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5月15日

查看其他日期

吉芬商品
究竟存不存在?

2018-05-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黄 涛

理论上,吉芬商品能够存在,前提是价格变化引致的收入效应必须是正向的,且大于替代效应的负向影响。然而,影响价格和需求的因素众多,想要准确识别吉芬商品何其难矣。这种识别上的困难,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吉芬商品究竟是否存在的争议。

所谓吉芬商品,是指具有如下特征的一类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人们的需求反而增加。也就是说,与传统上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相反,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上倾斜的,斜率为正。据说英国经济学家(一说是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爵士(Sir Robert Giffen,1837-1910)最早发现具有这种特征的商品,因而得名。

按照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中所述,罗伯特·吉芬最初发现违背需求定律的商品是面包。只是后来受保罗·萨缪尔森的影响,人们以讹传讹,面包遂演变为19世纪中叶爱尔兰大饥荒时期的土豆,以致今天一提起吉芬商品,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就是土豆。

理论上,吉芬商品能够存在,前提是价格变化引致的收入效应必须是正向的,且大于替代效应的负向影响。对任何一种商品(包括吉芬商品),价格变贵,人们自然会寻求价格相对较低的替代品,从而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好比牛肉变贵,为摄入等量的蛋白质,人们会选择多消费价格相对较低的猪肉一样。也即是说,替代效应总是负的。

因此,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对吉芬商品的需求要能增加,一定是因为收入效应的正向影响。但价格上涨等同于购买力和收入水平下降,此时对吉芬商品的需求不降反升,意味着吉芬商品必定是劣质品。并且,仅是劣质品还不够,还须非常劣,否则收入下降带来的需求增加,将不足以弥补替代效应引起的需求下降。

尽管作为理论上的推演,无法否认吉芬商品的存在,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少看到吉芬商品的例子。事实上,就算是劣质品,也并非很容易就可见到。搜肠刮肚,能想到的比较确切又为大家熟知的例子,大概是方便面了——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方便面消费量在下降。吉芬商品作为非常劣的劣质品,自然更难见到。

在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版,1987)撰写的“吉芬悖论”词条中,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唐纳德·沃克(Donald A. Walker)教授提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研究,运用住户行为的资料,证明个人消费曲线,是吉芬商品的形式;在市场需求上,也找不到这种曲线……吉芬商品这个概念是难以理解的。”

某经济学家甚至认为,现实世界不存在“吉芬商品”,观察到价格和需求同时上升,是因为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大雨连天,雨伞的价格上升,但其需求量是增加了。这现象没有推翻需求定律:雨伞的需求上升,不是因为其价格上升,而是因为大雨连天。”换言之,雨伞的需求曲线仍是右下倾斜的,只是连天大雨使需求曲线右移,导致价格和需求一同上升。

能影响需求的因素不胜枚举。预期改变、替代品出现、环境变化等等,皆会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导致需求发生变化。而无论需求定律还是吉芬商品,说的都是其他条件不变时的需求曲线,也即在没有其他因素引起需求曲线移动的情况下,价格变化了,需求会怎样变化。这种价格变化与需求变动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直接且唯一的因果关系。

与下雨天雨伞需求上升类同的例子,还有是股市中的“追涨杀跌”。股票价格上涨,投资者往往预期其价格将进一步上涨,引起需求曲线右移,导致股票成交量和成交价格进一步上升。股票需求的增加,并非因为股票价格上涨,相反是由于股票需求增加,股票价格才进一步上涨,因而也没有违反需求定律,所以不是吉芬商品。

再进一步分析,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到需求和价格同向变动的现象,通常是因为其他条件发生变化,影响了需求并进而影响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一定的方法,控制住其他可能影响需求或同时影响价格和需求的因素,才能判断需求的增加与减少是否直接缘于价格的上涨或下跌,进而得出有无违反需求定律和是否是吉芬商品的准确结论。

话说回来,历史上土豆是否真的成为过吉芬商品呢?多数研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但加拿大阿卡迪亚大学约翰·戴维斯教授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有两个重要的前提:第一,必须在收入逼近生存底线时;第二,必须在没有其他食物可供替代选择时。这两个前提都十分特殊,现实世界往往难以同时满足,因而吉芬商品不易观察得到。

不过,近年来情形似乎有所变化。先是以色列两位学者发现日本最低档的烧酒可能是吉芬商品。不过,这些零星的、可靠程度有较大不确定性的证据,似乎并不足以打消经济学者的疑虑。吉芬商品究竟是否存在,仍然有极大的争议。

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因果关系向来难以识别,而倒果为因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影响价格和需求的因素众多,想要准确识别吉芬商品何其难矣!这种识别上的困难,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吉芬商品究竟是否存在的争议——理论上说有,现实中却很难观察到,即使疑似观察到,又难于准确识别。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