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上证观察家
  • A3:评论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公司巡礼
  • A8:财富故事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能源O2O江湖的“蓝海混战”
  •  
    2015年12月3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财富故事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财富故事
    能源O2O江湖的“蓝海混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能源O2O江湖的“蓝海混战”
    2015-12-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能源O2O行业正处于蓝海混战期。

      上证报记者接触到的平台型创业企业,或多或少都会以行业老大或模式独特自居,然而纵观整个能源互联网市场,仍然原始而混沌。创业企业即使A轮标榜千万级或亿级的估值,与生活O2O企业动辄几十亿美金的估值相去甚远。事实上,这与几年前生活O2O企业刚刚进入人们视野时,情况几乎相同,随着时间推移,市场会慢慢给出答案。

      ⊙记者 姜隅琼 ○编辑 谷子

      冬天来了,工业互联网在寒风中孕育新的希望。

      曾几何时,衣食住行,各式各样的生活O2O平台迅速占领了日常生活每一根毛细血管,甚至细到指甲怎么画,车在哪洗,谁去拿外卖,它们或因大量补贴迅速占领市场,或因同行之间的口水战声名鹊起。互联网大有颠覆传统行业,推倒重来之势。

      然而,不断下滑的实体经济增速难以支撑新兴互联网企业高至云端的估值,二级市场股市暴跌也随之传导到一级市场。BAT巨头冻结招聘,滴滴和快的、大众点评和美团等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合并,种种迹象表明生活领域的O2O初创公司完成混战,英雄座次排定。

      而在能源领域,O2O运营商刚开启一个草莽辈出时代,新能源“滴滴”、售电“uber”、充电桩“大众点评”等开始在细分领域跑马圈地。曾被视为迂腐、落后的能源行业,正在开出新的花朵。新一轮资本游戏,刚刚开始。

      边开车边建桩的特斯拉车主

      北京初冬的一个雨天,王振飞匆匆赶来,来不及寒暄,他坐下第一句话便敞开说,“(新能源汽车)行业很热,疯狂的状态。”见到记者之前,他刚刚从中电联关于电动汽车充电桩标准的讨论会上回来,身穿一身黑夹克和长裤,搭配黑色BV编织包和暗红色豆豆鞋,低调而不失时尚,完全符合他中国第一批特斯拉车主身份的气质。

      他因特斯拉结缘新能源汽车,也因此开启人生新篇章。从北京提车回深圳的路上,由于沿途充电桩设施不完善,车续航里程不足,他遇到了充电难题。王振飞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沿途边开车边建桩,并创立了为特斯拉建充电桩的充电网科技有限公司。

      “我之前在爱国者、Intel等电子消费类硬件公司工作,一直想做偏软方向的事,新能源是风口,电动汽车很原始,同时也是未来的移动终端,大有机会。”王振飞对记者道出创业原委,并解释自行建桩只是体验、摸索流程,而不是异想天开。

      充电网定位新能源汽车的后市场运营服务商,由于离下游用户最近,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有限、C端还未爆发,这种模式对资金储备要求更高。据介绍,充电网主打“桩联网”的第一代APP去年5月上线后,公司经历了从1个员工到130多人的高速发展,一年已花掉3000多万元人民币,主要投资在建桩、人员工资等方面,仅靠王振飞和合作伙伴的创业启动资金4000万元远远不够。

      “做放长线的产业,不融资活不下来。今年70%收入来自卖桩,近阶段造血靠B端服务,未来盈利靠C端市场。预计2017年实现盈利。”王振飞介绍,公司目前已启动A轮融资,“我一天见4个机构,资本市场很冷,只是因为电动汽车市场很热。”

      同样感受到资本热度的是前投资人、现聚电科技CEO贾雪峰,他创立的定位线下充电桩生产和线上充电网络运营的聚电科技,在行业内积累了3年多,不到一年时间闪电般完成两次融资,公司年初以15%股份引进上市公司茂硕电源投资,11月初又获得沃尔核材5000万元增资投资,公司估值已达亿级,旗下充电桩设备制造子公司实现盈利。

      贾雪峰介绍,在年初和6月之后两次融资过程中,接触了7-8家机构,“一切都很顺利,很快。”甚至有2家大型能源集团,包括国企和民营企业,对公司有浓厚兴趣,直接发起收购邀约。

      不仅仅是新能源,传统能源在行业过剩的艰难环境下,也在寻找出路。继“找钢网”年初以1亿美元估值成功融资后,大宗商品的撮合交易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东煤交易”)今年5月刚完成A轮融资,正逐步从煤炭电商向煤炭供应链金融、物流等增值服务提供商转型。据公司董事长李洪国介绍,平台今年交易量预计将达6000万吨,交易额200-300亿元,随着交易由量向质提升,资金需求更大,新一轮融资计划已在酝酿,预计未来两个季度内实施。专注投资LNG产业的基金云顶科技最新投的项目也是LNG电商平台。

      “慧眼识珠”的产业投资人

      近两三年,BAT巨头在中国掀起一股投资收购潮,欧美大牌风投基金也在抢夺优质项目资源,生活O2O领域的融资一时风头无两,估值不断爆出新高。与生活O2O明显不同的是,能源领域的O2O平台公司早期融资时更吸引产业投资人进入。

      8月底刚刚完成千万级A轮融资的“全民光伏”CEO欧文凯告诉上证报记者,平台为分布式光伏项目对接提供线上和线下一站式服务,在融资过程中曾遇到两家浙江的制造业集团企业,都有上市公司平台,之前没有涉足过能源,明确表态能源是集团未来的投资重点,特别是新能源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与之对应的是,红杉中国从2014年初就开始关注全民光伏的母公司航禹能源公司,由此观察到平台的每一步进展。期间红杉的好几个投资团队通过不同渠道与公司接触过,其他大牌的投资机构也都见过,但最后投资方是中兴电力旗下的产业投资基金,集团主业为变电站。

      “传统行业企业,增长空间已不大,需要新的利润增长点。他们在做背景调研时感受到能源市场的热度,最近一年,行业太多改革信息出来,且能源又是一个大产业,很有发展空间。传统公司收了高速增长的能源初创企业之后,直接放入上市公司报表,利润就好看了。”欧文凯解释说。

      谈及最后与中兴合作的原因,不外乎双方对能源互联网概念和市场判断一致。“他们觉得我们比较接近入口,会用互联网手段做marketing,懂大数据。中兴原来做变电站,不懂新能源。资本大佬出身电网系统,过去做事靠关系就能搞定。所以投一家年轻、有活力、有想法的团队,弥补市场化短板。对于我们来说也一样,能源互联网的未来是售电,而我们不懂电,对方有市场,变电项目的屋顶可以成为增量,现在已经逐步在验证。”全民光伏联合创始人刘杨向记者介绍。

      全民光伏的案例并不是孤例。贾雪峰在创立聚电之前的身份是同创伟业投资副总裁,经历过华尔街投行豪掷千金的最好时代,也目睹过金融危机哀鸿遍野的最坏时光,由于有7年的从业经验,自己对机构更熟悉,最初公司融资时倾向于找机构投资人。哪知道,岸边人下海,总有呛水的时候。

      从谈判桌一头到另一头,贾雪峰并没有占到便宜,令他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刚入行两年的某公司投资经理带着团队来做尽职调查,最初一切顺利,直到最后介绍团队背景贾雪峰说出自己曾经的投资职业生涯,对方立刻没了继续问下去的兴趣,融资不了了之。

      相反,产业资本对公司有极大兴趣。沃尔核材的投资决定也堪称神速,双方初次接触就在10月,之后见了几次面,由于产业布局有很大的互补性,投资方很快拍板,尽职调查做了3-4周,迅速上公司董事会会议决策,11月就完成投资。“沃尔很有诚意,承诺未来会有1+1大于2的合作,令我们几乎不可能拒绝。”说起合作方,贾雪峰连连赞叹。

      在东煤交易中心董事长李洪国看来,A轮选择物流背景产业资本的投资,一方面是共同看好未来电商对大宗商品供应链和物流革命的改变。另外,更重要的是,与产业资本合作走得时间更长。“消费品是短跑的话,大宗商品是中长跑,需要耐力,风投、投资的钱更适合加加油,靠这种方式(公司运转)接续不上,退出时间比较长,投资机构不像看消费品领域那么清楚,和产业资本结合,共同走的时间会长一些,未来爆发力更大。”他说。

      一个没有VC的江湖

      纯互联网的轻资产模式冬天已经到来,由于门槛低,更新换代快,竞争对手多,已成红海。国泰君安计算机行业分析师符健称,中国互联网进入新常态,未来中国网民红利消失,未来五年中国网民增长不会超过5%;传统互联网行业,增速降低,且竞争更加激烈。

      在未来,机构投资者们更看好将互联网看成一波浪潮和工具,对传统产业补充和更新换代。能源互联网的投资也遵循这一原则。

      贾雪峰在职业生涯后几年专注投资新能源、新材料板块,深谙此理。“最烦以前创业者拿一个‘To VC’的商业模式,没有任何逻辑只想烧钱的Idea。”在他看来,新能源进入门槛相对较高,比较小众,尤其在全民创业的今天新能源领域的创业也是少之又少,“互联网+”后面的“+”是能源的生产端、服务端,每一块都有相应的大型企业在布局,不像“互联网+长沙米粉”那么简单,并且有牌照门槛,不是草根创业者能玩得动的领域。

      相应的,专注于做VC的风险投资,很少能在能源行业物色到投资机会,项目一般只有大型产业投资集团或巨型PE机构能投。“因为门槛很高,规模相对小的天使投资人,投300、500万甚至千万在这个行业连水花都见不着。只能投一些行业细分的配套,比如做关键设备或原材料,最终退出渠道也是被能源集团并购,能源板块大玩家太多,政策门槛和资金门槛比较高。”

      在能源、设备制造领域有多年投资经验的万马资本合伙人也认为,能源领域进入门槛高,具有投资资金密集、应用客户和入网、政策壁垒等障碍。过去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居多,以及民企中有相当实力的大集团,表现为家数少,投资主体少,门槛高。且能源领域 C端没有太多价值,主要在B端,其他C端行业,如消费O2O、互联网金融非常热,有点钱募点资就可以试一试,能源热度远不如前两者。

      除了门槛高,行业过于专业、爆发时点判断不一致也是阻碍投资机构进入的因素之一。在专业人士看来,一级市场股权投资是在趋势和热点即将到来的时候冲进去投,完全不热或不到趋势的时候很难投。王振飞就表示,如果电动汽车2017年会普及,那么现在是投资的好时机,如果判断2020年市场才会全面爆发,那机构肯定会等一等。

      刘杨用一句话总结了大牌投资机构多次犹豫后最终没有投“全民光伏”的原因:“机构投资人不怕贵,怕不确定,怕我们说的这些都不存在。”他解释,投资人担心业绩预测的系统风险,没看懂,就不着急投,等下一轮再参与。欧美大牌的投资机构更适合投纯消费互联网或纯金融,没有产业支撑的项目。能源领域,巨型VC偏向投牛逼的技术,如石墨烯。

      任溶分析,虽然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还需要很长时间,但局部领域蕴含结构性机会。特别是新电改背景下,能源+互联网、分布式发电成为主要趋势,此外,传统火电、工控软件、调峰措施融入行业,提高效率,增加安全,使技术更成熟可靠都是投资方向,具体包括储能、传输、变电、配电,以及智能传感、IT、芯片和工控等成熟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曾成功投资LNG上游勘探开发企业并帮助其上市的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亚太区能源行业负责人白波则告诉上证报记者,除了传统能源投资领域,华平也看好并关注能源领域的平台型创业。不过,华平的能源投资更关注对重资产的投资,通过支持管理层的创业平台,去获取优质资源或资产,通过后续资源挖掘或资产运营来实现效益。

      赚钱还要有足够耐心

      门槛高、专业性强、所需资金量大,几乎是记者采访到创业人士对能源互联网的一致评价。在纷纷兴起的“互联网+”大潮中,开一家米粉店或洗车店,上线APP平台,便可以自称互联网思维。然而,能源互联网远比这复杂得多,即便是专注线上的轻资产商业模式,线下也必然很重。

      “电动汽车行业所在的阶段不是做一款很炫的APP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而是要解决前期最难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因此,聚电不是纯粹的互联网企业,不是为了做APP讨巧,或做渠道商的事,是真正在做布点、土建、挖沟布线等很实在的事。”贾雪峰说道。

      李洪国也认为,能源互联网模式不太一样,消费品领域的“烧钱”并不适合大宗商品领域。大宗商品线下纵深较深,不确定性大,和行业结合程度高,需要长期积累。比如,东煤交易的兄弟公司泰德煤网在煤炭行业有十几年交易经验,这种优势不是短期烧钱能形成的,补贴的形式对大宗商品只是锦上添花,没有投资也要发展。大宗商品电商平台做的1000亿,相当于零售业的100亿,因为产业总规模更大。

      线上轻,线下重,对此,全民光伏也有深刻体会。他们在线上撮合分布式屋顶项目资源拥有者和投资商,却因太多行业外资金进入,对行业一无所知,需要扮演投行咨询、融资牵线甚至风控保险的中介角色。

      刘杨说,因为光伏具有金融属性,作为第三方平台在做的事,是替银行、投资基金、融资租赁、产业投资基金、P2P等想投光伏电站的人,找到一个值得信任的方法,基于平台上的项目,方法背后的数据执行,通过标准化手段测算,哪些因素影响电站的运行,形成第三方全流程风控,透明的展现给资金方、保险公司等,摸索一套投资模式,变成行业通用规则。

      据介绍,目前平台深度撮合的项目有30余个,总量约330MW。在他的设想中,等到平台有约1万个电站项目由于专业服务成交,粉丝量上升至万级,粉丝平均垂直生命周期在平台有几万块的消费价值,商业模式便初步成型,目前每个项目收2分钱/瓦的咨询费仅仅是为了生存下去,还谈不上模式。

      “A轮看产品,B轮看数据、收入,现在还是比较想踏踏实实把产品体验,针对市场需求的服务流程调整过来,如果现金流进来了,我们就不需要融资、分股份出去了,或者即使融资,估值也会更高。”全民光伏CEO欧文凯说。

      先扎扎实实做产品,是能源O2O领域创业者一致的看法。王振飞也认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后服务市场很大,现在公司的APP推广刚刚开始。现阶段做好B的事,潜心打磨好产品,迎接C端的爆发,预计明年是电动汽车元年。“我们做了1年多才准备做A轮融资,因为商业模式之前我们自己也没想明白,机构没有雪中送炭的,都是锦上添花,谁也不傻。我本身也是基金的LP,很清楚投资的游戏规则。”他直白地说。

      虽然能源020爆发还需一定时间,但资本和创业者纷纷进入这一领域,开疆拓土。任溶总结分析,“因为,一方面,行业稳定,不像互联网或者生活O2O领域容易死,二是占台效应,抢占市场先机,过去拿了大把钱不知道怎么花,小钱又看不上的资本,都愿意投能源领域。能源领域的热度不会像当年全民投O2O这么热,但局部短期看好,中长期趋势势不可挡。”

      能源O2O行业正处于蓝海混战期。上证报记者接触到的平台型创业企业,或多或少都会以行业老大或模式独特自居,然而纵观整个能源互联网市场,仍然原始而混沌。创业企业即使A轮标榜千万级或亿级的估值,与生活O2O企业动辄几十亿美金的估值相去甚远。事实上,这与几年前生活O2O企业刚刚进入人们视野时,情况几乎相同,随着时间推移,市场会慢慢给出答案。

      任溶也介绍,能源O2O还处于萌芽期,估值体系尚未明确。传统的能源技术企业和轻资产商业模式的估值没有出现10倍级以上数量级的差别,这跟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有关,“光伏或细分领域的能源O2O,虽然在行业内占据了比较多的市场份额,但与庞大的能源领域,即便是相应的细分行业相比,体量都还很小,仍然有待发育。估计得过一段时间,经过投资的扩张期后,出现新的商业模式和巨无霸企业,再给市场确定一个明确的标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