智慧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