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上证50ETF期权每日行情
  • 题材股表现精彩纷呈
    创业板勇攀反弹新高
  • 基因测序概念股获热钱关注
  • 大数据基金获青睐 券商争发创新产品
  • 俄土暂无战事
    市场静观其变
  • 不惧震荡 基金紧盯成长主线
  • 救市资金应该如何退出
  •  
    2015年11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3版:新闻·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新闻·市场
    上证50ETF期权每日行情
    题材股表现精彩纷呈
    创业板勇攀反弹新高
    基因测序概念股获热钱关注
    大数据基金获青睐 券商争发创新产品
    俄土暂无战事
    市场静观其变
    不惧震荡 基金紧盯成长主线
    救市资金应该如何退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救市资金应该如何退出
    2015-11-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姜韧 ○编辑 杨晓坤

      

      救市资金入市至今,仅仅数月而已,从时间节点分析,也远未到退出的时候,更何况救市资金目前整体仍处于浮亏状态。但自救市资金入市之日起,就不时有救市资金退出的评论,那么救市资金究竟是如何退出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海外救市资金进退的案例。

      救市举措在全球市场并不罕见。按时间排序由近至远,最近三次海外市场救市举措,分别是中国台湾地区股市、日本股市和美国股市,其中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股市救市资金仍未退出。2008年股灾后美股救市归纳起来分别是三大举措,即TARP措施资金直接买股、降息和QE货币宽松政策。道指自2009年至今涨幅基本接近翻两番,因此TARP救市资金已经择时卖出。救市资金卖股是在2011年前后,其时道指涨幅接近一倍,显然救市资金选择在牛市周期退出。而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则要等待经济逐步复苏,因此道指从2011年救市资金开始退出至今,在蓝筹股派息和回购支撑下,道指涨幅继续接近一倍。

      按救市频率统计,日本股市、中国台湾地区股市、韩国股市和中国香港地区股市救市资金入市较频繁,其中尤以日本股市救市频率最高,从1964年至2013年,各类平准资金入市不下数十次,统计结果显示救市效果好坏参半,这佐证了救市举措是必要之举但绝非经常之举。因此从救市效果分析,反而是救市频率出现较少的中国香港地区股市救市效果较佳。

      1998年港股救市时动用的外汇基金,其实就是香港特区常备的救市资金,根据外汇基金条例规定,外汇基金的主要目的是直接或间接影响港元汇价,并且还要保持香港特区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全,以及保持香港特区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1998年8月外汇基金就是援引上述条例规定作为救市资金入市买股,共计动用资金1180亿港元,这笔巨资规模在当时绝不亚于今年的A股救市资金规模。

      港股救市资金的退出周期是5年,外汇平准基金采用ETF指数基金方式退出。具体方式上,香港金管局成立了面向市场投资者的盈富ETF指数基金,以购买外汇基金当时购入的蓝筹股。在该模式下,救市资金集中持有的蓝筹股以较平稳的方式向投资者转移,同时促进市场形成稳定预期,从而降低对市场的冲击。这一退出计划持续至2002年10月15日最后一批待沽单位完成认购时,加上过去期内收取的股息及其他收入,盈富基金共获取资金约1649亿港元;若计入港府决定长期持有的约515亿港元官股,港府合计收益约983亿港元,回报率超过83%,而且,恒指同样步入牛市周期。

      从全球市场案例分析,救市举措都是非常之举。救市成功的案例都显示,救市资金退出也都是经过缜密安排的,与蓝筹股价值投资和牛市周期息息相关,绝非散户式的买卖进退,因此对救市资金退出“杞人忧天”式的猜测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