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评论
  • 9:研究·宏观
  • 10:数据·图表
  • 11:书评
  • 12:上证观察家
  • 13:股市行情
  • 14:市场数据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多管齐下整合资本市场结构调整新渠道
  • 利息一降再降,信用卡手续费为何不降
  • “金砖国家”
    未来更有成色
  • 新一轮楼市政策倾注全力纠偏
  • 警示:“股票收益互换”中的杠杆风险!
  •  
    2015年9月2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评论
    多管齐下整合资本市场结构调整新渠道
    利息一降再降,信用卡手续费为何不降
    “金砖国家”
    未来更有成色
    新一轮楼市政策倾注全力纠偏
    警示:“股票收益互换”中的杠杆风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多管齐下整合资本市场结构调整新渠道
    2015-09-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此次四部门联合发文,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意味着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额交易整合迎来加速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兼并重组将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意味着国企大整合时代的到来。而央企整合为资本市场打通了结构调整的新渠道,也为股市造就了投资机会。一般估计,为避免同业竞争,资源要素将会进一步向大企业大公司集中,形成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或竞争规模的大国企,外向型及涉及“一带一路”业务的国企合并可能性较大。

      □周子勋

      国际金融市场近几周来风狂雨骤,经济形势扑朔迷离,不仅为全球经济增长添加了更多不确定性,也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前经济运行中遇到的新压力,非得要有新办法、硬实招不可,以化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证监会、财政部、国资委、银监会等四部门8月31日晚间联合发布的《关于鼓励上市公司兼并重组、现金分红及回购股份的通知》,就被市场视作是一种在当前新压力下尝试的新办法。这份文件针对上市公司兼并重组、现金分红、回购股份等三方面提出了十三条具体意见,旨在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大力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积极鼓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提升资本市场效率和活力。

      并购重组是结构调整、提高行业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尤其在产业发展到规模竞争的当下。随着证监会去年7月为重组松绑,国内资本市场上的并购重组便进入加速阶段。据统计,去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达14500亿,其中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交易金额占比33.3%,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整体交易金额占比48.2%、在重大重组交易中金额占比48.1%。今年并购重组更加频繁,1至7月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12685亿,为去年全年的87.5%,其中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交易金额占比为19.7%,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整体交易金额占比37.7%、在重大重组交易中金额占比高达62.1%。资产重组促进了企业做大做强和行业整合,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和结构的调整。

      进入2015年之后,重组热潮仍在持续升温,今年8月以来,沪深两市有158家上市公司发布并购重组进度。从并购涉及的行业来看,新兴行业的加入凸显当前的经济转型轨迹。在2014年前,传统行业是国内并购市场的主力。从2007到2013年,房地产、公用事业、采掘、有色金属、银行是并购热情最高的五大行业,而机械设备、电子、化工、计算机则是发起并购意向最低的五大行业。而在去年,新兴产业不仅成为并购发起方的主力,同时被并购标的亦呈现出新兴产业偏好。有分析指出,随着新兴行业对传统行业的渗透、新兴行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兴产业将逐步取代煤炭、钢铁、水泥、化工、房地产这些传统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

      不过,伴随整体重组数量持续升温的,还有上市公司重组的密集搁浅。从今年2月迄今,先后有安妮股份、江泉实业、园城黄金、安彩高科及西藏旅游等多家公司重组宣告终止。背后的原因,据分析,“可以归纳为双方对重组标的估值差异、财务状况不合要求、方案不达监管要求、标的资产股权结构情况,标的公司爽约以及盈利前景不明朗等等。其中估值差异,也就是价格谈不拢,在去年的重组搁浅案例中更是占到六成,可以说是最大拦路虎。”除估值差异外,还有因股权结构过于复杂而最终导致重组流产的情况。

      此次四部门联合发文,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意味着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额交易整合迎来加速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兼并重组将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将对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国企兼并重组意味着国企大整合时代的到来,而央企整合为资本市场打通了结构调整的新渠道,也为股市造就了投资机会。

      未来哪些行业的国有上市企业会合并重组?一般估计,主营业务在国内且规模较大的国企合并重组的可能性极低,尤其涉及航空、石油、电力、通讯领域的国企合并重组的可能性较小,而同类的、外向型及涉及“一带一路”业务的国企合并可能性较大。此前有分析称,分类基础上的重组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思路,现在核电、水运、铁路等行业,六七家大国企挤在一起的现象不少,为避免同业竞争,资源要素将会进一步向大企业大公司集中,形成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或竞争规模的大国企。

      由于不少行业深陷产能过剩窘境,以消除产能过剩为目标的企业并购,有几类现象必须尽力避免:一是上市公司老总不务正业专做并购。一些上市公司发布并购题材股价大涨后,老总觉得并购是刺激股价市值管理的最好方法,于是把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管理,自己满世界去找目标公司洽谈并购,摇身一变成了“并购专家”,因无暇管理好公司以致主业衰落。二是壳公司“僵而不死”越卖越贵。一些主业亏损负债累累的公司只有寥寥数十员工看家,但市值仍在狂热的“买壳大军”推动下常年维持在十几亿规模,在绝对的卖方市场氛围下仍能挑三拣四并最终获大利全身而退。三是并购只看概念,很少能从企业战略和产业链整合的思路来策划,选择“结婚对象”的主要条件就看是否市场热门题材。四是资本掮客满天飞。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金额就超过万亿,按2%交易佣金计算,这其中隐含的财务顾问费用就有200亿以上。五是借重大并购题材操纵股价。六是估值只看市盈率和对赌承诺。许多上市公司股票市盈率在30倍甚至更高,而上市公司与PE机构携手的一、二级市场联动模式,存在上市公司估值虚高和操纵股价的隐患。还有,目前企业的融资渠道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例如并购贷款期限较短,使用条件较严,并购贷款支持力度有限,兼并重组的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并购融资之中直接融资比重较低,资本市场支持兼并重组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等等。

      至于现金分红、回购股份,这原本就是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也恰是沪深上市公司多年来的软肋。鼓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无疑是在有意保护中小投资者,提振股市。只是,上市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融资和分红的能力和愿望是完全不同的,一律要求上市公司分红,似有矫枉过正之嫌,比如对处于成长期的上市公司,如果强制分红,很可能因资金不足打压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因此,推出“以股代息”制度,实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股票股利分红的重要补充。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