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专栏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人民币踏入国际顶层分工体系关键一步
  • 欧洲加码QE已势在必行
  • 亏损央企如何面对年终大考
  • 直面后SDR时代的严峻挑战
  • 证金公司应尽快回归本位
  •  
    2015年12月2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人民币踏入国际顶层分工体系关键一步
    欧洲加码QE已势在必行
    亏损央企如何面对年终大考
    直面后SDR时代的严峻挑战
    证金公司应尽快回归本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证金公司应尽快回归本位
    2015-12-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张书怀

      

      证金公司在今年的股市“异常波动”中被当作准平准基金使用,因此其一举一动备受市场关注,也给市场留下了值得思考的问题。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完毕后,不少媒体不惜力气挖掘和梳理证金公司的持股情况,企图寻找证金公司自7月上旬入市以来的运行轨迹。一份报告说,证金系(包括汇金公司、证金公司及以基金形式出现的中证金融资产管理计划)自救市以来共动用了至少1.26万亿资金,共买入1363家(另一统计为1366家)公司的股票,截至9月30日市值为11987.5亿。若剔除汇金公司,以进入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为统计口径,证金公司(包括资产管理计划)共买入1017只股票,占市场正常交易股票总数的40%。

      证金公司的职能定位是什么,为什么它可出来救市?按成立时的官方说法,证金公司的主要职责范围是:为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提供转融通服务,监管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运行,监测分析全市场融资融券交易,运用市场化手段调节证券市场的资金和证券供给,以及中国证监会赋予的其他职责。大家知道,证金公司是因应转融通业务的建立而产生的,其基本职能是个转融通平台,不具备营运股票投资的组织架构。让证金公司担当“准平准基金”角色,应属于“中国证监会赋予的其他职责”,是一种临危受命行为。但这个临危受命,却没有同时明确行为规范、操作规则及其他配套措施。

      比如,要不要定期披露持股数量、持股市值、个股持股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等信息?上市公司和基金都须披露年报、半年报、季报,并随时披露应披露的信息,证金公司握着这么多股票,拥有这么高的市值,相当于几百家公募基金的能量,而信息是资本市场运行的依赖,透明是资本市场的灵魂。证金公司不披露信息就属于暗箱操作,不符合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向。而且在实际运行中市场形成了“证金概念”,形成了追逐证金概念股的明流暗流。

      再比如,要不要防范证金公司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证金公司持有这么多股票,那就必须防范其内幕交易的产生,防范其“老鼠仓”的产生。有这样一个例子,经纬电材是个小盘股,也是现在证金系持股比例最高的上市公司,合计持股占比为21.99%。7月8日,经纬电材成交额突然放大至9.3亿元,当天以跌停价开盘,以跌停价报收,但盘中一度涨停,可以确定为证金系入场。假如这一举动被内部人泄露那就肯定造成内幕交易。

      还有,要不要实行明买明卖?现在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大股东出于稳定市场价格或其他目的,常要增持或回购本公司股份,做法是先发个告示,说明打算以什么价位在多长时间用多少资金回购或增持本公司股票。证金是手持巨量资金的公司,如果采取明买明卖的方式,股价可及时做出反映,同时明买也可以作为支持股市上行的信号,明卖也可以作为行情走向稳定的信号,预先告之可以和市场上的其他行为人形成一致的合力,更有利于抑制暴涨暴跌,起到稳定股市的作用。

      再者,要不要给市场一个相对明确的退出时间?正式的平准基金是一种临时性的短期救市资金,有入市就有出市。早些时候证监会曾公告:证金公司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中央汇金公司转让了一部分股票,由汇金公司长期持有。同时表示,证金公司稳定市场的功能不变,今后若干年不会退出,但一般不入市操作。“一般不入市操作”具体含义是什么,似乎各有理解。是不是在一般情况下不买也不卖?包括不包括向汇金转让这种形式的买卖?如果是不买也不卖,也不转让,那证金公司持有的股票就成了被锁定的非流通股,如此巨量的股份被锁定,对股市的流动性无疑会有不小的影响。而且证金公司持股的存在,也会给人有资金“托市”之感,不利于股市行情的自我修复与自我调整,更不利于促使投资者形成正常的投资心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在不影响股市稳定的情况下,证金公司还是尽快退出股市为好。当然退出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以协议转让的方式转让给汇金是一种,明告市场在什么时间以什么价位减持多少的办法也可试行,将属于转融通标的证券以合理的价格转让给证券公司也大可探索。

      (作者系资深市场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