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专版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路演回放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路演回放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短期市场震荡加剧
    借回调介入绩优偏股基金
  • 人民币国际化:
    功夫在SDR之外
  • 信达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独立董事任职声明
  • 揭秘最大省级铁路产业基金
  •  
    2015年12月1日   按日期查找
    A5版:研究·财富 上一版  下一版
     
     
     
       | A5版:研究·财富
    短期市场震荡加剧
    借回调介入绩优偏股基金
    人民币国际化:
    功夫在SDR之外
    信达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独立董事任职声明
    揭秘最大省级铁路产业基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人民币国际化:
    功夫在SDR之外
    2015-12-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接A1版)

      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再次扩大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度,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这三类机构通过备案即可运用人民币投资中国银行间市场;投资范围大幅拓展,从仅限于债券现券交易拓展至债券现券、债券回购、债券借贷,以及债券远期、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衍生产品;取消投资额度限制,参与的境外机构可自主决定投资规模。这既是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人民币的国际化从过去单向推进计价与结算功能,向计价与结算、储备货币双向推进的新阶段。但诸如此类的措施,都是着眼于人民币债券在岸市场的储备功能。事实上,中国在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两条腿向前迈进提升人民币国际价值贮藏功能。离岸市场中,仅在伦敦交易所挂牌的人民币债券约有34支,规模约为233亿元人民币。据彭博数据显示,目前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整体规模已达约5500亿元人民币。2015年10月,央行在伦敦发行5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就是中国在推进人民币从贸易的计价、结算货币,向金融资产的定值和储备迈进的既定步骤。

      当然,更重要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新阶段对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到2015年9月末,中国未清偿余额已达到了441627.6亿元,在2000年时仅为26518.5亿元;相应的,债券余额与GDP之比也从2000年的26.58%上升到了2015年的72.09%。但储备货币要求的高安全性、高流动性的国债余额较小,9月末的国债余额仅为103150.63亿元;即便包括政策性银行在内的金融债券可视为政府机构债券,有比较好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足以满足境外投资者对资产流动性与盈利性的要求,但规模也仅为138944.22亿元。国债与金融债券之和与2014年GDP之比也仅为38.06%。相对于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债券市场而言,中国债券市场仍然比较缺乏应有的深度、规模有限,尚难以承接大规模的国际投资者债券配置需求。因此,要让人民币在将来发挥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就要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债券市场,尤其是政府债券市场。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扩大债券发行规模,虽其要义更多指向企业债券,但也应当包含逐步扩大中国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丰富政府债券的期限结构。

      第四,切实的市场化改革与创新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成功至为关键。稳健的宏观经济和金融有助于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扩展其储备功能。人民币成为SDR的篮子货币,有助于增强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但这只是信心中极不重要的外在条件。所谓加入SDR就相当于IMF为人民币国际化背书之说,实不敢苟同。对人民币的背书,不在别的,而在中国健全的经济发展和创新之上打造出来的健康的金融体系与坚挺的人民币。反面的教材同样是日元,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经济一蹶不振,直接击碎了日本人日元国际化的美梦。宏观经济不稳定会导致汇率的剧烈波动,也会导致国内金融资产价格的巨大波动和风险,降低该国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吸引力,国际投资者也不会信任经济不稳定、灵活性差、难以自我恢复的国家的金融资产。这正是欧元仍难以取得与美元相匹敌的储备货币地位的重要原因。

      那么,什么力量能够铸造稳健的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呢?答案是,通过切切实实的市场化改革与创新,提高经济的灵活性和自我复元的韧性。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再也无法通过过度刺激投资来实现高增长了,因此,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所谓供给侧,最基本的仍在于市场化和创新。市场化是机制的根本性转变,而创新既包括组织的创新,也包括利用新工业革命的契机实现技术与产品的升级。唯有如此,中国才能在全球经济中提升竞争力。当然,市场化仍然需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政府在敬畏市场、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总之,经济新常态下的政府稳增长、简政放权下的市场化改革,不仅是国内的需要,也是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需要,这比是否是SDR的篮子货币更为根本。

      (作者系第一创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