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市场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9月17日

查看其他日期

银行不缺资金缺资产
票据融资热交易冷

2018-09-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黄紫豪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陈羽

在刚刚发布的8月份信贷数据中,票据融资成为市场最为关注的焦点,单月4099亿元的增量创近年峰值。

这种热度从票据发行和贴现金额中也有所体现。根据票交所数据,8月份表内票据贴现大幅增加,表外票据承兑稳步上升,票据出现发行和贴现“两端起舞”的现象。但有意思的是,8月份票据的市场交易却遭遇“霜降”。

这背后,其实是商业银行资产端和资金端的配置需求在发生变化。

银行不缺资金缺资产 票据融资受热捧

“商业银行目前缺的不是资金,而是资产。”票据专家赵慈拉在接受上证报采访时表示。此前,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低风险的贴现票据成为目前银行配置资产的优选。

银行的这种风险偏好也体现在票据发行和贴现的具体数据中。票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票据承兑、贴现金额分别为1.64万亿元和0.9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9%和69.69%。

赵慈拉说,今年票据贴现额基本处于正常范围内,之所以同比增幅较大,是因为基数较低——去年整体向电票过渡,银行在纸质银票承兑方面受到面额限制。

一般而言,票据承兑向贴现的转换率相对固定,针对8月份票据承兑与贴现增幅不匹配的现象,赵慈拉认为,归根结底是利率双轨制造成的。

据了解,一方面,短期贷款尚未市场化,基准利率4.35%保持在较低水平。另一方面,市场化的票据直贴加权平均利率,今年上半年为5.30%,从6月份开始逐月下降,到8月份,同期限票据直贴加权平均利率已降至3.94%,低于贷款基准利率。

“上半年,贷款利率一直低于贴现利率,票据拿来进行质押贷款的融资成本更低。”赵慈拉解释,8月份贴现利率低于贷款利率,贴现融资成本低,很多质押到期的票据被拿来贴现进行融资,这也是单月票据贴现增幅大于承兑的原因。

资金端手头宽裕 票据交易遇冷

与此同时,票据交易市场却表现得较为冷清。票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商业汇票交易发生额为3.72万亿元,同比下降15.45%,环比也略微下降。

其中,票据的质押式回购交易金额连续3个月下降,6至8月分别为6834.05亿元、6411.28亿元、5058亿元。

由于质押式回购的本质是套利,银行可以将已贴现的票据进行质押式回购融资,从而不占用资金,并利用不同期限回购利率与贴现利率之间的利差进行滚动套利。

对此,赵慈拉认为,由于8月份市场资金面较为充裕,商业银行通过票据质押式回购进行资金融通的意愿降低,进行套利的需求随之减少。

除此之外,据多位知情人士透露,7至8月份相关部门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窗口指导”有所放松,要求加大信贷投放,因此商业银行通过票据进行信贷规模转移的需求也有所下降,体现为票据买断式转贴现的交易量并不高。

银行态度各不同 票据贴现量分化

“上半年直贴的利率一直比较高,部分银行拿贴现的票据来做资管计划,由于不占用信贷额度,资管计划可以带动贴现业务增长。”赵慈拉表示。

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上半年的票据业务却出现分化。根据Wind数据测算,上半年五大行贷款贴现业务几乎全部缩减,缩减额为2423亿元,而8家股份行的贷款贴现发生额全部增加,增长额共计2800亿元,完全“承接”大行的业务缩减量还有余。

赵慈拉认为,严监管下,大行对于票据资管“产品端”较谨慎,倒逼“资产端”的票据贴现业务量下降。同时,也有券商资管人员表示,大行的谨慎态度主要是由近年来几起票据风险事件引起的。