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6月14日

查看其他日期

探寻经济持久增长之道的
一场头脑风暴

2018-06-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欧美经济学家论供给侧》
  20世纪80年代供给侧经济学
  研讨会会议纪要
  米尔顿·弗里德曼 詹姆斯·M.布坎南
  托马斯·J.萨金特 等著
  武良坤 译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8年4月出版

——读《欧美经济学家论供给侧》

⊙袁 敏

《欧美经济学家论供给侧:20世纪80年代供给侧经济学研讨会会议纪要》(Supply-Side Economics in the 1980s: Conference Proceedings),记述的是1982年3月在美国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召开的一次重量级且极具影响力的供给侧经济学研讨会议。这次会议由亚特兰大美联储银行和埃默里大学法律与经济中心赞助,参会的有银行家、企业执行官、学者代表等共计332人,其中不乏经济学界泰斗,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托马斯·萨金特、詹姆斯·布坎南等,以及美国时任众议院共和党主席杰克·坎普、亚特兰大美联储主席威廉·福特、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马丁·费尔德斯坦等。就内容而言,这本当年会议中具有代表性的演讲和讨论内容的结集,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且极具场景感的供给侧经济学的学术研究资料。

伴随着里根政府的“经济复兴计划”,供给侧经济学在20世纪80年代翻开了新篇章。供给经济政策依靠支持市场自由竞争、降低税收和公共开支、降低政府对私营经济的控制等手段,帮助美国实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持续繁荣,走出了“滞胀”阴霾。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保罗·沃尔克从更早的货币政策出发,开始实行更严格的货币政策,如货币供应量较低的增长,以打破通货膨胀心理,并从经济体系中挤出通胀预期。与此同时,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国,由撒切尔夫人主导的减税和私有化运动也同样让英国摆脱了“英国病”。然而,在被里根政府采纳之前,供给侧学说几乎还未经受过系统的学术争论。在战后长期受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熏陶的经济学人,很多对这一学说对国家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示了怀疑、质疑。

当历史的脚步来到20世纪中叶,在凯恩斯理论盛行于西方之时,米尔顿·弗里德曼预感其“失灵”的危险,从而开始了自己的理论建构之路。以弗里德曼的研究思路,他从不认为在给定了货币政策之后,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起伏波动影响会非常大:“我赞成削减政府支出,不是因为它能把我们带出经济衰退,而是因为政府部门占用了太多的社会资源……我不支持加税,理由也是一样。”

供给侧学说的主要观点,就是税率政策对储蓄、投资以及劳动力的影响。实际上,供给侧学说强调的是“供给”(或者说生产)方面的经济学,这比强调消费(或者需求)方面的凯恩斯经济学还要早。从萨伊的“供给自创需求”这一论断就可见一斑。而作为西方经济学鼻祖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很明确地讨论了税收政策,并指出税收应当有一个度,以免过度税收而打击劳动者的积极性。经过了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一些学者认识到了凯恩斯主义模型的缺陷,并试图在宏观计量模型中加入对“供给侧”的考虑。而现代宏观理论通过建立宏观模型的微观基础,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考虑纳入微观个体面临的约束条件,部分解决了这一难题。

36年前这次影响深远的会议,对供给侧经济学纯粹的逻辑思想,即供给侧经济学在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宏观经济中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回顾与梳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无疑是一次以尝试“重回古典”的方式探寻经济持久增长的头脑风暴。杰克·坎普将供给侧经济学隐喻为一场美国的“文艺复兴”,有其一定的道理。

这些学术大腕集中探讨了两大基本而且密切相关的问题:一,供给侧经济学能否解决我们目前的经济问题?二,如果不能,那么想要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恢复经济活力,还有其他办法吗?

用《福布斯》杂志总裁和首席运营官小马尔科姆·福布斯的话来说,供给侧经济学,归根结底,说的就是一件事:经济刺激措施。政府通过制定一套对百姓而言更有价值的刺激措施,从而生产出更多商品,提高储蓄水平,刺激创新。为了形成合理的刺激方案,小马尔科姆·福布斯认为需要制订一套税法,营造一种监管环境,保持美元的稳定。对此,政府部门应学会在现有政策环境下生存,不增加纳税人的负担。

供给侧的政策观点认为,政府降低公共支出水平或者收益率会扩大私人部门的产出和就业规模,还会增加总产出的净收益。显然,这种观点被纳入了里根政府的措施中,即大规模减低联邦支出的扩展速度。里根政府认为,要解放生产投入要素,并将其用于生产效率更高的私人部门,降低支出增长速度是关键性的一步。

供给侧经济学的重要分析成果之一,是反驳了所谓的描述通胀和事业之间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供给侧分析并不认为只要能忍受奇高无比的失业率水平,价格水平就会得到稳定,或者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推行非常可能引发通胀的措施和货币政策实现大家可以接受的就业水平。供给侧分析表明,政府出台的合理的公共政策措施不仅是为了刺激就业、储蓄和资本形成,而且还会抑制通胀压力。给定货币存量的增长率,政府的创收措施在刺激劳动供给并减少对储蓄和投资的税收歧视方面的效果越来越突出,价格水平上升的压力也就越小。

回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在美联储货币超发、通胀严重的背景下,作为在美国里根执政时期、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大显身手的西方供给侧学说,为其摆脱经济发展困境、重新注入发展动力,重振当时这些国家经济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