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财富·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信息披露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银监会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监管合作
  • 股票吸引力提升 部分ETF基金现净申购
  • “偿二代”来袭 中小险企寻觅上市平台
  • 关爱自闭症
    钰诚集团践行“金融+科技+公益”社会责任之路
  • 价格进入合理区间 股权质押项目再获机构追逐
  •  
    2015年9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财富·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财富·财富管理
    银监会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监管合作
    股票吸引力提升 部分ETF基金现净申购
    “偿二代”来袭 中小险企寻觅上市平台
    关爱自闭症
    钰诚集团践行“金融+科技+公益”社会责任之路
    价格进入合理区间 股权质押项目再获机构追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偿二代”来袭 中小险企寻觅上市平台
    2015-09-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赵铃 ○编辑 颜剑

      

      又一家上市公司将保险企业“笑纳”至麾下。近期股价走出逆势行情的华资实业,因计划控股华夏人寿而摇身变为炙手可热的“类保险股”。这是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拟控股险企的第三例,但绝非最后一例。据业内人士透露,实际上为数不少的中小保险公司都有计划寻找上市平台,间接“并表上市”。

      诉求的趋同性,令各路资本蠢蠢欲动。一方面,主业式微的上市公司转型动力迫切,如将保险资产置入其中,便成功实现“高富帅”的华丽转身;另一方面,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二代”保险监管体系启动在即,资本金补充压力相对不小的中小保险公司,亟须找到较快并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渠道。

      

      潜在标的物

      相比之前天茂集团拟控股国华人寿、西水股份拟控股天安财险,华资实业控股华夏人寿的这笔资金(约316.8亿元),创下了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收购险企股权的新纪录。

      据保险圈人士透露,这样的资本故事未完待续。“实际上为数不少的中小保险公司目前都在寻找上市标的,希望通过并入上市公司途径,间接实现‘并表上市’。与此同时,一些上市公司也有吸收、整合保险资源的计划。双方一拍即合。”

      其中,有两类上市公司正引起投资市场的关注,被视为很可能会装入保险资产的潜在标的。一是中小保险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旗下的上市公司,无论是从控制权还是交易价格来考虑,都是理想之选;另一类是主业长期亏损、甚至是“僵尸”企业,由中小保险公司股东出面从中协调并表事宜。

      至于有哪些中小保险公司存在被并表的可能?“控股权掌握在民营资本手中的中小保险公司,销售高资本消耗保险产品(多以理财型险种为主)的中小保险公司,以及中小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突然暴增也可能是一个信号。”并购界资深人士一语道破,符合以上一类条件、尤其是同时具备三类条件的中小保险公司,最有可能存在被并表或借壳上市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民营资本掌控的中小险企,实际控制方往往有着丰富的资本市场运作经验,“并表+借壳”是他们运作资产的主要套路;而在明年“偿二代”正式实施后,销售高资本消耗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将面临更大的资本金补充压力,如要解决不断补充资本的远虑,资本市场仍然是理想之选。

      事实上,除资本诉求激增这点之外,政策红利的出现,也是驱动上市公司控股、并表保险公司的主因。即准入门槛放宽,中资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比例的上限由20%提高至51%,这有利于上市公司掌握保险公司的绝对控股权。

      

      盈利可持续性待考验

      从今年已发生的三个上市公司拟控股中小险企案例来看,由于市值的暴增,而被资本市场解读为“蛇吞象”。一位投行人士称,“从原先主业不景气、微利甚至亏损,到现在置入炙手可热的保险资产、去年利润额十几亿,对于公司本身而言,肯定是一大利好。”

      加上保险行业大环境的趋暖、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全面打开,这些摇身变为“类保险股”的上市公司,被投资者赋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也是缘何上市公司甫一公告参股或控股保险企业,股价便扶摇直上的原因。

      但在一些保险圈人士看来,这些表面资产规模庞大的中小保险公司,只是看上去“高富帅”。“这些中小险企去年开始突然扭亏为盈,的确一旦达到绝对控股并表的条件,那么它们就会为上市公司的盈利添砖加瓦,从而对上市公司自身股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但要注意的是,这些主要依赖利差模式上位,但在承保业务上不具备优势的中小险企,之所以财务报表瞬间由绿翻红,主要是由于2014年股债市的反转以及非标资产收益的一路狂飙,今后能否保持长久的持续性盈利,仍有待于时间检验。”

      首先,随着资本市场的变化,这些中小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盈利情况容易大起大落;其次,这些中小险企严重依赖“利差”这一盈利模式,上市公司将难以避免未来要“输血”的局面。

      为此,业内人士的建议是:上市公司控股、并表中小保险公司后,不能一味地坐等后者来“进贡”利润,更不能简单地将保险公司沦为其资金平台,而是应该利用自身在渠道、人脉、投资方面的优势,来拓宽保险公司在保费收入和投资项目上的来源。

      此外,眼下国内中小险企普遍存在风险控制薄弱、公司治理能力欠缺等问题,上市公司应借力助其改善这些问题,从而令后者真正步入健康、稳定、长久的盈利轨道,进而为上市公司持续提升利润贡献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