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8月23日

查看其他日期

《今日简史》究竟说了什么何以如此走红——读《今日简史》

2018-08-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今日简史》
  人类命运大议题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著
  林俊宏 译
  中信出版社
  2018年8月出版

⊙杰 夫

凭借《人类简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未来简史》(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两部作品,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风靡一时,成为当今知识界、出版业最炙手可热的人物,而就在七年前,他还只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一位默默无闻的历史学讲师。

短短几年,从讲述人类“怎么来”到思考他们“去何处”,赫拉利以这个宏大的、充满哲学韵味的话题,完成了时间点上由过去到将来的书写,也就是他笔从下“直立人”到“智人”再到“智神”的文明跃迁。或许,是出于形式上完整性、系列上连贯性的考虑,在分别对应于“回顾昨天”的《人类简史》和“展望明天”的《未来简史》之外,国内出版商硬是将赫拉利的新作译成《今日简史》,凑成“简史三部曲”。但被描述成“收官之作”的这本书其实另有关心的议题,也有个更畅销的标题——“21世纪的21个教训”。

对书名被“改头换脸”,赫拉利倒是有先见之明:“在看过我写的文字后,出版社告诉我:‘不要用这个字,换成那个字比较好,能在谷歌算法里得到更多的关注。’我们知道,只要抓住了算法的目光,抓住人类的目光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赫拉利显然是“算法时代”的受益者,但他似乎并不买账,他提醒民众,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应用的兴起以及无处不在的数据科技的介入(被记录、被提取、被监控、被分析等),一个由“数据精英”构成的阶层将形成。为了强化这个论点所揭示的事实的紧迫性和潜藏的危机,赫拉利创造并继续使用了“数据霸权”等概念,营造出一种具有科幻色彩,但同时又隐含“至暗时刻”的情境。《今日简史》不是一部典型意义的科幻作品,但就洞察和预言未来趋势方面,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像通用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的《赢》和他之后出版的《赢的答案》《商业的本质》,后续作品更像是一场对话、交流的成果,是作者对前面经典作品的补充与详解,也是面向读者公众的再次诠释与重构。从《人类简史》到《未来简史》,赫拉利用两本书的容量、五十余万字篇幅,确立了分析世界格局走向和人类命运议题的理论模型。他指出,过去人类面临的三大难题是控制饥荒、瘟疫、战争,今后新三大议题是获得永生、追求幸福和成为“智神”。《今日简史》以此主题先行,构成其评点世界局势、公共事务的立论基础。

《今日简史》提及的“21个教训”,视野辽阔、选题广泛,既有包括恐怖主义、假新闻和移民政策等紧迫问题,也审视一些更为个人化的关切,比如适应力、谦虚以及冥思等,甚至连“上帝会不会回归”“民族主义能不能帮助解决全球变暖”等话题也收罗其中。如果说赫拉利之前写的路数还只是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如今,他愈发像提出了“历史终结论”的弗朗西斯·福山。

除去历史底色、政治成色,赫拉利还为《今日简史》添加了技术与人文的品色。他展示了一幅充满变数和挑战的未来版图,引导人们思考如何积极应对不确定的将来。面对技术带来的红利,赫拉利更多在检视其背后“阴暗面”和“反乌托邦”的部分,在这个意义上,《今日简史》是一部当代科技反思集,整体气质更接近于尼古拉斯·卡尔的《数字乌托邦》、安德鲁·基恩的《科技的狂欢》以及叶夫根尼·莫罗佐夫的《技术至死》。

对比前两部作品,《今日简史》招致了更多非议。那些持批评立场的人,指责其见解平庸、论述蜻蜓点水、很多地方隔靴搔痒,更严厉者甚至提出“赫拉利应该稍稍收敛一下他的自命不凡,所谓问答,其实大多数内容无甚发明,只是将《金融时报》《卫报》和《彭博观点》上发表过的旧作翻出、集辑起来老调重弹罢了”,该书最“精准投放”的读者群是风尘仆仆而雄心勃勃的商人——“如果此人接下来将面临四小时飞行而手机恰好没电了,那么登机前买一本打发时间,还是不错的。”看来,关键还得看你如何去定位这本书。

2014年,年轻的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以一本革命宣言般的鸿篇巨制《21世纪资本论》引爆了一阵全球旋风。紧接着,赫拉利的“简史”系列迅速跟上。笔者认为,这是很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皮凯蒂、赫拉利的作品满足了公众急切想获知不确定未来的内心渴望,又迎合了那部分人对现实无奈和无力感的情绪宣泄。同时,在他们的著述中,总是不乏机灵、有趣且能成为茶余饭后谈资的信息、知识和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